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尽管时立爱大力呼吁,但金国的迁徙政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金军离开燕京后,就把燕京洗劫一空,把女真、渤海、契丹、奚及诸色人户全部带走,燕京城只留下汉人。
天辅七年四月,燕京的辽国遗民聚焦在松亭关,在金军的护送下将迁往上京,在告别故国之前,他们登上山岗南望这遍生他养他的山河,眼前是重峦叠嶂,燕京遮蔽在群山环抱之中,故国已亡,故土何在呢?一股亡国离家之恨油然而生,让人扼腕叹息!
松亭关的北面就是塞外,燕京渐渐地被抛在身后。他们走在路上,一幕一幕的国仇家恨浮现出来。
他们打开燕京城门投降金国,并非图谋什么封官拜爵,只因故国已亡,作为末代遗民已没有什么盼头,反抗也是枉然,就顺应天命,投诚归附,希望往后能在自己洒上热汗的故土上安居乐业、苟延生命。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却落成今天这种地步,不仅国破家亡,还得离乡背井、流离颠簸,他们越想越觉得金国可恨可杀,复仇的情结在心中萌动。
起初,燕人以为他们的不幸是汉人造成,是因为常胜军贪图他们的财富,所以把他们逼出家园。当他们到达平州时,才认清金军的真相,从而改变原来的看法。
平州是移民迁徙的中转站,汇集着许多有关迁徙的辛酸故事:背井离乡的苦难经历,上京叛变的悲惨故事,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以及“金人所下城邑,始则存抚,后则俘掠”的恐怖传说,……这些故事催人泪下,燕京人民听着逐渐觉醒,他们苦难的罪魁祸首原来并非汉人,金人才是推动他们走向灾难的黑手。他们发现,是金人把燕京拱手送给宋朝,是金人驱赶他们离开家园。
觉醒后的反抗情绪是最强烈的,燕京人民强烈地反金情绪不断发酵、漫延,他们在燕京时已风闻平州留守张觉是拒燕抗金的英雄,大家就聚集在平州的留守府向张觉请愿抗金。
燕京人民的抗金热情强烈地感染着平州的军队,平州的许多将领激励张觉,说:“闻天祚兵势复振,出没漠南。金人所以急趋山西者,乃畏天祚袭其后。公若奉迎天祚,仗义勤王,则中兴可图。”这些将领都是懂军事的,都看准了金军的军事弱点,金军的战线拉得这么长,军事重点落在山西,目标要追击天祚皇帝,因此,燕北地区相对空虚,张觉若是能在平州起义,将会给金国致命一击,充满着胜利的希望。
张觉也是胜算在握,早就想称霸一方,他说:“此大事也,不可草草。”然后跟谋士李石商议,李石早已潜心谋划,他们一拍即合,现在燕民请愿抗金,正好壮大他们的声势,给他们创设了起事的契机。
在燕民的鼓舞下,张觉在平州揭起抗金的旗帜,逮捕燕京的官员,燕京宰相左企弓、曹勇义、枢密使虞仲文、参知政事康公弼都被押到滦河西岸绞杀,杀前还历数他们十大罪状。
张觉召集平州父老、燕地人民,发表激情的演说:“女真,乃是我们的仇敌,我们岂能向他低头?”然后指着天祚皇帝的头像说:“这不是我们的皇帝吗,我们哪可背叛呢?我们应该誓死保家卫国。最后若不能成功,则归顺中国,决不降金!”他们恢复保大的年号,颁行辽国官阶,把燕人放回家园、恢复生产。燕地人民从来崇尚气节,听到张觉平州抗金,都满怀热血,闻风而动,云集景从。在张觉的领导下,抗金复国的声势越来越浩大。
在征服的历史中,征服区人民初期难免保存有爱国激情,征服者到底怎么对待人民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呢?是用安抚的仁政来涂抹呢,还是用强硬的残暴来熄灭呢?当然,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要求历史,我们则欢迎征服者实施仁政采取安抚。金人如果能妥善安抚,那么,辽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就会渐渐淡忘,哪会激起强烈的抗金斗争?显然,张觉领导的平州抗金是辽国人民对金国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有力抗击。
日期:2011-06-06 21:24:58
宋廷纳叛
张觉揭起抗金旗帜,凭的是一腔热血,他们虽然看准了金军军事上的弱点,可是下一步将如何进行呢?如何插进金军的致命弱点呢?他们却很茫然。张觉毕竟是那种划地为王的军阀,只是寻求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没有主动向金军出击。这样的人物若在军阀林立的乱世,或许尚能有一席之地,但在强大金国的面前,仅靠平州的力量去抗击金军,那失败乃是早晚的事。
平州毕竟势单力薄,为了寻求援助,必须四处游说,除了萧干的奚国,宋朝无疑是他们必须争取的盟友。宋朝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认为,平州若能抗击金军,宋朝无疑是坚强的后盾,若是抗金失败,宋朝还是他们的避难所,可以逃往宋朝避难。
于是,张觉的谋士李石来到燕京游说,向宋的燕山知府、宣抚使王安中游说,李石颇有纵横家的味道,纵横家的鼓动性很强,充满着迷惑色彩和诱惑力。他说:“张觉文武全才,若为宋用,必能屏翰王室。苟宋不用,彼必西迎天祚,北通萧干,将为宋室肘腋之患。”
把张觉鼓吹成决定宋朝兴衰成败的关键人物,似乎有张觉则宋必兴,失张觉则宋必亡。
单纯的王安中竟然被迷惑,向宋廷请求招抚张觉,并且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愿意负起全部责任。王安中的态度如此坚决,宋徽宗也很迷惑,竟然听信王安中,写信告诉燕山府的官员,提醒他们:“本朝与金国通好,信誓甚重,岂当首违?金人昨所以不即讨觉者,以兵在关中而觉抗榆关故也。今既已东去,他日西来,则觉蕞尔数城,恐未易当。为今之计,姑当密示羁縻足矣。”
这封信很矛盾,既然认为自己“信誓甚重,岂当首违”,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觉蕞尔数城,恐未易当。”那为什么还要燕山府“姑当密示羁縻”?
信中含糊其辞,既有不敢违背盟约,不能信任张觉的理性分析,可是信中最后却说“姑当密示羁縻”,不愿意放弃张觉。这种含糊其辞,莫衷一是的文字是让人相当费解的,可是中国士大夫的文字嗅觉非常灵敏,你写得再怎么委婉,大家一读就能了然于心,十分默契。宋徽宗的压轴文字就在结尾,所谓“姑当密示羁縻”,明摆着暗示燕山府官员要接纳张觉,宋朝官员立即领会到皇帝的旨意。
张觉放回燕京人民回归家园,宋廷马上诏令王安中、詹度等好好地安置,燕民迁离燕地后,家园田宅都常胜军夺占,燕山府就把这些家园田宅归还他们,并减免三年租税。
从燕民的安置上,张觉就看出宋朝的动摇,就进一步向宋朝表示诚意归顺,主动把平、营、滦三州献给宋朝。燕山府同知詹度不敢接纳,只是向宋廷汇报此事。
听说平、营、滦三州能够回归宋朝,宋廷马上垂涎三丈,就坚持“姑当密示羁縻”的做法,命燕山府官员暗中接纳张觉,然后静观金国的态度和考验张觉的能耐,似乎不愿意放弃收复平、营、滦三州的机会,就抱着尝试的态度,期望渔翁得利的侥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