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免——一个老总二十年的感悟》
第48节

作者: 奔石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叶总,现在还退什么库哪?我们欠人家的钱,人家还不是也欠我们的钱?可以退的都是一些有市场的东西,好货都退给人家了,还拿什么变钱呢?现在大家都是欠,我们横竖也是欠,欠一百万是欠,欠三百万也是欠。所以我现在是拣好卖的卖,不管它是谁的东西。前几天一批常德水表厂的水表,货值四万多块,厂家的代表到了仓库,我也没让他拿走。我们卖出去之后厂方代表在市场上看到了,我也不认帐。做生意哪能那么老实呢?”柳斌似乎颇为得意。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久了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无赖本性,逮着机会就耍,柳斌的态度很正常。
  柳斌可能不会想到,他刚才一句“人家还不是也欠我们的钱”,歪打正着,一下触动了叶舟的神经。对呀,公司应收帐款几百万,这里面可以做文章啊!总不至于一笔都收不回来吧?不会的,不可能这么绝对!倘若能收百分之几十,那就是几十万哪!看来下一步的工作应该从清欠开始,这是一个新创收点!
  叶舟为这一意外发现高兴不已,走神了,柳斌后来说了些什么根本没听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理论上都是一家人,所以企业之间通行的结算模式是“委托银行收款”,简称“托收”。所谓“托收”,就是先发货,货到之后供方委托银行代收货款。在一个信用意识刚刚萌芽的社会,这种结算形式的显著弊端就是造成了大量的合同违约,由此导致企业之间“三角债”盛行。
  三角债就是你欠我的,我欠他的,他欠别人的。可以说,凡是那时从事经营的公司,没有一家不被三角债困扰的。生意做得越大,三角债就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托收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拒付,而且供方毫无办法,只能重复托收,购方违约成本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形下,社会信用很快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谁老实谁吃亏,谁按时付款谁完蛋——因为你讲信用别人不讲信用,你按时付款别人照常拖欠,这样你的资金很快就会入不敷出!

  那时候,清收三角债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任何公司都无人敢理这茬。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务院就曾经组织国有银行开展过数次大规模的清欠行动。政府甚至授权银行可以对一些恶意拖欠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拒付,或者直接扣划帐款。然而现实情况错综复杂,强制措施挂一漏万,对三角债现象的整体改观收效甚微。
  法院对此也束手无策,因为一个案件起诉之后,相关的三角债主体就会连带起诉。判决倒是容易,桥是桥,路是路,你欠谁的还给谁,谁欠你的还给你,可执行就难了。一团乱麻,从哪一根抽起呢?谁都想先收后付,谁都不愿先付后收,因为付款是实实在在的,收款能不能到帐却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角债就是一个死结。当年大部分的三角债最后都烂掉了,这是一个时代的疤痕。所以叶舟这次动心思清欠,简直无异于火中取粟,他能成功吗?
  请看第六章。
  日期:2014-08-03 09:11:39
  第六章 勤奔走,清欠款,苦催讨,收担保
  (20)
  吃晚饭的时候,叶舟想起公司避税的事,问妻子,“你有关于税收的书吗?”
  “有啊,你想查什么?”叶妻问。
  “我们公司的租金收入要交17%的税,太高了,我觉得应该有办法可以少交点。”叶舟说得非常肯定,完全不是虚心请教的语气。
  “租金收入按正常途径入帐,要交营业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四种税。其中营业税税率是5%,房产税分两种,商业地产适用12%的税率,住宅地产适用4%的税率。你们公司是商业地产,5%加12%就已经17%了,还有教育费附加按营业税的3%征收,5%的3%就是1.5‰,总共是17.15%。另外印花税一份合同一元!”到底是术业有专攻,叶妻是注册会计师,说起税收来如数家珍。
  “要是不按正常途径入帐呢?”叶舟听到刚才妻子的话中有个前提,按正常途径入帐。
  “你想做假帐呀?公司偷税,法人代表有责任的!”叶妻提醒道。
  叶舟有些失望,“如果税收真的如此铁板一块,为什么会有‘合理避税’之说?肯定还有另外的帐务处理方法,既能减少税额又不违犯制度。”叶舟固执己见道。
  “税收本来就是死的,税种定了,税率就定了,要想避税,除非变通征税的前提。”叶妻说。
  “怎么变通?”叶舟来了兴致。
  “我看过一些文章,深圳那边好象有人打物业费的擦边球,将租金收入的一部分算作物业管理费。物业收入只有5%的税率,可以少交不少税。不过山阳这边还没有人这么做,特别是国企没有。”叶妻补充道。
  “将租金收入放在物业费里面?什么意思呀?”叶舟不解,租金和物业费是两个概念嘛!
  “不是将租金放在物业费里,是将租金收入分解为场地出租收入和物业管理收入,因为你可以说你为场地付出了管理成本,所以可以收物业费呀!比如每平方米100元的租金,你可以将其分解成租金80元,物业费20元,物业费这部分的税率不就下来了吗?”叶妻有些不耐烦了。内行跟外行解释问题,常有一种无从说起的感觉,对方老想岔时尤其如此。
  “哦!”叶舟如醍糊灌顶,豁然开朗,同时觉得妻子前面的介绍有点多余,刚才被她抢白了一句心中也不快,于是回敬道,“其实你可以直接说最后一部分,何必绕那么大的圈子!”
  “呃,我好心告诉你,你自己听不懂,还怪我?”叶妻有些不高兴起来。
  “说不定你也是刚才边说思路边清晰的!”叶舟是个不服输的人,嘴上不饶人,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事情都是与人越辨越明。

  “好好好,算我没搞清楚,行了吧?以后别问我!”叶妻生起了闷气。
  叶舟笑了笑,不以为意,“看来我们公司的邹科长业务水平不怎么样,我问她有什么办法避税,她想都没想就说没有,这不是可以从17%降到5%吗?”叶舟自言自语似的说。
  “别人的水平肯定都不怎么样,谁跟你比,你多聪明啊!”叶妻反唇相讥道。
  叶舟笑了笑,算是回应。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真高兴。他马上联想到,惠中惠超市的合同要修正一下,不能将八十万全部界定为场地租金,可以改成租金四十八万,物业管理费三十二万,对了,干脆八楼和西门面的合同全都照此办理,六四开。
  说起租金转为物业费避税,现在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在1999年的内地城市山阳,这种做法是相当超前的。以至于后来税务所坚决不承认宏安公司这种帐务处理方法,差点酿成风波。
  日期:2014-08-03 09:18:11
  第二天早晨叶舟来到公司楼下,发现管理人员全站在地坪里,这才记起今天早上还有一件大事——关闭商场,他差点忘了。
  叶舟以前很不情愿与人冲突,但宏安公司是个冲突窝,逼得他冲突适应。他进了冲突中心才发现,冲突其实并不可怕,自己个性强,声音大,口才好,并不吃亏,加上背后有一个团队作防浪林,冲突反而成了解决矛盾的简便方法,比磋商更快捷!

  形势果然象叶舟预料的那样,十几个商户心不齐,体不壮,无力撼动宏安公司的管理层。双方言来语去了一场,一楼商场的大门最终还是关定了。那天有不少职工在现场围观,事后有人在公司家属院内感叹,“哎呀,公司的管理人员现在好齐心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