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传奇 之五陉三孔布》
第2节

作者: 半车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回到门卫室,我心潮澎湃,不停地在脑海里回荡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下午下班的时候,我被通知以后每天除完成安保工作以外,多去帮保洁大妈打扫馆里卫生。听保安组长传话说,领导说了,年轻人精力旺盛,应该多承担点儿馆里的工作。
  从此,我知道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给领导添乱,这样才是博物馆真正需要的人才。于是,我认真看门,仔细检票,把每一个企图逃票的参观者揪出来,护送到售票处“法办”!
  生活就这么平淡无奇地度过了三年,三年里我除了看门、检票,就是帮领导跑腿,收发文件,领取快递,虽然自己一直没间断自学古钱币,但也早已对馆里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布展和错误百出的展品习以为常了。
  然而,生活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总会突然撞上礁石,迸发出绚丽的水花。2013年底,馆里突然增加了一批展品,而这当中的一枚名叫“五陉”的三孔布币成为了我们这个博物馆又一个镇馆之宝。伴随着这枚布币的到来,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看来,就算我再想回到当年那种看门、巡馆、关灯、锁门的生活,都是不可能的了。
  日期:2015-04-02 10:41:00
  色尔古楞巴图鲁
  布币,因其形状类似铲,故又俗称铲布,是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布”是 “镈”的同音假借字,故又称布币。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农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变薄,变小,变轻,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仍在铸行并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三孔布是由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布币发展演化而来,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而得名。由于三孔布铸行时间很短,故存世罕觏,而且多数流失海外或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内,所以民间极难见到,故显得十分珍贵。

  其实,以我一个小小的门卫是无缘一睹三孔布尊容的,幸好我们博物馆来过两次大领导,于是这枚平时锁在保险柜里的镇馆之宝便被隆重地展示了两次,而我作为唯一一个会功夫的门卫被要求担任保卫任务。不过我一直没搞清楚领导是让我保护大领导呢,还是保护三孔布。不管怎样,我总算沾领导的光,见到了这枚曾经只在书里看到的珍贵古币。
  我馆收藏的这枚“五陉?十二朱”三孔布,通长55.2毫米,重8.23克。其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圆形穿孔有周廓,但不是很规范;其首部尚有浇注口残余,合范较为准确,铸造精美,自问世以来未见第二枚,属于孤品。
  以上这些是我早就知道的,当我第一次亲眼目睹本尊芳容的时候,真地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它看起来比资料上描写的漂亮得多,几乎不见铜锈,内外廓都可以称得上规整,字迹清晰,肉上带着青铜特有的美妙色泽。它似乎比我想象的小些,但却一如江南的小家碧玉,温婉可人,让人情陷其中,不忍离去。那次见过它之后,我魂不守舍了好几天,由衷地感叹古人高超的技艺和中国青铜器的精美。这枚三孔布虽小,却给人以管中窥豹的享受。

  这枚三孔布来到我们博物馆大约四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看门,心里想着前一天那个逗比富二代的怂样暗爽,不禁又笑出声来。
  这时,一个皮肤黝黑、嘴边有些胎毛胡的年轻人突然闯了进来,劈头就问你们这儿的那枚五陉三孔布在哪儿?我心想,这是来了茬子啦,莫非想大白天明抢不成?看他那张童叟无欺的脸上仿佛赫然镌刻着“我不是好人”几个大字,我下意识地提了提裤子。他见我提裤子,诧异地又问了一遍:“你们这儿的那枚五陉三孔布在哪儿展出?”我胡乱敷衍了一句:“一楼展厅最东头”,同时站好了实战势,只等他掏出锤子,我便一记旋风踢“结果”了他的性命,十年苦功终于得以施展,一腿过去,立马扬名立万!他拔腿就要进展厅,我暴喝一声:“门票”,他竟老老实实地掏出一些零钱问:“哥,多少钱?”

  我原本似乎感觉到自己的左腿已经开始带动腰胯急速旋转,眼看就要将一记如圆月弯刀一般的飞腿踢出,却生生来了个急刹车叫停,差点儿扭了大胯。我心中不爽却和蔼地说:“成人票三十块,你为什么非要看那枚三孔布?”
  小伙子皱着眉头说道:“我跟这枚钱很有些渊源,所以想看看”。
  “这枚钱是从拍卖会上拍回来的……”
  “是这样的,我家有枚玉钱,是按你们这枚三孔布仿制的,所以我想看看原物”。
  听到这,我一下来了精神,又仔细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个小伙子。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两只手黝黑,拳面带着老茧,小臂粗壮,头发很短,方脸庞,眼睛很亮。我猜,他很可能是个练武之人,家在农村,但上过大学,他所说的话不像是在撒谎。于是,我告诉他三孔布平时并不展出,他是不可能看到原物的,建议他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看到这枚钱的照片。
  小伙子说他已经在网上查过这枚钱的资料,但都十分简单,而他就想深入了解一些关于三孔布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找到我们博物馆,希望能有所收获。我俩又聊了几句,得知来人名叫郝亮。我看参观的人不多,跟另一个保安打了声招呼,说去巡馆,卖给郝亮一张门票,一起进了钱币展厅。
  日期:2015-04-02 10:42:00
  这里首先展示的是贝币。我给郝亮讲解:“中国最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便是贝币,是由齿贝加工而成。齿贝磨掉背部,再钻上孔,就成了一枚钱币。贝币的单位是‘朋’,通常是指五枚贝币串在一起。贝币最早出现在夏朝,就是治水的大禹他儿子启建立的王朝。贝币的使用就衍生出一个问题,沿海地区可以获得齿贝来制作钱币,那么内陆地区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石贝和骨贝的产生。人们用石头或兽骨磨制成齿贝的样子,也就可以当钱花了”。

  郝亮认真地听着,倒是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我继续讲到:“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到商朝时我们就开始铸造铜铸贝币,也就是铜贝。铜贝仍保留着齿贝的各种特征,甚至连齿贝的齿痕都一丝不苟的铸造出来。在铜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银制贝币以及铜鎏金、包金贝币。当然,这些贵重的贝币通常是国君持有的,有时会赏赐给手下的臣子们”。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到了东周,国家礼坏乐崩,周天子成了摆设,诸侯混战,纷纷独立,于是钱币铸造也变得多样化了。这时逐渐形成了几大不同的铸币区域和体系,即所谓的刀币区、布币区、圜钱区等等”。
  郝亮两眼放空,越来越无神,像是两团毛线在旋转。我笑了笑说:“历史是枯燥的,但你结合这些钱币来看就会觉得有意思了”。我领着他在展柜前一一参观,给他讲这些古钱币背后的故事。参观结束,郝亮心悦诚服地说:“您真是个专家啊”。我摆了摆手,“小保安一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