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史书闻鬼哭----正读 资治通鉴》
第36节作者:
夜读史书闻鬼哭 日期:2014-12-23 21:10:16
090王翦的聪明
公元前二二五年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老将王翦作为南下部队的总指挥在大军开拔之际,不是向老板表决心唱高调、或者讨要锦囊妙计,而是要求解决下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待遇问题。在老王的下属看来,王经理也太小家子气了,六十万大军的兵权大手,秦、楚两国的国运在手,个人生活问题显然不在话下了。嬴政听了老王的要求,嘴上大笑,心里更美,老头虽然会打仗却只想当个不愁吃喝的土财主,没理想、没追求的人最好招待了,况且还有王翦一家老小做人质,更不用怕他拥兵自重。这还不算完,王翦上了战场,战报不急着上报,天天在鸡毛信里要求嬴政落实政策,下属们更觉得老王不着调。王翦终于一言道破天机,不用这些烟雾弹,嬴政的疑心病犯上来,伐楚不但可能失败,就是老王一家的性命也可能因此报销。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四将之中唯有王翦得以善终,这与他心机之重大有关系。武将征战在外,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而且战场大家都是拧着脑袋紧紧抱成一团,主将很容易借此形成个人势力,一场胜仗打下来,一个军事集团也就形成了。历代拥兵自重的武将史不绝闻,直接回军拿下老板自己上台的也是不可计数。司马老先生老板的祖宗就是这样起的家。怎么牵制监视武将?一直是帝王之术的必学功课。嬴政显然没有魏文侯的胸怀,也没有燕昭王的手段。秦王就算对王翦足够信任,但也难保他就能架得住别人连续不断的语言诱导。
人治社会,君将之间的信任建立在双方的人格魅力之上,制度层面的相互制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可能把这种相互之间脆弱的信任彻底打破,天下大乱也就在所难免。老君主要是不幸驾崩,在外的武将和刚登基的新君都会心情紧张,擦枪走火将很难避免。这个难题一直缠绕到近代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缠死缠伤的君臣积屋满室,陪葬的小民更是埋了一层又一层。小子以为,造成这个问题最根本、是深层的原因是专制统治者一直津津乐道的愚民、愚军政策,习惯于把小民、小兵当猪马牛狗使唤,在他们四周建起一层厚厚的铁幕,小民永远只能匍匐在地,最多只准盯着自己周围三尺见方之地,天不准看、山不能望。上了战场,没人认真告诉小民“为何而战”、“因何而战”大家只被告诉听令行事,对统治来说小民最好是一具具僵尸,除了拼杀吃人什么都不会想。这套办法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军的圭臬,岂不知正是这样,才让小兵只知有将不知有君,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王权。这得以让武将可以借机坐大,变国家军队为私人武装。现代战争的事实证明,越是信息开放的国家,越是民主国家的军队,越容易得到士兵和将领的支持,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也越小。
公元前223年,楚亡国,楚始建于公元前1042年, 国君为芈姓熊氏。
日期:2014-12-24 10:12:40
091唐雎使秦
公元前二二五年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到本年度三晋尽属秦矣。
安陵是小国,方圆不足五十里,秦国想取之,但却苦于没有借口,对这么个小朋友大动干戈确实有点掉价。于是有了老秦以大换小之计,至于五百里之地是否出自老秦真心,可以参考随后秦国同样以五百里之地招降齐王田建的后例。五百里地田建当然是没有得到,倒是饿死在松柏之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这里没有换出去的五百里之地,很可能就是后来抛给田建的诱饵。
按照老秦的盘算,安陵君要是接受了置换条件,秦国就可以直接接管安陵,然后再把安陵君送到所谓的封地保护性看管起来,到时候安陵君就是第二个田建,秦国想怎么玩怎么玩。安陵君要是不接受,那就是现成的战争借口,给脸不要脸不就是找抽么?老秦能使出如此下三烂的手段灭掉区区小国,足以照见他贪得无厌的流氓嘴脸。司马老先生在此明显有美化秦王的嫌疑,打动秦王的并非是安陵君几句高风亮节的话,而是白刃相见的杀气和勇气。此事背后的桥段是,安陵君在识破秦国以大易小的险恶居心后,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转达的安陵君拒绝换地的说词“怫然怒”,绝非司马光所说的“义而许之”。“怫然怒”对应的是一个黑社会老大形象,“义而许之”对应的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好领导。老先生为什么要为嬴政涂脂抹粉、梳妆打扮,我们不得而知。嬴政不仅对小唐发飙,还用黑话相恐吓,他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言下之意是,我心如果不能遂愿,那你们就等着血流成河、国破民亡吧。战争的合法化,让暴君对使用暴力毫无道德压力,全球最大的黑社会也难以望其项背。唐雎不甘示弱,他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小民发怒不过自残而已,何足道哉。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说罢唐雎挺剑而起,就要和嬴政搏命,现场演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效果。黑社会老大再横遇到不要命的主只会屁滚尿流,嬴政马上跪地求饶说:“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如此,安陵才得以保全。
权利从来都是靠争取得来的,一心情愿地把命运寄希望于神仙皇帝的良心发现,那就只有被人操控的份。司马老先生把安陵国的存在归结于嬴政的宽广心胸,可能寄托了一份对圣明君主的期望,可惜历史往往让人失望,没有刀枪相见就想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国何其难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