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嚣--都市草根官员的人生百态》
第7节

作者: 西江幽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接着又问唐晓波:“纪委可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别的单位的人应该很尊重吧?”唐晓波说:“我以前在城建局上班时,起初也觉得纪检监察机关名声挺好的,纪委干部曾经也受到过尊重。但这几年情况不同了,世道已经变了,现在的人看重实惠的东西。人人都羡慕那些富得流油的单位,都往有钱的单位钻。王书记挂在嘴边的话是谁让我们是纪检干部呢,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奉献,因此纪委基本上不搞什么福利。纪委没钱,机关里的人再也不欣赏和羡慕纪委这个单位了,你没钱怎么能够过得比别人好?而且现在的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凡事要留后路,都不愿干些得罪人的事。风水轮流转,搞纪检的人不吃香了!好好的城建局不呆下去,却跑到纪委来,有不少朋友都说我亏了!”我听了他的话,觉得这个人说话很坦率,而且句句实在,不觉对他有些亲近感,想以后在纪委不会太闷。但我对他的话不完全认可,满怀希望且自我安慰地回应道:“生活上吃点亏倒还算不了什么,许曼云说得确有道理,我们到机关里来,不光是要图个实惠赚多少钱的,更要图上进的,纪委干部在政治前程方面应该比别的部门的人要占些优势吧?”唐晓波摇头道:“我就是因为要求上进才到纪委来的,谁知一晃三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现在提拔人哪里在乎是在什么部门?关键是上面有没有人帮你说话。这几年纪委干部并没有提出去什么人,反而是别的部门的人来占纪委的职位,许曼云不就是从外单位提过来的吗?以后看你的造化吧!”

  唐晓波的大实话让我的心凉了半截。想自己满怀希望进来,没料到纪委却是这样的境况。改革开放年代,纪委也发生了变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心目中那样的情况了。不过,我想自己在这里总能够找到用武之地的,把工作成绩做出来,不怕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进入机关一段日子后,我慢慢对机关的情况熟悉起来。我发现,与在医院时相比,这里的氛围和环境截然不一样。医院里整天人来攘往,喧闹嘈杂,大家都忙忙碌碌,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做些无休无止的永远也做不完的业务事。那是真正的体力上脑力上的辛苦和劳累。在医院里,院领导和普通职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医生并不把院长们当作特殊的人物对待。各做各的事,并不产生很大的相干。职工和领导们有了矛盾或利益之争,有时面对面发生争执,激烈的时候相互间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于出言不逊。但吵归吵闹归闹,业务工作照样进行,送走了一批患者,又迎来一批新的病人。

  机关里就明显不一样,这里环境很清静。古代的衙门里常常见到写有回避和肃静的字牌,那是古时官衙刻意制造出一种令草民们胆寒生威的氛围,现时的人民政府与古代的官府衙门有本质区别,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或许是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遗风影响,现时政府机关里居然也肃静得令人身上发冷。普通的老百姓到了政府机关里,或许受了某种心理暗示,一进入机关大楼里,会自然而然地把脚步放轻,把声调放低。除了上丨访丨人员,听不到高门大嗓的说话声响,也看不到跺脚扯腿的粗鲁动作。这里的节奏相对要慢些,领导讲话有些缓慢,而且有一定时间的停顿,办事效率也相对缓慢,我每当把上级或下级单位的文件送给领导审阅时,经常会听到一句:“文件先放我这里,研究之后再说。”

  我发现在机关里,处理一件事一时半刻不会有结果的。我突然钻牛角尖似地研究机关和医院两者之间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别,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机关不会有危险情况发生,今天的文件放到明天去处理,并不会出多大问题。但如果今天这一针留到明天去打,或将今天的药留给病人明天吃,搞不好就要死个把人。
  机关里的领导那才是名副其实的领导,永远是威严和居高临下的。这不比业务部门,谁的业务水平高,谁的话语权就大,并不是谁有权谁就一切说了算。而在机关就不一样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谁的官大谁说话算数。除了官职大小外,那就要靠个人的人际关系或与领导的沟通能力了,也就是所谓的情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层机关不象中央机关或省级机关,那种层次高的机关是需要真才实学的大手笔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以及专业技术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想混就能混得过去的.可基层机关就不一样,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照章办事,没有更多的变通余地和发挥空间,差不多是照抄照转,并不需要专家学者那样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不象专业技术部门那样,能够体现个人之间业务水平的明显差距和能力高低,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如在医院里治一种病,别人能治得了,你就是治不了,你就不能不服气。

  我留心观察和打听了一下区里干部的来历,有好几个部门的干部也是半路出家从专业单位到机关来的。我以己度人地猜测这些人很可能都是跟我差不多的货色,在原单位业务底子不怎么样,没有多少竞争力,专业发展的路子走不下去,不得已而改行,才跑到机关来混官场的。我这样想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优秀拨尖的专业人才在机关是难得一见的。这样想来,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先看到区里领导或部门的领导,见了他们面目端肃和派头十足的形象,心里产生出一种敬畏和羡慕的心理,现在就大大地打了折扣。心想,当了官的和没有当官的并没有两样,谁也没有什么权威性。要是拿掉了头上的帽子,都是半斤八两,就象我老妈平常的口头禅:乌鸦莫嫌猪头黑,大家黑对黑。但我刚从医院到机关来,差不多等于从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败下阵来,自卑的伤口还没有舔好,心有余悸不敢乱说乱动。我骨子里的自卑与机关里的人一个个昂首阔步信心十足形成了反差,我很惊讶他们这股自信不知从何而来?

  待续。。。
  日期:2012-11-27 14:05:35
  第四章
  我刚来的这段时间,大家对我都还挺客气,认为我既然能拿到大学文凭,又是考进机关里来的,必定肚子里有些货色。这注定我成为了大家眼里的另类。但不久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却让机关干部们对我的看法悄悄发生了变化,我头上大学生的光环很快褪去,最初给人的神秘感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王书记亲自安排我的工作以后。我来纪委一周后,王书记找我谈话,安排我协助纪委办公室主任余怀志开展工作。唐晓波告诉我,余怀志这人不一般,并没有什么背景,全靠自己打拚出来的。他原在区属小学校里当教师,有段时间纪委人手紧张,余怀志被借来帮助工作。借用期间做事很卖力,王书记对他的表现很满意,过了不久就把他调进了机关。在办公室当了二年一般干部,去年提了主任,也算少年得志。

  这天,王书记在安排我的工作之前,先找余怀志谈了老半天的话,然后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当面交待我目前跟着余怀志熟悉工作。他对我说:“你是大学生,又是考进来的,纪委需要写材料的笔杆子,我们这里会写文章的不多,以后要看你的了!你要好好发挥作用。你先上上手,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就由你来执笔。”从王书记那里出来后,余怀志又把我叫去谈话,他对我的态度与王书记对我的态度差不多,表情有些刻板,他象王书记找我谈话一样,对我一点也不客气地来了一番严肃的教诲:“你是个新手,从没在机关待过,先要熟悉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掌握一下纪委的工作内容和范围,这里的工作性质与你原来的单位是两码事,机关里的事情你不懂,要慢慢用心跟着体会和学习,实际工作不是读死书,书上并没有现成的套路。要多看多想少说少自作主张,特别是我们纪委的人,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做到二点,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他顺便拿了一些纪委内部刊物和政府文件等材料让我先了解熟悉一番。我开始听了王书记对我的工作安排,满心以为自己在纪委找到了用武之地,写文章本就是我的拿手好戏。现在听了余怀志的话,顿时又象浇了一头凉水,一下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在余怀志眼里,似乎还是个打下手的角色。我想,看来余怀志这人有些自负,一下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他又是王书记的红人,自己还得多留点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