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
第35节作者:
宿巍 日期:2014-07-25 11:42:57
形势对董卓很不利,董卓想在关中招兵,凑足人数再跟关东联军打,这时一位“吃里扒外”的名士又出来忽悠董卓,这位仁兄就是尚书郑泰,郑泰上来就是儒家的那一套说教,什么政治在于修养德行,兵多没有之类的废话,郑尚书在那里一通神侃,董卓听得不耐烦了,这几个月听的都是这一套,董卓都已经逆反了。
郑泰察言观色,发现董卓听不进去,马上转向,开始吹捧董卓和他的凉州兵:“明公(指董卓,董卓这是已是相国了)自幼生长在西北,十几岁就带兵出征,历经大小战斗数十场,通晓兵法,用兵如神。袁绍就是个公子哥,从小在京城养尊处优,他一个毛孩子哪里会打仗,更不是明公您的对手。张邈就是个书呆子,他哪里带过兵,孔伷就更不值一提了,这人除了口才好其他什么都不行,所谓关东联军的将领都是这种货色,您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您控制的并州、凉州,那是天下精兵所在,西北长期跟羌人打仗,连妇女都能拉弓射箭,可关东长期安定,几十年不打仗了,别看他们有几十万人,都是些乌合之众,哪是您凉州兵的对手。现在人心本来就不安,您再这么一招兵,关中的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就会跑到关东去,这不是把百姓往敌人那边赶吗?”郑泰这么一通忽悠总算把董卓说高兴了,就不再提招兵的事。
虽然关东联军根本不敢找董卓的麻烦,但董卓自己还是害怕,毕竟被三面包围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为了安全起见,董卓决定主动后撤,把自己的主力退到关中。军队走了,洛阳的小皇帝和朝廷自然不能留给敌人,那就一起走,这就涉及另一件大事——迁都。
日期:2014-07-25 14:58:47
迁都——皇帝搬家
董卓先派人放出风,说迁都如何如何好,汉朝要想复兴只能迁都之类的流言,在京城大造舆论。
朝廷里的文武百官知道这是董卓的主意,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谁也不敢公开反对,都在那装傻。
董卓见百官没反应,就找到河南尹朱俊,就是前面镇压黄巾军立功的那位,派人给朱俊送去委任状任命他做太仆自己的副手,董卓的意思是让朱俊带个头,给百官做个响应号召的好榜样。朱俊也不傻,坚决不背这个黑锅,不上董卓的贼船。
董卓没办法只好亲自上阵,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开会。会上董卓首先发言,大谈了一通迁都如何好,如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论调,总之,说了一大堆就是要迁都。董卓讲了大半天,吐沫横飞,口干舌燥。但董卓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效果,下面一点反应都没有,百官一个个像木头一样立在那,全都低头不语,一点都不配合。
见此情景,董卓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挨个点名。董卓正要要点,三公之一的司徒杨彪发言了:“迁都事关重大,搞不好会出乱子,当年殷朝盘庚迁都,就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关中被王莽和赤眉焚毁早就成了一片废墟,本朝自光武帝定都洛阳,已有百年,百姓安居乐业,突然让他们背井离乡,必然引起混乱,更何况宗庙社稷都在这里。迁都,一切都需要重建,费时费力不说,还需要一大笔钱,现在国家连年打仗,国库哪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还请相国三思。”
杨彪的一番话说出了百官的心声,大家虽然嘴上没说,心里都是这么想的,也都支持杨彪(当然是从从内心里,公开支持谁也不敢)。
董卓见杨彪公然跟自己唱反调很不爽,但杨彪德高望重在朝廷中很有威信,杨家也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名门,论门第不在袁家之下,董卓还是给了杨彪几分面子,没有当场发作。
董卓很有耐心地对杨彪提出的困难逐一反驳:“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要,当年高祖刘邦就是占据关中然后东向平定天下的。至于房子,陇右的大山里到处都是上好的木材,杜陵有当年汉武帝留下的砖窑可以烧制砖瓦,至于老百姓,愚昧无知,我以大兵驱赶,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得去。”
杨彪也急了:“相国,就算是平常百姓人家搬家也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是几百万人的迁都,要天下安定很难,但让天下混乱只需要一个错误的命令就够了。”董卓也火了,这明摆着就是说自己迁都是错误的,董卓的脸马上就晴转多云,就差拔剑砍人了,阴沉着脸说:“你想阻挠国家大计吗?”
大殿里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