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戚继光现象--俞大猷必须力挺,戚继光可以休矣!》
第31节

作者: 敖岸102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25 08:21:12
  今天,中国***考察干部的标准有五条:德、能、勤、绩、廉。我们不妨用此标准来考察俞大猷:
  第一条:德
  大猷之德,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总结:
  ①、忠。
  大猷之忠,非仅忠君。他更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古来豪杰之士,志在国家生民……诚思之,大贤君子其禀独厚,其自待独重……抑之而愈神,拂乱之而愈坚,忍百一千一万一,欲求行吾道,以振涂炭之民。”(《正气堂集﹒卷6﹒与陈梅山书》)“职但知以死许国,许知己。死于风波亦可,死于盗贼亦可,死于文法亦可,殆不知天地之为大,古今之为变,彼利害、荣辱、是非、得丧,何足介于其怀哉!”(《正气堂集﹒卷8﹒与董北山书》)观大猷一生,对于入侵者,是全歼尽灭,务“令其片甲不返”,不稍假惜。对于叛乱的少数民族、农民、矿徒,则殊费区别,剿抚并用,安抚优先。这不是愚忠者能够办得到的。在《正气堂集》中,大猷多次提到,剿乃是不得已。“地方恶其不宁也,不必逞刃杀人以为能,”尤为名言。以嘉靖二十七年为例,大猷招谕新兴、恩平黎族,多次单骑出入黎寨,也派出工作组,对黎民进行宣传、教化。使良民不为匪、不惧匪,同时也使匪转化为民。更加可贵的是,大猷为长治久安之计,建市镇、立学校、择良吏……客观地讲,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对老百姓也不过如此。我在前文提到,淮海战役时,刘伯承元帅说:“在取得胜利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敌我双方的伤亡”,因为敌兵也是农民子弟!这是很高的境界。而俞大猷显然也达到了这个高度,而且贯彻始终。嘉靖四十年,大猷计擒张琏,“释俘2万,不戮一人”,(《明史﹒俞大猷传》)在以首级论军功的年代,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即是一代大儒王阳明,也没有做到。嘉靖四十五年平定河源、翁源共三郡六县的叛乱;隆庆五年平定广西古田僮族叛乱,“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以招谕为主,而且也同样考虑了长治久安的配套措施。

  对于老百姓,大猷更是爱护有加。嘉靖十五年,“有司发兵捕官澳盜,颇扰民。公率兵欲往止之,率与遇,而两发刃以斗。公亟令我兵坐,彼兵乃不斗。竟治其兵长,无敢扰民者。”(《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
  “禁戒肃而约束明,卒伍无敢喧于闾。吾安吾棲而治,吾耨作息循旦暮之侯,而不知兵之在吾境。”( 明﹒王慎中《肤功遗爱碣记》)要知道,这可是刚刚集结的队伍!“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预而已,其干服属之分,犹未明也。”(王慎中《海上平寇记》碑文)王慎中总结道:“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梁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帅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早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王慎中《海上平寇记》碑文)大猷一生所带之兵,什么样的都有:卫所兵、狼兵、土兵、土匪、矿徒、农民、溃军、游兵,有原成建制的,有一时哨集的,但是,只要到了大猷手下,立刻就能够成为节制之师,胜利之师。不仅数百人的队伍如此,数千人、数万人的队伍也是如此。这不仅是大猷之德,也是大猷之能。不要说和大猷同时代的将领,即使古今中外名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有见到过。

  大猷一生只有一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收取老百姓的庄稼。是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之战,后虽有补偿,但大猷仍然内疚不已:“公初入莆,驻兵平海,迫贼而营,与贼相持,山无竹木,而兴泉二郡供给不至,仰粮於海,而运亦绝。”当时战况胶着,敌众我寡(20000::6700),防敌逃遁的担子很重,而军中已经两日未食。大猷于是下令拆除已经烧毁的房屋建营,采麦而食。老百姓有怨言,“公第仰叹曰:‘自吾为将三十年,未尝扰人一草一木,岂今日种孽父母之邦哉?’”(焦 竑《国朝献徵录﹒卷107》赵恒志《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狀》)

  大猷多次主动讨伐倭寇,更能够说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此事须结合大猷一生的言行来考察:绝不是邀功求名之辈。“所谓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钜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者也,亦可谓难矣。”(王慎中《海上平寇记》碑文)类似的事迹非止一起。嘉靖十八年,朝廷议征安南, 大猷上书毛伯温:“今之欲议处乎莫贼有二:伐谋攻心为上,而伐兵攻城乃其次焉。”

  “使一介之士,持咫尺之书,令敌人全师受降纳土,此上策也。”陈列兵威,遣使往说。使者成功则可免生灵涂炭,不成,可侦知虚实。但使者的选择很重要,须“学裕、才充、识宏,直以国家生灵为念,而生死荣辱于浮云太虚者”方可。大猷自请与好友邓城一道担任使者。(《正气堂集﹒卷1﹒上两广军门东塘毛公平安南书》)后来的事件发展与大猷的预计相同:毛伯温进军南宁,莫登庸降。世宗大喜,乃削安南国,改安南都统司。俞大猷不仅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更表现出勇于任事的节操。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大猷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诠释。嘉靖二十八年讨安南,抗命欧阳必进;嘉靖三十三年柘林平倭,抗命张经;嘉靖四十年平张琏,抗命胡宗宪,大猷承担巨大的责任与压力,终成大功,因为他只以国家利益为利益,而不计较个人的安危。随便翻一翻《正气堂集》:平张琏之役、平海卫之役……哪一战大猷不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设计战术时都竭力考虑怎样防止荼毒百姓、流害地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