据说金世宗时代,金国燕京地区冒出了一句民谣,内容是:“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1)这句民谣越传越广,后来还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语。金世宗听到此事后,反应相当剧烈,立即大声呼道:“此必是鞑靼人为我国患。”然后每隔三年就要派兵北上剿杀一次,称之为“减丁”。金世宗是金章宗的父亲,也是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有道明君,被人称之为“小尧舜”,可在这件事上,金世宗表现得明显过于简单粗暴,仅为了这样一句来历不明的话,就使生活在金国北方的各个部落都深受其害,其中有一支叫做“蒙兀室韦”的部落也没有能够幸免。
蒙兀室韦就是蒙古,或称“萌古”、“萌骨”等,这都是译法的不同,其实都是一个单位。在早期蒙古语中,蒙古有“质朴”、“无力”之意,这支部落源自于古老的东胡族系,跟出自突厥语系的鞑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可是由于鞑靼人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辉煌期,所以金国就习惯性地将所有生活在今天蒙古高原上的所有部落都统称为鞑靼,这样就使蒙古族也成了金世宗”减丁“政策的受害者。
成吉思汗出生在1162年,当时的蒙古高原正处在一个大分裂时期,大小部落多如牛毛,部落间的混战更是接连不断,就在成吉思汗出生的当天,他的父亲也速该打了一场胜仗,并俘获了一名叫做“铁木真”的塔塔儿部落酋长,也速该就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将成吉思汗命名为铁木真。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的酋长,在当时的蒙古高原上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在成吉思汗九岁那年,也速该被宿敌塔塔儿人毒死,乞颜部一下子失去了首领。当时蒙古高原上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只认势力不讲感情,也速该刚死,乞颜部马上树倒猢狲散,部落中的奴隶和属民纷纷投奔其他势力较强的部落,只留下尚未成年的成吉思汗和他的母亲诃额仑,还有几个更加年幼的弟弟。就这样,成吉思汗一家从高高在上的贵族阶级,转眼间就沦为了一贫如洗的无产阶级,只能靠钓鱼、打猎、挖野菜勉强维持生计,同时还要躲避仇家的追杀,生活非常艰难。可以说,成吉思汗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一种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状态下度过的,期间还曾经多次历险,有好几次差点死与敌手。
不过据说成吉思汗出生时,右手握有一块髀石般的血块,按照萨满教的说法,手握“凝血”出生的婴儿,隐喻着一个征服世界者的诞生。而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又是金刚手的化身,不管按哪种说法,都说明成吉思汗来头不小,因此他的一生,就必将是轰轰烈烈的一生,年少时所经历的坎坷,只是上天对他的磨练。果不其然,成吉思汗成年之后,他就领着自己的兄弟与伴当,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纵横驰骋,先后消灭了塔塔儿部、克烈部、乃蛮部等一系列部落,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已完成了蒙古族的统一大业,便正式建国,以部族为国号,称蒙古国。
蒙古建国时,成吉思汗已经拥有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按照蒙古国的规定,国内十五岁到七十岁的男子,都有为大汗服兵役的义务,“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1)。成吉思汗为了将这种兵民合一的军国主义制度贯彻到底,便将分布于大漠南北的大小部落按“十进制”编为九十五个千户,每个千户设设一名千户长,下辖十个百夫长和一百个十夫长,平常组织生产,战时指挥作战。
在千户长之上,成吉思汗还设有左、中、右三个万户长,命木华黎为左翼万户长,管辖蒙古国的东部地区;博尔术为右翼万户长,管辖蒙古国的西部地区;纳牙阿为中军万户长,管辖成吉思汗的亲卫军,也就是著名的“怯薛军”。怯薛军是直属大汗的常备军,也是蒙古国内最精锐的部队,全部由千户长、百户长、十夫长、自由民之子组成,地位非常高。成吉思汗规定,怯薛的地位要高于在外的千夫长,如果怯薛和千夫长打架,罪罚千夫长。
在这种制度之下,蒙古军队从上到下,层层包干,已经彻底结束了以前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军形式,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使成吉思汗完全具备了横挑金国的资本。
公元1208年十一月,也就是南宋开禧北伐的两年之后,金章宗病死,因为他本人无子,所以在死前就把皇位传给了叔父完颜永济,是为卫绍王。此人生得仪表堂堂,大高个儿,“美髯鬚,天资简约,不好华饰”(3)大概是个帅哥级的人物,可其实却是个绣花枕头,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一肚子草包。成吉思汗建国之前,也跟北方其他部落首领一样,接受过金国的封号,还要按时给金国进贡,因此曾与卫绍王在边境上有过一面之缘,也不知在这次见面的过程中,卫绍王做了什么样的不良举止,总之是令成吉思汗对他产生出了极度的蔑视,所以到卫绍王继位之后,按惯例给蒙古传谕,成吉思汗不但拒不接旨,还极其轻蔑地说道:“我以为中原皇帝都是天上人做的,没想到像他这种昏庸懦弱的人也能当皇帝。”(4)自此之后,两国彻底闹僵,大战已不可避免,成吉思汗便开始着手准备大举伐金。
成吉思汗虽然已下定决心要与金国开战,但他是个很讲策略的人,不会一味胡干和蛮干。当时与蒙古接壤的国家除金国之外,还有一个由党项人建立起来的西夏国,这个国家占据着今天甘肃、宁夏及陕北地区,国土面积半大不小,综合国力也半强不弱,西夏是金国的盟国,成吉思汗为剪除金国的羽翼,就准备先拿它来开刀。
早在蒙古与金国决裂之前,成吉思汗就曾于公元1205年、1207年两次进攻过西夏,都是大烧大抢一番然后北撤。公元1209年三月,成吉思汗再度带兵卷土重来,第三次杀入西夏国境。西夏当时是夏襄宗统治期间,他急忙派太子承祯、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率五万大军前去迎战,结果一战就被蒙古军击溃,队伍伤亡惨重,连副帅高逸都惨遭生擒。
蒙古军获胜之后,继续大步前进,准备攻打西夏国的要塞克夷门。克夷门位于贺兰山脉南端、西夏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西北约四十公里,是西夏都城的门户,此处若被攻陷,都城就将受到威胁,夏襄宗急忙派嵬名令公率五万夏军据险而守。克夷门筑于两山之间,地势非常险要,蒙古军不敢强攻,夏军也不敢轻易出战,双方各有顾忌,足足耗了有两个多月。蒙古大军长途远征,实在跟他们耗不起,成吉思汗便采取诱敌出击的策略,不断派游骑兵对西夏大营侵扰。嵬名令公果然沉不住气,派出大批西夏军出击,准备消灭蒙古的游击兵,不想反中埋伏,损失惨重,克夷门也被蒙古军攻克。
蒙军攻破克夷门后,便迅速进围西夏国都中兴府,夏襄宗只得亲自督战守城,又急忙派人向金国求援,金国的大臣们得知此事后,都认为:“西夏若亡,蒙古必来攻我,不如与夏人首尾夹攻。”唯独卫绍王却幸灾乐祸地说道:“敌人相攻,是我国之福。”于是拒不出兵,这就使西夏的形势更加危急,进入九月后,突然天降大雨,城外河水暴涨,成吉思汗便下令引河水灌城,将城中军民淹死无数,夏襄宗只得派人出城议和,答应向成吉思汗进献公主,并每年进贡大量的牛羊钱物。此时蒙古大占优势,成吉思汗自然不会撤军,谁知到了十二月,蒙古用来蓄水灌城的外堤突然决口,反将蒙古军营冲毁,这一来便无法驻军,成吉思汗只得同意了西夏的议和条件,带着西夏国公主班师北撤。
成吉思汗这次西征,虽然没能最终灭亡西夏,但仍给西夏国造成沉重的打击。而在蒙古军围城的过程中,卫绍王始终都在隔岸观火,西夏国对此大为不满,保持了八十多年的金、夏联盟关系从此宣告破裂,这就使成吉思汗基本解除了西顾之忧,随即兵锋北转,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伐金之战。
(1) 南宋:赵珙《蒙鞑备录》
(2)《元史》志第四十六《兵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