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衰三百年》
第38节

作者: 新木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1-23 11:13:45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年后的帝国东北也有一个演技足以媲美杨应龙的“影帝”,不过这个人的命运要比自缢而死的杨应龙好上太多太多。
  当杨应龙平安走出重庆时,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播州叛乱的兴起。
  更意味着明朝终究失去了把播州之乱以最小代价解决的机会。
  日期:2013-11-23 18:14:27

  在此之后,杨应龙大肆扩充实力,招抚生苗,这一举动在明眼人眼中都可以看得出杨应龙造反的企图了,包括四川当地的官员们。
  四川省省长(巡抚)王继光对杨应龙给予了警告,意思很明确:你这样子是要出事的呀!
  没想到杨应龙根本不屑一顾,连个答复都没有。
  这明显是不给王继光面子,王继光于是率领明军前往播州擒拿叛贼杨应龙,不料却被杨应龙杀了个打败,铩羽而归。
  这下子明朝才看清杨应龙的真面目,才明白杨应龙并不是他们所想的温顺小羊,而是披着羊皮的恶狼,于是赶忙派兵部侍郎邢阶担任贵州总督全权处理杨应龙事件。
  邢阶这个人在后来担任抗倭援朝的总指挥兼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大败倭寇,军事才能是颇为优秀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人面对杨应龙叛乱也是有些无可奈何:
  杨应龙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老杨家从唐代开始就世代经营播州,根基之深,称其为“播州王”丝毫不过分。

  而此时明朝正值抗倭援朝的关键阶段,根本无力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将难打无兵之仗。
  于是邢阶只得让杨应龙缴纳四万两黄金的“罚款”并把次子杨可栋抵押在重庆作为人质,对杨应龙提出了招抚。
  杨应龙此时的势力仍未扩充完成,杨应龙也不想与明朝在此时撕破脸皮,也就同意了明朝的招抚。
  日期:2013-11-23 18:46:31
  但是邢阶不是普通人,招抚杨应龙只是权宜之计,他深知一旦时机成熟杨应龙一定会举旗造反,于是他任命重庆知府王士琦为川东兵备副使,暗中积蓄力量以防备杨应龙随时的造反。

  这确实是为应对杨应龙的造反留了一招后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随着几年后抗倭援朝战场战局的太过激烈,邢阶和王士琦都奔赴朝鲜战场了。
  他们走也就走吧,你也不能把负责杨可栋的后勤人员带走吧?
  这下子可好,杨可栋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重庆。
  杨应龙听闻次子身死的消息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兵反叛,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攻占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不少的地方,与之交战的明军连连败退,都指挥使杨国柱战死。

  这个消息传到朝廷后举朝哗然,连请假十几年修养的万历都感到了不小的震惊,他意识到了杨应龙的叛乱已不再是小打小闹,再不加以平定恐天下不宁。
  于是万历亲自命令李化龙担任平叛总指挥,主管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政要务,并征调福建、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的明军前往平叛。
  要只是这样杨应龙倒也还可以支撑几年,倒霉就倒霉在时间上了: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抗倭援朝结束了。
  刚刚回国的东征大军也同时赶往西南平定杨应龙叛乱。
  杨应龙的末日即将来临!
  日期:2013-11-24 11:02:48
  万历二十八年明各路大军会师于贵州四川,在联合当地土司之后,明军兵分八路围攻播州。
  杨应龙不管这套,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既然你们兵分八路兵力分散,我就集结精锐逐一击破。
  经过后世证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但是放在杨应龙身上就不凑巧了,因为他选错了第一个攻击的对象:
  刘綎。
  这是一名猛将,因为此人在抗倭援朝中表现出色,倭人闻之色变,凭借手中一把120斤的镔铁大刀获得美名“刘大刀”,天下闻名。
  杨应龙找上他就等于自己往阎王爷身上撞。
  刚一接触,杨应龙那些由苗族组织成的精锐部队“硬手军”就被杀了个四散奔逃,只剩下杨应龙大儿子杨朝栋这个光杆司令孤身逃回老巢。
  5月18日,明军包围了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囤;6月4日,明军攻破海龙囤防守。,大队杀入城中。
  面对着满城的火光,听闻着越来越近的喊杀声,杨应龙不禁仰天长叹:“我怕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了吧!”(吾不能复顾若矣)
  此时他的内心想必已经无比的悔恨,悔恨自己的无知,悔恨自己的野心,但是这就是人生,错了就是错了,不会再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既然自己犯了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杨应龙见大势已去遂与爱妾在熊熊大火中自缢而死。
  至此播州之役结束,三大征正式完结。
  日期:2013-11-24 17:09:30
  万历三大征至此结束,椅子也就要说说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什么维护了边境长治久安和祖国统一等等这种老生常谈椅子在这里也就不提及了,椅子在这里主要想说三大征对明朝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对满清崛起带来的影响。
  首先,个人认为不应该把万历时期的三大征当做单纯的军事行动,因为这三次军事行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第二征抗倭援朝。
  先说经济方面,明人王德完曾对三大征的军费支出进行过统计,共计是两千六百余万两白银,而当时明朝年财政收入为四百余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一个三大征把明朝六年多的存款都消费掉了。
  正因为这样万历才不得不在三大征之后开矿监,收商税,以弥补三大征给国库带来的亏空。
  前文提到过,这些矿监税监都是由内臣(太监)的担任,这些太监到了地方是为非作歹,纵容手下祸害百姓乃至当地的官员,最后造成了陕西、江夏、新会、苏州、云南、镇江、江西、荆州全国数十地爆发民变,边陲辽东甚至爆发了兵变,以至于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都说:“帝所遣中官,无不播虐逞凶者,史书所详,不能尽载”,太监干的坏事都多到史书都无法全部记载下来的地步了,可见影响之恶劣。

  矿监在内地南方这些地方胡作非为也就罢了,他们偏偏还要到辽东去祸害。
  辽东本就是个长久不安定的地域,李成梁在赶走蒙古人之后没过上好日子就又成为抗倭援朝的后勤基地,从前线退来下的伤兵和赶往前线的援军纷纷云集于此,本来人多就容易出事,再加上明军对他们管理不是很严格,军队的素质也良莠不齐,辽东频频发生士兵抢掠百姓财物的事件。
  抗倭援朝好不容易胜利了,可是矿监高淮又到了,一来之后又是征收高额的苛捐杂税,又是贪污辽东明军的军饷,辽东军民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日期:2013-11-24 17:28:31
  为了表达对高淮的“爱戴”,在当时辽东土地上传唱着这么一首民谣:
  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吸之。

  吸血鬼人家只是吸血,可高淮连人民的脑髓都要吸食。
  由此可见当时辽东军民对高淮的仇恨已到何种地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辽东军民的反抗并不少见,兵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除了对高淮的仇恨之外,还有一部分辽人做出了实际的行动:
  反抗,你可以用军队镇压,我们逃跑还不行吗?
  逃亡。
  往哪里逃?
  女真。

  他们或以百人为组或以千人为组,以年轻人居多,抛弃自己家中年幼的妻儿离开自己祖辈生活的故土,迈上了他们从未踏足的蛮夷之地。
  处于先进农耕文明统治下的人们竟然愿意投奔落后文明?
  宁可和落后的女真人生活也不愿意继续受到明朝的统治。
  他们疯了吗?
  没有,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们实在是无奈,因为在故土之上他们不仅没有尊严,还有随时失去性命的可能。
  虽然这个时候逃往女真部落的汉人还不是很多,但是这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