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59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日期:2013-11-23 16:26:22
第一次阁潮
在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确定一下张居正的态度。
一边是老师,一边是朋友,张居正夹在中间,很难做,但事后从整个过程来看,张居正并没有多说几句话,也没有深入地参与某件事,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
于是,这可以看出来张居正调节人事关系的能力和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对,关系已经不需要调节了,张居正被拉进内阁来就是为了抵制高拱和郭朴的,他身上明确贴着徐阶一派的标签,因此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
而唯一合理的说法,是张居正希望高拱获胜!(从心理上支持)
因为真正的矛盾是隐形的,并不是人和人之间的选择,而是执政理念的差异。虽然徐老师对自己有恩,但在执政理上迥然相异,在政治意识和老师之间,张居正放弃了老师。
导火索
隆庆元年(1567)正月,六年一度的京察开始了。
照例,京察由吏部尚书主持,时任吏部尚书是我们的老熟人,杨博。
所谓京察,顾名思义,是对京官进行考察。四品及以上的官员要提交政绩得失的自我陈述,送交皇帝审阅并作出裁决,这部分人好说。五品及以下的官员由本衙门正官将其履历、政绩以及考语送交吏部和都察院考评,然后分别给以各种处分,这部分人是重点考察对象。
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都给事中都是正七品,给事中是从七品,因此,这些平时骂骂咧咧的言官,全在考察之列。
但奇怪的是,每次京察过后,落马的官员有是有,可就是没有言官。
想想也是,这些职业骂手连皇帝都避让三分,吏部尚书怎么好得罪呢。
可这一次出现了意外,给事中郑钦、御史胡惟新因政绩考察不合格,被通知下课。
到底还是杨博厉害,严世蕃眼中的天下奇才,张居正相当敬佩的人物,从腥风血雨走出来还步步高升的老手,军队朝廷都有人,会怵你们这些小兔崽子?于是,二话不说,该下课的下课,一撸到底,毫不客气。
杨博是文斗武斗都在行,按说像这样的军事文官,极少有人敢弹劾。可还有一句话,人混胆子大,还是熟人,他看见同行被贬了,吏科都给事中胡应嘉立即跳出来,弹劾杨博。
说他“包庇山西同乡,为了泄私愤而贬黜言官”。是因为这一次的京察中没有山西籍(杨博是山西人)的官员被贬谪。
胡应嘉的这一次弹劾,绝对是自己想起一出是一出,因为这里面大有问题,他忘记了最关键的一节。京察是吏部主持的,他本事是吏科都给事中,整个京察过程胡应嘉都是从旁协助的,如果有意见,应该当场提出,而无论考察结果如何,胡科长都是举手同意过的。
弹章递上去了,连一向对朝政不太灵光的隆庆,都看出了其中的毛病。现在京察结果出来了,公文都下发了,你胡应嘉却上疏骂人,说对结果不满。这人真是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绝非善类,隆庆心里十分厌恶,当即下令让内阁拟旨处罚他。
首辅徐阶依旨将此事在内阁里公示,按常例,由当天轮班主笔的阁臣酌情处理。
不巧,当天主笔的又是郭朴,这胡应嘉是高拱的老冤家了。于是,有仇的报仇,郭朴怒气冲冲地说道:“这个胡应嘉不过是个小官,皇上刚即位,他就敢枉视法度,全无人臣之礼,理应削职为民!”
当时高拱也在场,心里自然很得意,但做法也挺聪明,为了避开嫌疑,他只是跟郭朴交换了一下眼神,不发表任何意见。
几乎同一时间,吏部方面也来人了,吏部侍郎吴岳来到内阁抗议,为他的上司无辜被弹劾、也为他们吏部的工作成果被人无端质疑而鸣冤叫屈,要求内阁务必重拟胡应嘉的罪。
多方势力同时施压,看来胡科长要回家种地了。徐阶瞟了一眼旁边的高拱,虽然他刚才不发一语,但脸上已经是怒气昭然,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
徐阶摇了摇头,心道,你们这是自找,还不知道言路的厉害。不过他也清楚,此一时压不住这个决议,便勉为其难地同意了,于是拟旨:“胡应嘉党护同官,携私妄奏,首犯禁例,罢黜为民。”
日期:2013-11-23 18:59:30
很快,胡应嘉被免官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言路沸腾了,胡应嘉为言官说话,却被罢官。众言官们简单串联后,迅速达成了共识,一定是高拱从中作祟,是他为了报旧怨。而徐首辅,是被无奈胁迫的。
言官们不干了,开始展开行动,老办法,开骂。
我仔细查了一下,其实这个胡应嘉平时的人缘真不怎么样,这人太是非,爱无端生事,这一次竟引起了轰动。
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率先上疏,言辞激烈,先骂了杨博专权任事,党护乡里,再骂高拱奸险横恶,把他比作著名奸臣蔡京,并号召大伙儿向胡应嘉同志学习。在弹章的末尾,他还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应嘉前疏臣与闻,黜应嘉不若黜臣。”
这意思是,之前胡应嘉的奏疏我早就知道了,要罢黜他不如先罢黜我。这个读书人颇有些流氓义气。
这位欧阳一敬,字司直,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虽然出道晚,但他的弹劾成果相当丰厚,极具骂人功底。几年来,倒在他口水里的尚书、巡抚、总兵大有人在,人送外号“骂神”。
骂神第一个出动,一呼百应。就在当天,给事中辛自修、监察御史陈联芳立即上疏跟进,口径统一地请求更改对胡应嘉的判决,并要求严惩企图封杀言路的幕后主使,矛头直指高拱。
然后,御史郝杰干脆上疏点名弹劾高拱,说他“不具备宰辅的气量,不够格做大学士”。
紧接着,徐阶的动作同样不慢,他顺应了言官们的意思,改写旨意,将胡应嘉保留官位,外调为福建建宁府推官。
这样做无疑是对言路的默认和推动,紧锣密鼓地到了这一步,原先事情的起因和真相已经开始发生扭曲了。人们的视线从“胡应嘉是否应该削职”,逐渐转移到“高拱的个人品质怎样以及是否够格做大学士”的问题上面。
而自始至终,徐阶都是淡定和默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