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嚣--都市草根官员的人生百态》
第8节

作者: 西江幽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对于写公文材料,我想这倒符合自己的特长,应该是很顺手的工作。没料到,我花了几天时间写出初稿之后,满心欢喜地交给王书记审阅,却被王书记批评了一顿。原来我从未接触过公文写作,对于公文写作的特点和格式不甚了了,我看了纪委以前的总结报告之类材料,反而认为那样的材料枯燥乏味,根本没有文采可言。于是我自作聪明地用了十足的文学语言和想象力进行加工改造,居然写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学作品一般的东西。王书记摇头说:“我们纪委又不是报社,更不是杂志社,怎么能用文学艺术的思路和文笔进行写作呢?公文写作你难道没有学习过?你是怎么通过公务员笔试这一关的呢?在大学里难道一点都没学过?”王书记对我的作品大失所望,这又让他记起我在医院的情况。

  我满脸羞愧地拿回了自己的稿子。刚才的轻松心态被现实击了个粉碎,我感到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上,老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医院里,我由于业务能力差,自觉在单位上腰杆不硬,底气不足,人微言轻,套用一句时髦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光一个大学生的牌子并不顶用,人们要看真功夫。到了机关里,我本以为自己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写材料理当信手拈来,一挥而就。没想到在新单位又马失前蹄,出了洋相。看来,机关并不如我设想的那么简单,机关有机关的要求,并不能轻易上手,这里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混。

  一个月后,纪委安排我协助余怀志负责一个信访件调查,两人成为了搭档。这是个一般性的群众来信来访问题,主要反映区经济委管理混乱,底下的公司亏损严重,公司领导存在着侵吞集体资产的腐败行为。信上列举了不少细节。本来事情并不复杂,但余怀志却故弄玄虚,只给我讲了大致的情况,却不给我看手头上群众的检举信,我因为是跟着他办案,记住了他的不该问的坚决不问的指教,更不敢提出要看举报信。我对案情尚不甚明了,余怀志就带上我找被举报人谈话了,余怀志自己作谈话人, 吩咐我给他做笔录。

  我想,余怀志肯定为他的问讯方法而自鸣得意。他摆出一付高深莫测的架势,与对方进行着一场漫不经心虚与委蛇的谈话。他有时云罩雾障地绕个圈子,有时向对方突然袭击提出个问题。但不知怎么搞的,对他的发问,对方小心谨慎地回话,总能自圆其说地回答出来,显得无懈可击。我知道余怀志是在采用旁敲侧击迂回包抄的战术,故意东一鎯头西一棒子地询问对方, 目的在于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而露出马脚。但对方识破了他的用心,始终不乱分寸。由于事先缺乏沟通,余怀志没能斗倒对方,却把我整得糊里糊涂。我弄不懂他的谈话意图, 搞不明白哪句是询问重点,哪句是虚晃一枪的随意提问,不知应该怎么来记录。

  问了半天,余怀志仍未盘问出个名堂。他停顿片刻,顺手拿来我作了大半天的笔录看了看,一脸的不高兴。由于不适应他的这种问话方式,我作出来的笔录就象鬼画符一样,看起来颠三倒四,无头无绪,杂乱无章。余怀志翻了翻笔录,把一腔怒火向我撒去:“你作了些什么笔录,这样的材料有什么用?”这次笔录最后交给了吴悦。吴悦看后,皱起眉头说:“笔录做得混乱不堪,整体文字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不知道表述了什么意思。而且前言不搭后语,给人一种思维混乱的感觉。”吴悦自然很不满意,责问这种东西是谁记录的,余怀志答道:“还不是大学生宝贝的大作!我看大学生也不过如此而已,中看不中用!好象还不如我们这些没读过大学的人!”我听了这话,又羞又愧,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不到自己堂堂正牌大学生,居然被人如此看扁和嘲弄,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待续。。。
  日期:2012-11-27 21:27:57
  下班后,我一直沉浸在羞愧的心境中,想自己难道真是个笨蛋,连个笔录也作不过来吗?真的是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差吗?我定下神来,仔细回忆起调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又把自己作笔录的情景思索了一遍,突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越想越明白,并不是我作出的笔录不行,问题恰恰不出在我这里,而是余怀志的调查方法和路子出了问题。他在调查前,没有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既没让我熟悉案情,也不找我分析研究案情,更不与我商讨如何开展谈话、从哪里入手调查等细枝末节。这一切他都没有作准备,我怎么能做得好笔录?其次是他信口开河地提问题,东一句西一句,我自然无法理清他的思路,更弄不懂他提问的用意。他首先没有把逻辑关系设计处理好,我的笔头再快也不可能快过舌头。我想,余怀志高高在上,把我当成一个伙计和跟班。好象调查是他个人的私事与我无关一样,把我当成了局外人。并非我的脑瓜失灵,由于我一下子弄通了事情的缘由,心情变得轻松起来,胸窝里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余怀志的自以为是让这次调查前功尽弃。反过来却对我百般指责,我突然感到自己原来受了很大的冤枉和委屈,我很不服气,心想余怀志自作聪明跳跃式地提问题,又缺乏严密的逻辑,让对方一下子发现了他的意图,针锋相对地应答自如。如何能不失败呢?我把自己的分析向吴悦作了汇报。吴悦沉吟片刻道:“小池呀,你的思路是对的。你思索了办案心得,也在总结经验教训,你是用了心的。看来我们纪委的干部有必要坐下来办个业务培训班,研究如何加强协同配合,如何科学办案。而不是自以为是,光凭一时的工作热情行事。”

  外人却通过这二件事情看出了我的斤两。在机关里混的人都是些人精,眼睛厉害得很,看人看到骨子里。我写出的材料人们不敢恭维,作笔录也不利索。在一些干部眼里,我就象飘在空中的一只气球突然破裂,书呆子的本来面目一览无遗。
  我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老姚公开用不屑的语气说:“大学生不过如此,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过不得硬,还不如转业干部来得实在。”厚道一些的人说我老实诚朴,不通人情世故。大家就象重温古代寓言故事黔之驴一样,看待这个驴一样的大学生,起初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这样的庞然大物,不明底里,对它怀有恐惧心理,畏缩不前,及之发现驴的技穷,便奋起而攻之。我就象一头驴一样被众人发现了弱点。机关里便有人私下里对我评头论足了,议论这个大学生并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更看不到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只会死读书,而且读得有些迂腐了,脑袋瓜子一根筋。

  我想不到自己自此在纪委遭受轻视,在干部们心目中形象大打折扣。纪委每周定期召开的业务工作讨论会上,这种现象就体现了出来。工作研讨会主要是对纪委近来要运作的重大事项和查案工作进行分析讨论,请大家就纪委正在处理的信访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以便集思广益,把委里的查案工作理清头绪。用王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开一个神仙会,纪委干部要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查办案件完全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智力角逐,有如猫捉老鼠的游戏,纪委干部都要成为能捉老鼠的好猫。在王书记心目中,纪委能称得上好猫的是老姚和余怀志。每次会上,我发现王书记很在意老姚和余怀志的发言。老姚多年从事查案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可说是一只训练有素的老猫。余怀志则是王书记很看重的干部,王书记喜欢活泼机灵和头脑灵光甚至于有些调皮捣蛋的青年人,他很欣赏余怀志这样的机灵鬼。他有一个理论,说我们搞案子的人,要想做成事办好案子,只有比调查对象更高明更厉害才行,腐败分子都是狡猾之人,所犯之罪都是智力型犯罪,纪检干部只有比他们更厉害和更有手段才能对付得了,才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老姚和余怀志在会上就成为了很活跃的人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