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蒙宋金三国战记》
第24节作者:
英雄旗主 这场事变叫做“湖州之变”,也称“霅川之变”,从本质上说这是一次小的不能再小的民变,可是却让史弥远对赵竑更加猜忌。事变不久,史弥远就让自己的门客秦天锡去湖州假传圣旨,迫使赵竑自杀。赵竑已经生有一子,也被史弥远斩草除根。随后,史弥远又授意宋理宗将赵竑从济王贬为巴陵郡公,紧接着又将为县公,并将湖州改为安吉州。
这就是宋理宗当上皇帝的整个经过。不难看出,宋理宗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史弥远是最大的功臣,宋朝从开国到宋理宗继位,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匡胤传下来的子孙不知凡几,宋理宗在被史弥远发现之前,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孩,除了姓赵以外与平头百姓没有任何不同,这辈子能不能当上一个州县小官都很难说,而在认识史弥远后,却是一步登天,几年的工夫就登上了皇帝宝座,他能不对史弥远感恩戴德吗?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就是宋理宗当上皇帝就已经令很多人不满了,但由于当时大事已定,也就没有哪个大臣做出过激的言行。然而到赵竑被冤杀之后,大批正直臣子被深深激怒了,为赵竑鸣冤叫屈者蜂拥而至,例如大儒真德秀就上书说道:“我朝立国,先正名分,陛下不幸处人伦之变,流闻四方,所损非浅。霅川之变,非济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讨捕之谋——济王未有子息,亦惟陛下兴灭继绝。”(6)
真德秀只是为赵竑喊冤的人物之一,其余如大儒魏了翁、户部郎官张忠恕、考功员外郎洪咨夔、大理评事胡梦昱等人也都激烈上书,纷纷要求给赵竑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四川进士邓若水,他上书称皇帝本来应该是赵竑的,因为赵竑“废黜不闻于先帝,过失不闻于天下”,都是史弥远“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如果陛下想要改正这个错误,只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效仿伯夷、叔齐故事,把皇帝让给近支亲属,“行大义而弭大谤”;中策则是夺回史弥远手中的权利,开始亲政,“收大权然后固大位”;下策就是干脆杀了史弥远,“除大奸然后息大难”(7),这道奏章虽然是以“封事”(密奏)的形式从四川传过来的,但内容早已在士大夫当中广为流传,引起一时轰动,后来邓若水本来可以按照规定授官了,但刚奏上去,就被史弥远一笔划掉了名字。
由此可见,宋理宗当时承受的舆论压力非常之大,而他本人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不地道,杀死赵竑的行为就更加令人发指,那么又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史弥远继续专权下去,好让他把黑锅背尽,自己不当权也就没有责任,反正史弥远的岁数大,早晚也得死在前面。因此,宋理宗无论是出于对史弥远的感激之情,还是为了自身考虑,他都有必要让史弥远继续独揽大权。
正因如此,史弥远在理宗朝内更是飞扬跋扈,无法无天,原本他为了装典门面,还在朝廷里面安插几个有名望的理学家来出任闲职,可到赵竑死后,理学人士们出于义愤,纷纷对他出言攻击,史弥远恼羞成怒之下,连闲职也不给他们了,全都赶出朝廷,代之而起的则是以“三凶四木”(8)为首的鹰犬爪牙,这些人都奉史弥远为宗主,合起伙来为非作歹,把朝廷搞得是乌烟瘴气,一直到史弥远去世为止。
史弥远在宁宗朝当了十六年宰相,在理宗朝又当了九年宰相,前后为相二十五年,而且基本上都是独相,他的权力之大,已经超过了高宗朝宰相秦桧,擅权时间之长,在宋朝历史上更无人能比,所造成的危害自然也非常严重。这一切,宋理宗都看在眼里,他有心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又不能操之过急,道理前面说过,无论是出于对史弥远的感激,还是为了自己的名誉着想,他都必须等到史弥远去世。
公元1233年十月二十二日,史弥远终于在宋理宗二十九岁那年顺利死掉了,宋理宗也终于结束了长达九年多的傀儡生涯,开始亲自主持政事,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事,但如何才能尽快处理好“去史弥远时代”的政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宋理宗当时还很年轻,他自幼生活在民间,对百姓所受的疾苦有切身的体会,也亲眼目睹了史弥远时期政治的黑暗,很想能兴革除弊,做出一番作为,可是他与史弥远本为一体,如果真要清算史弥远的罪行,难免会拔出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后清算到自己头上。
因此,宋理宗的改革注定了不会大刀阔斧,只能是小打小闹。史弥远去世前后,宋理宗任命郑清之为右相兼枢密使、薛极为枢密使、乔行简和陈贵谊同为参知政事,组成了一届以史弥远亲信为主体的领导集体,但是又将一大批曾受史弥远排斥和打击的官员召回朝中,如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王遂、崔与之等人,这样“史党”在朝中只手遮天的局面已彻底改变,朝中气象为之一新,时人都将此美誉为“小元佑”。宋理宗也很注意保持两派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还特意将次年的年号改为“端平”,以示端正平和,所以历史上也将这一时期的改革称之为“端平更化”。
史弥远的死对于宋理宗来说无疑是件喜事,而史弥远死后还不到两个月,金国就灭亡了,这又是一件大喜事,宋理宗喜上加喜,不免兴奋异常,于是他就生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想要趁蒙军北撤,中原无主之机,出兵收复河南,把防线推进到黄河、潼关一线,那么这个想法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回过头看一下,在金国灭亡之后,河南地区的形势究竟又是如何。
(1)见《钱塘遗事》卷二《史弥远》
(2)见张端义《贵耳集》卷下
(3)见《宋史》列传第五《宗室三》
(4)见《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5)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
(6)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7)见《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
(8)三凶指的是长期出任台谏官的梁成大,李知孝、莫泽。四木是指参知政事薛极,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胡榘、四川制置使聂子述、刑部尚书赵汝述,因为这四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个“木”。
日期:2010-6-3 17:35:00
第二节 狼狈而回
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了蔡州,金哀宗被迫自缢,金国从此灭亡。三日后,宋蒙两军同时撤军,宋军撤回了襄阳,而蒙军由于缺少粮草,便直接撤回了河北,河南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军事真空区,这不禁让宋理宗为之浮想联翩。
此前南宋已经赶走了时叛时降的红袄军,重新把防线推进到了淮河一线,并控制住了淮河以北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由于当时黄河已经改道,不再流经山东,而是夺淮河入海,那么也就是说,南宋如果能占领河南,就可以实现与蒙古夹黄河对峙的局面,这对南宋方面来说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然而这个事情做起来也不是没有风险,因为蒙军之所以撤出河南,只是因河南饱受战火,千里荒凉、无粮可因,并不是不想要这个地方。虽然在上一年的时候,蒙古曾经提出过,如果南宋肯出兵夹击金国,等事成之后,就可以把河南之地全部还给南宋,可双方并没有签订正式的协议,因此蒙古的承诺无效,再说蒙古人不讲理是出了名的,就算正式签订了盟约,也等于无效。何况蒙古大军虽然撤出了河南,但仍将刘福任命为河南道总管,又命都元帅张荣屯兵于徐州,显然是没有放弃河南的想法,南宋如果也想要这个地方,就必须动用武力把蒙古人赶走,战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