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先哲们的那些破事》
第25节

作者: 磁区理论
收藏本书TXT下载

  灵公多次要杀赵盾,但逃出虎口的赵盾并未想着要杀灵公来报仇雪恨,而是逃往边境避难。如果腐儒们认为赵盾亡命天涯以求自保的行为仍值得口诛笔伐,那实在不免强词夺理。如董狐这般的所谓良史,不问灵公横征暴敛的黑暗统治,不管灵公草菅人命的残暴事实,而将脏水执意泼到屡受迫害者赵盾身上,其直在何处?正又在何方?面对如此良史,我们不禁止要请问: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冤屈曾经假你之手,又有多少错案曾经假汝之名?

  灵公之弑,咎由自取。即使要追究凶手,那也是赵穿所为。整个事件,我们看不到赵盾有任何主观上的故意,有任何客观上的所为。董狐如此毫无逻辑地给赵盾定罪,实乃诛心之论,大糊涂蛋一个,却被孔子评为古之良史;而赵盾迫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压力,最终不得已代法受恶,默然承受,又被孔子评为古之良大夫。假若赵盾果为古之良大夫,则冤枉他的董狐又何得而为古之良史?矛盾竟可同时两立!如此看来,孔子之所谓中庸之道,实不过就是可以不讲逻辑之大和稀泥是也!孔子是否也是糊涂虫一条???

  日期:2013-11-08 19:14:41
  70
  狐假虎威与东施效颦
  文/江南小隐
  任用类比来进行说理,这几乎是中国古人的一大传统特色。所谓类比,就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由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推理方式。它能使人们通过对两类有一定共性事物的比较,产生出新的联想和结论,从而扩大认识成果。类比无疑是一种表达思想,进行说服或教育的常用且有力的工具。
  战国时期的楚宣王某次和大臣们聊天,谈到楚国的令尹昭奚恤,宣王问:“寡人听说北方的诸侯国对昭奚恤都十分惧怕,真有这样一回事吗?”大臣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发言,江乙于是就给楚王讲了个故事:一只老虎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上天派来做群兽领袖的,你吃了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老虎说:怎么证明?狐狸说:这好办呀,你要不信,可跟我一起到山中走一趟,看看群兽们见到我是什么反应就知道了。于是老虎跟在狐狸后面,果然见到沿途各种野兽都纷纷躲避。老虎由此对狐狸的话信以为真,以为群兽是害怕狐狸才四散逃跑,却不明白野兽真正害怕的是自己。

  讲完故事,江乙继续分析道:“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数千里,雄兵百万,这就好比威猛无比的老虎,昭奚恤独揽楚国的大权,就好比代大王发号施令的狐狸。北方的诸侯国之所以都害怕昭奚恤,这并不是因为昭奚恤有多大本领,而不过是他们都畏惧大王这只老虎罢了。”
  江乙在这里任用类比推理,形象地把楚宣王比为老虎,把昭奚恤比为狐狸,生动地说明了楚宣王和昭奚恤的关系,从而将诸侯国害怕昭奚恤的本质一下子给揭示出来,就是运用类比推理极为成功的范例。
  类比推理虽然在喻事说理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在任用类比的过程中,类比的前后事物,却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应有尽可能多的共性,二是两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结论之间,亦应具备一定的必然联系。如果仅仅依据表面的相似来进行类比,就十分容易误入机械类比的泥潭。

  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有名的美人,风情万种,婀娜多姿。因不幸得了心痛病,所以每当心口痛,西施就会用手按住胸口,愁眉蹙额,但那样子却更加让人见之犹怜,显得十分美丽。她同村的一位丑女东施,听到人们夸赞西施,就也学着西施的模样,用手按住胸口,愁眉蹙额,结果村里的人看见她这副又丑又怪的样子,一个个避之无恐不及。
  东施之所以闹出笑话,就是误将西施受到赞美的原因归之于手按胸口,愁眉蹙额所致,从而刻意效仿。这种仅仅依据事物表面的相似性来进行的类比,完全罔顾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极易犯下了机械类比的错误。若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嘲笑,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日期:2013-11-09 22:14:21
  71
  齐国太后碎玉的哲学
  文/江南小隐
  齐襄王法章死后,法章的儿子建继位,号共王。共王的母亲本是一位奇女子,其见识超人,不让须眉。当年齐国遭燕国击破,齐氓王在逃亡的路上被臣僚杀死,太子法章流落民间,隐姓埋名,在莒地一个叫太史敫的人家做仆人。太史敫的女儿观察法章,相貌奇特,行为与常人有异,认识到这是一支极具投资价值的白马股,就常常暗中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并与他怜怜爱爱,私定终身。后来田单复国,法章被拥为襄王,此女也因投资正确而身价暴涨,其获利之丰,复利之厚,估计连当今全球第一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要逊色三分。

  话说共王即位,也就是依靠这位卓有远见的太后辅助,才得已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苟延残喘,侥幸过了几十年太平日子。可太平日子也并不太平,比狼要贪婪得多的秦国,时刻不忘觊觎齐国这块大肥肉。某年,秦王为试探齐国的虚实,也为了考验考验这位久负盛名的太后的智商,竟打发使者送来一副连在一起的玉连环,请齐人来开解。使臣把玉连环献给齐国,齐国群臣左看右看,一个个想破脑壳,也一筹莫展。最后太后微微一笑,命人将玉连环置于地上,突然一伸手中的拐杖,就听叭拉一声,连在一起的玉连环解开了。

  可千万别小看太后碎玉的这霸道的一招,里面其实包含了太深奥的处理问题的哲学。它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不敢为,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宛若禅宗的直指人心。既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奇;又得破里求生、破中求解之妙。当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或绝境,山重水覆之际,也许最有效力的办法,就是跳出传统思维,突破常规,破中求立!如齐太后般果断地出手一击,这时候,或许你就已经听到了大门打开的声音,百思无解的问题即有了转机。

  日期:2013-11-13 10:49:51
  72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危害
  文/江南小隐
  经常听到有人将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错误理解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说法不但存在文字方面的曲解,而且与孙子兵法中阐述的兵理是相悖的,是一个非常有害的论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殆,原义是危险,可以引申为失败。全句的意思是:熟悉自己熟悉敌人,一百次作战也不会有危险,不会遭到失败。但如果据此认为是必然能取得胜利,则大谬不然。
  首先,从逻辑上理解,不失败并不等于一定胜利。胜、负只是一对对立概念,而不是一对矛盾概念,不会非此即彼,这中间还有个“和局”。和与胜、负,是独立的三个不同概念。
  其次,相对于孙子兵法的思想,也不允许将“百战不殆”理解为“百战百胜”。因为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叫“胜不可为”,什么意思?即胜利是很难人为制造的。能否取得“胜利”,除了要求己方的实力,还要求对方有可以“战而胜之”的机会或条件,如果对方没有呈现出这种机会或条件,你即使“知己知彼”,那也没用,最多只能保证己方不被敌方“胜”,而不能保证己方一定“可胜”敌方。也就是说,只能“百战不殆”,而不能“百战百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