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衰三百年》
第37节

作者: 新木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21 20:21:00
  贵州官员说杨应龙这是大事,要重视,要警惕;四川官员说杨应龙这是小事,要冷静,要安抚。
  朝堂就杨应龙问题辩论的口水横飞的同时杨应龙的家里也是鸡飞狗跳,因为在那里正上演着一幕小三上位记。
  不仅是上位记,还是动作戏:

  杨应龙宠爱的小妾谋杀了杨应龙的正妻。
  这本是杨应龙的家事,但是却偏偏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个上位的小三和被杀死的正妻都不是普通人。
  小三姓田,正妻姓张。
  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播州的田、张两个世家大族。
  虽然比不过老杨家这样的巨无霸,但是两家还是播州的大家族,也是被明朝授予世袭官职的。
  于是为了让家族的势力更上一层楼,田、张两家纷纷与杨家联姻,这也是一般家族常用的手段。
  得知女儿被害的消息后张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悲痛而是慌张:

  这是不是表示杨家站在田家的一方,两家要联手吞并我们?
  这本来只是怀疑,但是在老张家不断的疑神疑鬼中却演变成了他们所认为的事实。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你们有吞并我们的野心,那也就别怪我们对不住了。
  他们找到了那个唯一可以与杨应龙相抗衡的势力:
  明朝。
  日期:2013-11-21 20:33:37
  老张家一封举报杨应龙密谋造反的奏折送到了朝廷。
  贵州官员看到此奏折后不禁为之一振:

  这不是雪中送炭吗?事实证明杨应龙都要造反了,看你们还有何说辞?
  在贵州官员看来,出兵讨伐杨应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叶梦雄等贵州官员立刻上书要求朝廷发大兵征讨杨应龙。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要求竟然又遭到了四川官员的强烈反对。
  四川官员的意见是:即使杨应龙真有造反的企图,朝廷也应该以招抚为主。
  除了杨应龙平日对他们打点到位了的个人原因之外,他们还有一个不征讨杨应龙的正当理由:

  帝国现在正在抗倭援朝,无法发动新的大规模战争。
  这个理由确实是正当的。
  日期:2013-11-22 20:00:55
  这个理由一出立即赢得了大臣们的认同,因为它确实是有道理的。
  但是有道理并不意味着没事情,杨应龙预谋造反的事情朝廷还是要追究的。
  杨应龙得知朝廷正研究如何惩治他的办法时,他并没有像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惊慌失措或焦躁不安,他很冷静:
  在经过一番深思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要前往重庆。
  重庆是当时四川的重要城市,杨应龙前往重庆就意味着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播州,进入明朝的统治地域,沦为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一旦明朝对杨应龙有了不满或动了杀机,根本不用发大兵征讨或者是放下脸招抚,随便一刀就可以把杨应龙咔嚓掉。
  杨应龙这是在赌运气,在冒险。
  没错,但是在这一切背后我还看到了狡诈和谨慎:
  杨应龙不是一个人前往重庆,与他同行的还有数万两黄金和无数的奇珍异宝。
  无疑杨应龙是要用这些东西来满足官员内心贪婪的。

  杨应龙这次是赌对了,向来与他把酒言欢称兄道弟的官员们在假意推诿一番后一如既往的收下了杨应龙的厚礼。
  真正的赌博背后都有一定的把握,看似是背水一战实则早已胸有成足,杨应龙前往重庆正是如此,看似是赌运气实则是在赌人心。
  日期:2013-11-22 20:30:31
  虽然说杨应龙解决了地方官员,但是这件事情还是没有结束:
  中央还有一帮大佬和言官瞪眼看着呢。

  可才是最难办的,本地官员都是老朋友了,什么脾气秉性大家都知根知底的,送礼也是老门路,可中央那帮子人却全然不同,要是一送送到个大公无私的官员手里,这不是坐实了造反的罪名?
  对付他们,送钱是不行的。
  于是杨应龙上了一封奏折,奏折的内容全然不提自己造反的事情,好似杨应龙都不知道发生过这件是一样:
  深受国恩多年,应龙无以为报,愿亲率兵马征倭。

  这是奏折的大概意思。
  大臣们一看,这哪里是奏折,分明就是请战书嘛!
  熟知前线情况的他们知道征倭的涵义是什么,不是镀金不是捡便宜,而是真正的胜败只有五五之数。
  杨应龙,哪里是什么反贼?分明就是我大明的堂堂忠臣!
  虽然这个结论很快就会被彻底推翻,但是在现在他却是朝野的共识。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被杨应龙蒙在了骨子里。
  杨应龙表现的实在是太积极了:
  不是上一份请战书表态度装样子,而是天天上日日上,就差上血书了;不仅有请战书的空谈,杨应龙还有积极的实践,杨应龙在重庆期间常常流露出东征倭寇的“雄心壮志”,连四川那些杨应龙的老朋友都信以为真了。
  明朝终究还是相信了杨应龙的“真诚”,不是大臣过于无能,而是杨应龙媲美奥斯卡影帝的演技“征服”了他们。
  日期:2013-11-22 20:53:48

  其实椅子也觉得自己相比那些历史作品要罗嗦一些了,但是自己还是没有刻意的缩减内容。
  历史是宏大的,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兴起和更替上。《明朝那些事》虽然写出了明朝,但是在椅子看来它并没有写出明亡清兴的真正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卸给所谓的“天灾”。
  看似天灾,岂非人祸?
  这种说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刻意误导,例如《明朝那些事》在选材方面的挑拣,椅子之前所说的矿监税监根本没有提及,一些不利于明朝的史料也被作者“无意”漏掉了。
  椅子理解作者这样的写法,但是椅子不会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假若我学习这种写法,不写满清入关时的暴行,屠杀等等,怕是读者的口水会骂死我的,椅子在良心上也过不去。
  现在椅子写的这些都是一般历史书中较少提及的,我写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后期的时代背景,对于以后满清的兴起有一定的认识,虽说啰说,但是有用。
  椅子看见朋友指出椅子的错误,椅子有点小尴尬:有时候时间仓促打字或是引用典故方面可能会出现失误,或者是年月出现错误,椅子无法保证这样的失误可以避免,以后可能还会有,椅子只能保证大方向没错,就是所说的历史事件没有杜撰胡编之说。

  话说百度百科错误也是多多,椅子上次不小心查看一下三大征就发现了,上图:时间是亮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