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第58节作者:
任平生如是说 日期:2013-11-22 16:10:09
这一次入阁也比较特别,不是采用的群臣会推,而是由皇帝特简,这是另一种选官办法,只是很少用。隆庆直接发下手谕,吏部备案就是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老师不是白叫的。
四月,《永乐大典》重校工作完成,徐阶加正一品俸禄,李春芳、郭朴、高拱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陈以勤加太子太保。
张居正升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正二品,已然配上了犀带。
前皇帝死后,新任皇帝会专门派人来整理上一任皇帝的大事年表,叫做实录。按年月日记述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灾祥等等,并依次插入去世大臣的传记,这是十分珍贵的编年体史料。
这一年,张居正以及几位阁臣担任《世宗实录》的总裁官。那里会记录下杨廷和的举措、议复河套、庚戌之变、抗倭纪事等等。其中关于徐阶和严嵩斗争的部分,有一定美化徐阶的成分,不足为怪。
到了隆庆二年(1568)正月,加封张居正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这已经是从一品的荣衔了。
张少保已然出现了。
也就是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居正从一个从四品的小官,一下子升到了从一品大员,连升了六级。每到一个办公室,屁股都还没坐热,就被通知升官了。可见,连升三级那种传言,在张居正面前已经弱爆了。
官职虽然升得很快,但从入阁开始,张居正就一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他不傲不骄,却见识了前所未有的文官大混战。
口水大战,近乎疯狂,这也给张居正留下了极为深刻、甚至发怵的印象。
日期:2013-11-22 18:59:05
在这一切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具有明代特色的言官和廷杖。
下尅上的言官,上打下的廷杖。
言官,就是说话的官,提意见的官。廷杖,就是当众打屁股。
明代在中央六部下设置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中的官员叫做给事中,长官叫都给事中,又叫科长。并设立都察院,其中的官员叫做御史,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
这些给事中、监察御史的官阶只有七品,但人数很多(约200人左右),权力极大。他们不受各部的约束,直接向皇帝负责。
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旨意,给事中要对其进行复核,如有不妥之处,可以直接封还奏报。全国各地上报给皇帝的奏章,六科会根据分工抄给六部,并提出批评意见。
各衙门办理的事情,由言官督办一次,拖延严查。最厉害的是,他们可以敞开了提意见,直接弹劾大臣,直接批评皇帝。因此,即便是朝廷大员见了言官,也不能摆架子,不好得罪了他们。
言官制度,说白了,这是一套独特的监察系统。
但,可以随意指摘国事,言论自由,这不好吗?只能说,这套系统过于理想、简单、个人化,因此容易人为引导走向异化的方向。
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是好记者,也并不是每一个言官都是好言官。好言官少了,好作用就没了。
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宽于律己,严于律人。
很多人不关心立论是否属实,小道消息、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也能拿来大做文章,你在朝时他要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好像不把你批倒批臭,就显示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有这些优良传统,海瑞上疏发生在明代,就不算太稀奇。
但古语有云:不得刑戮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
在万历年间,大理寺左评事(还不是言官)雒于仁上疏骂万历皇帝,几乎是一点面子也不留,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描绘成一个贪婪、好色、残暴、昏庸、愚蠢······总之是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皇帝。
这哪是进谏,简直就是人身攻击,是诽谤,是侵犯名誉,换成是一般人恨不得拿板砖拍死他。但最后还是万历皇帝蔫了,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将雒于仁革职了事。
明代官员虽然一身缺点,但颇有血性,在朝堂上就敢跟皇帝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算什么逻辑,杀也不是,骂也不是,关键是你骂不过他们,皇帝实在是气得没招了,就用廷杖。
日期:2013-11-22 22:11:30
廷杖,即当廷杖责。起初,被打的人允许穿着衣服,还能垫上棉布。到正德年间往后,扒了裤子,碗口粗的大棒子直接往白花花的屁股上招呼。
廷杖封顶为一百下,按说挨一百下廷杖的人早死了好几回了,可杨继盛挨了一百下,虽然受了重创,却仍在牢中活了下来,为什么呢?
因为执行廷杖的是锦衣卫的校尉,是陆炳的手下。
于是,看出来了吧,廷杖的轻重就在于行刑的人手中,这就是发财的门路。行刑人通过专业训练,可以练成一种效果,打得你皮开肉绽,但内部组织完好无损,回家涂上药,没几天就能下床。就像街头表演的胸口碎大石,门道全在拿锤子的人手里。
打一个,没事一个,皇帝不解气,怎么办?
到后来,官方也就默认了这套潜规则,会专门在旨意中写上“打”、“着实打”、“用心打”等字样。“打”就是由行刑者掌握,行贿了的保证没事,没送钱的看天意;“着实打”就是使劲打,生死由命;“用心打”就是往死里打,死路一条,没得商量。
大庭广众之下扒了裤子,受这么残酷的刑罚,够吓人了吧。不,还是要骂,哥们挨了打,但骂了皇帝权臣,这就是吹牛的资本,光荣!
但也得说,有很多人就是无节操,就想通过骂大人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明代把书生的臭气和硬气表现得一塌糊涂,瞧瞧中国历史上,不妥协、不投降、真正天子死社稷的皇帝能有几个?而表现在这帮言官身上,就是你打我也骂,不打我还骂。
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首相都做出了不斐的政绩,国家要是没有他们,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言官们一个也不放过,统统要骂,而且,官做得越大,挨的骂就越多。
可见,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会挨骂,人生在世就是被骂和偶尔骂人。
这样骂来骂去看似无关大体,但任何事都不能过头。无端的放纵、赏罚不明,尤其是明朝后期被各种势力控制的言官进行党争,党同伐异,朋比为奸,使得这种形式进一步扭曲,国家政策和民生问题等许多重大事情就在这种无休无止的口水战中耗费了,反倒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运行。
明朝一直到灭亡时,还在进行这种无意义的内讧。在张居正改革时期,张居正已经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竭力遏制,却遭到了强力反击,这是后话。
嘉靖一朝钳制言论特别狠,动不动就廷杖,光廷杖所杀的大臣,就超过了前代的五倍之多。因此,嘉靖时期的言官并不兴奋。
到了隆庆帝上台,言官简直跟疯了一样,是交章弹劾,逮人就骂。
这一次的阁潮就要来了,底下是暗流涌动,上面是言官大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