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百年兴衰录》
第34节

作者: 横水直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同情宋徽宗那份痴心,可惜他的方法极端愚蠢,以违背盟约,丧失诚信为代价,甚至手段相当阴暗、卑鄙。当然,若宋朝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抵抗金军,那他就可以超越盟约,完全有理由接纳张觉,收复平、滦、营三州。“兼弱攻昧”是国家的硬道理,可是,宋朝当时有这种霸权主义吗?肯定没有,只能依赖盟约的保护而苟延残喘。所以,宋廷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决拒绝张觉,高明的策略是与金联合,消灭张觉。这样既可遵守盟约,维护诚信,也可博取金国的信任,强化联盟,巩固海上之盟的成果。

  第二,宋朝盟、敌不定的角色错位。金国到底是盟国还是敌国,宋朝的立场一直不坚定,扮演的角色始终摇摆、错位。若是盟国,宋朝就得严格遵守海上会盟,绝对不能接纳张觉。宋朝既然接纳张觉的投降,首先单方面违背盟约,这就是与金国为敌,那么宋朝未来就要与金国战斗到底。宋朝能不能跟金国战斗到底呢?显然不能,因此,宋朝只能恪守盟约,履行盟约的规定,绝对不能背后挖墙脚。到底是盟国还是敌人,宋朝始终摆不正位置,既不能跟金国战斗到底,而背后却出黑手,自己率先违背盟约。

  第三,宋人缺乏条约精神。在夹攻图燕上,宋军没有出兵夹攻,被金国指责为违背盟约,这并非宋军不履行盟约,而是在履行中受到能力的限制,未能贯彻完成。虽是违约却有其客观原因和条件限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我们说的缺乏条约精神非指客观的限制,而是主观上的漠视。
  封建中国有随意破坏和践踏盟约和法律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专制的封建国家,话语权为统治者所掌握,意志凌驾条约,统治者的随心所欲高于法律和条约。所以,中国的所谓法律和盟约都是用来摆设和宣传的,约束效力甚微。在专制制度的长期熏陶下,社会缺乏条约的精神,统治者普遍妄自尊大。
  在封闭的国度里,缺乏条约精神可以让统治者随心所欲。但是缺乏条约精神的国家若开放向外,就会因守约和诚信而弄得焦头烂额,结果丧失诚信,授人把柄,被动挨打。
  宋朝接纳张觉明显违背宋、金盟约,宋徽宗还赠送亲笔诏书褒奖,拿毁坏盟约当儿戏,结果被金人抓到把柄,证据凿凿,宋朝国家的诚信丧失殆尽,纵有百口也难申辩,只能被动挨打。并在金国的追索下被迫无奈地献出张觉的首级,再次损害宋朝的大国形象。
  日期:2011-06-08 16:43:53

  宋朝纳叛的历史分析(2)
  第四,士大夫腐朽的向化思想。童贯第一次北伐时,曾接受雄州知府和诜的建议,派人拿着皇旗往燕地张贴黄榜,宣传北伐是“吊民伐罪”,认为燕地人民长久渴望王化,必定箪食相迎王师……结果燕地人民拿着刀枪剑戟迎接宋军。
  在现代人看来,宋军的表演非常滑稽,可有谁知道,这在封建中国却是一种光彩的事业,乃是对王道精神、向化思想的发挥和实践。说起向化思想,本人就激动,激动得词不达意。为什么?因为它非常特别,不单具有中国特色,甚至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是儒家思想的精萃,深深地扎根在士大夫的脑髓中,形成中国历史富有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孔子曾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儒家“以德服人”运用在外交上的经典言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中国两千年历史的外交政策。另外,孟子与齐宣王讨论诸侯伐燕时,提出王者的征伐应是“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诛其君而吊其民”,如此,征服就“若时雨降,民大悦”,征服区的人民将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历史上,统治阶级利用孟子这些言论,总是标榜发动战争是“吊民伐罪”,美化自己的军队是“王师”,甚至声称远方渴望王化,人民正“箪食壶浆”相迎。 这些漂亮词语用来欺骗和宣传则可,千万不能当真。可是,深受儒家思想毒害的士大夫却相信这些鬼话,总是对战争满怀理想主义,把拿来欺骗别人的玩意儿拿来欺骗自己,所以宋人才会相信和诜那派鬼话,才有在白沟拿着皇旗,张贴黄榜的丑剧。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在历史上本来属正常的现象,但封建王朝总要冠上“朝贡”两字,认为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文德所感化、吸引而来的,若是再遥远的国家,则称为“重译而来”,那王道的修炼等级就更加提高,代表国家的德音远播。因此,不管是朝贡、经商、传教、避难、降附、归顺,都被封建统治者看成向化、归顺,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接纳和优待,并以此而津津乐道,害怕稍有疏忽就会损害远方的向化之心,污染朝廷的文德,削弱德化的精神力量。

  中儒家思想的流毒最深的要数宋朝的士大夫,赵匡胤解除方镇的兵权以后,就抑武功而重文治,声称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因此,修文德、行王道成了宋朝的国家理想。宋朝的军事上不能拓展扩张,但是,若有远方的人归顺向化,也足够证明朝廷的文德、王道的功效,可以跟军事扩张相媲美甚至有过而无不及。由此,他们对敌国的降附总是采取优厚的待遇,并且大肆宣传,吸引远人的向化。

  然而,宋朝所津津乐道的远人,金国却认为是逃人,逃人是有罪的,接纳逃人是犯法的,盟国之间应该有遣送逃人的义务。而宋朝认为接纳逃人是王化所及,遣送逃人有失向化之心,损害国家王道的形象。两国存在强烈的文化差异。
  金国征服燕京后,许多燕京逃往宋地避难,金国根据“海上盟约”向宋廷要求遣还燕京官员。宋朝因此引起轩然大波,以为遣还燕京官员“不唯失燕人心,且必见憾,尽告吾国虚实,所系非细。”竟然无视“海上盟约”的规定拒绝遣送。宋朝如果不遣送燕京官员,金国就以拒绝交割燕地相威胁。显然,拒绝遣送逃人乃属无稽之谈,宋朝最后还是遣回那些燕京官员。

  这虽是小插曲,但非常典型,宋士大夫就是这样的生活在儒家思想的概念中,在风云突变的斗争中,竟然玩弄“吊民伐罪”“向化”的概念,漠视盟约的约束,违背国家的利益,意识中完全丧失条约精神,缺乏变通思维。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宋朝为什么会接纳张觉这个烫手山竽。张觉投靠宋朝,代表向宋朝归顺向化,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梦寐以求的儒家精神,他的归诚挑逗起士大夫的神经,哪有拒绝远人的向化之心的道理?何况张觉还带来平、营、滦三州。士大夫满脑子都被向化、归顺的概念占领着,因而丧失权衡得失与利弊的思维,忘记了“海上盟约”的约束,忘记了张觉是乱世的残渣余孽,看不到自己背信弃义的错误,看不到金国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也看不到自己的军事力量的衰弱。

  或者说,宋朝的军事实力非常脆弱,他必然要步辽国灭亡的后尘,女真早晚要夺回燕地,靖康之耻是必然的,不管宋朝付出多少诚意和努力,只能是白费工夫,阻止不了女真南下的路线。那么长痛不如短痛,干脆跟金国决一雌雄吧,央央大国何必如此看着金人的脸色?我们认为,宋王朝如果有这样的气魄,即使最后失败和灭亡,历史也会对它作出肯定的评价。问题是宋王朝没有这种魄力,它只能以妥协、苟且在历史的时空中生存。因此,宋廷如果要在燕地苟延残喘,就就必须要光明磊落,巩固跟金国的联盟,信守盟约,拒绝张觉的归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