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俄国全权大使的支持,噶尔丹认为实施楚寐以求的“东进政策”时机已趋成熟,即有西藏僧俗上层的庇护,又得到俄国势力的支持,是实现建立统一大蒙古帝国的最好时机。
日期:2013-11-21 11:44:18
第八拾五章
十三、鸟不拉屎的漠西(5)
人死了,当然落叶归根。
但是,当家的死了,下属们的生活就没了着落。
所以,丹济拉、诺颜格隆、丹济拉之婿拉思伦,携噶尔丹尸骸,及噶尔丹之女钟察海,共300户至内地降清。
清朝有一个小小的优点,就是枪打出头鸟,没必要赶尽杀绝。
丹济拉初授散秩大臣,其子多尔济塞卜腾授一等侍卫,钟察海与其弟塞卜腾马儿珠尔则安排在北京居住,并授塞卜腾马儿珠尔为一等侍卫,给之妻室,而以钟察海婚配二等侍卫沙克都尔。
噶尔丹在政治上不是庸才,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他以数十年戎马生涯,东征西伐,战绩显赫;他纵横捭阖,深谋老练,一时成为我国北方草原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领导下的准噶尔汗国也成了17世纪下半叶我国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力量。
噶尔丹还忠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原则,直至身临绝境,不贪瓦全,宁可玉碎,也不接受清王朝的招降,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可贵气节。
从这一意义上说,噶尔丹不愧是蒙古族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噶尔丹失败了,彻底地失败了。
这固然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以及他与之争斗的对手康熙皇帝和清王朝过于强大有关。
最可悲的是噶尔丹与俄国交往的政治、外交实践的失败。
噶尔丹本想借俄国力量达到自己与清王朝抗争的目的,但却被俄国利用,反成了俄国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最终被俄国抛弃时,噶尔丹已与清军正面相撞,势不可收,成为过河卒子,无路可退。当然,噶尔丹的失败,从根本上说,他的行动违背了我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与巩固的历史潮流,到头来不免走上覆灭的道路。
从这一意义上说,噶尔丹又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这些话,阎崇年老师讲的很好:民族合,君臣合,官民合则强大,民族分,君臣分,官民分则弱小。
正所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日期:2013-11-21 12:00:38
第八拾六章
十四、永定河,伤不起(1)
永定河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名称,战国时称湿水,秦时称治水,东汉时称水,出山口后叫清泉河,直到南北朝为止。
隋唐时称为桑干河,宋辽时期叫做卢水,金朝叫卢沟河,元朝称为浑河,到了清初,才改称永定河。
永定河的中下游实际上是“无定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大约从公元二——三世纪起,永定河不断往南迁移,直到今天的位置。它在北京平原的形成发展中,无疑起过重要的作用。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的大河,北京人长期在这里生活,它给北京人带来幸福,又给北京人带来灾难,北京人既喜欢它,又惧怕它,为了让它给人类多造福少造灾,就想方设法治理它,因而与永定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控制水害,让永定河为人类多方造福,历史上的北京人开发智慧,不断地兴修水利,改造自然,改造自己,书写了一份北京人与永定河斗争的历史。
三国时期的戾陵堰和车箱渠是北京历史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大规模水利工程。
曹魏时期的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为了解决军队用粮和发展经济,实行屯田制。
刘靖决定修水利、兴农业,他亲自到实地调查,寻找水源,勘察地形,规划设计,并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派丁鸿率军士千人,在永定河上修建了戾陵堰和导永定河水灌溉的车箱渠。
戾陵堰是建在今石景山西北永定河上的拦水坝,拦截永定河水入车箱渠,因坝址附近有座戾陵墓,故名。
戾陵堰的堰体是用石笼(即荆柳或竹条编成笼装满石块)叠砌而成。
据《水经注》记载,堰高1丈,东西长30丈,南北宽70余步。堰址北、河流东岸设立水门(即引水口),门宽4丈,立水10尺。
车箱渠是一条人工引水渠,因渠形似车箱,故名。
车箱渠受水于戾陵堰北水门,自西向东,流经狼山南侧,而后向东、向东北流入高梁河。流经紫竹院湖泊后在德胜门分为两支,一支向东接坝河入温榆河;一支向南流经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等地,然后向东南流经龙潭湖,经十八里河至马驹桥入古湿水(今凉水河)。
魏元帝景元三年,派遣樊晨赴幽州,改造戾陵堰,更制水门,并且延伸高梁河水道,“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今北京通州)”,“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倾”。
至西晋、北魏,对车箱渠仍不断整修,加以利用。
晋惠帝元康四年二月和八月,幽州上谷地区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破坏了戾陵堰的基础。
次年夏六月,戾陵堰被洪水冲毁。当时,镇守幽州的正是刘靖少子刘弘,他继承父志,亲临实地,指挥施工,仅用五六个月,即恢复了戾陵堰和车箱渠的功能。
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时人为表彰刘靖、刘弘父子的治水业绩,在当时蓟城东门内立了“魏建城乡侯刘靖碑”。
北魏神龟二年(519年)时任幽州刺史的裴延儁、北齐天统元年(565年)时任幽州刺史的斛律羡和唐永徽年间(年)时任检校幽州都督的裴行方都曾整修戾陵堰和车箱渠,扩大了农田灌溉的面积,发展了经济。
唐末五代战乱,戾陵堰失修湮废,车箱渠淤塞。
金中都的城市供水主要是依靠莲花河水系,而粮食、物资供应最初是由南方先经大运河水运抵通州,然后再经25公里的陆挽进京,耗费很大。为使通州到中都有一条水上运输线,就必须开凿一条人工运河,解决漕运,金朝首次修通了由中都东到通州的漕渠。
由于中都城的地势比通州高出20米,致使流经通州的潞河之水不能利用,只有在上游另寻水源开运河联通潞水。
金大定十年(1170年),决定“开卢沟金口以通漕运”。计划利用三国时期刘靖所开车箱渠故道,自石景山附近引永定河水向东“至京城北入壕,而东至通州北,入潞水”。但因西部地势高峻,石景山金口闸处与中都水平落差“百四十余尺”(约合46米),且水性浑浊,泥塞河道,船只难行,最后只好作罢。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三月,金世宗决定堵塞金口。失败的原因是事先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元初,兴建大都城,郭守敬于至元二年(1265年)建议重开金口,以解决京畿漕运及农田灌溉。
元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至元三年十二月重开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为元大都建设服务了三十年。
大德五年(1301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以上河身,用沙石杂土尽行堵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