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24节

作者: 随手太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30 21:01:28
  27 封建到底是啥玩意(下)
  领地意识的强化,王畿、采邑概念的出现,也导致了国、邦、邑概念的改变。甲骨文中,国即或,是指有武力的邑;国和邑的区别仅限于“戈”——即武力(对于这些字的甲骨文、金文,大家可以到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网站上查询,那上面图文并茂,非常不错);邦是指原始社会氏族聚集地外围茂盛的森林,这个“外围”徐中舒先生是有解释的。徐中舒先生说:古代原始村社共同体,利用丛生的灌木,如荆榛棘楚之类构筑居地的外围,既以之防御领敌之侵扰,也避免了野兽的伤害禾稼。

  到了后来,人们有了很强的领地意识,国、邦、邑的概念也就随着而改变。金文中,国在或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框子,这个框子就是国界,这已经不是之前国的概念了,这是领地意识强化的一个体现。金文的邦就是甲骨文中邦和邑的组合,代表有领地、有界限的城邑,大概和现在的县的意思差不多;邑的意思改变不大,还是指代城邑。
  那么,国和邦的区别在哪里呢?还是在于“戈”——即武力。国是有武力、有军队的邦,邦仅指代是各个诸侯的城邑和他们的领地。刚开始,军队都是掌握在周王室的手里,只有周才叫做“国”,诸侯都称作“邦”,不论是内服诸侯还是外服诸侯,外服诸侯的军队只能算是“借”的。这就是为什么西周之初我们很难分清内外服诸侯的原因,这也是西周之初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外服诸侯的原因,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当时“枪杆子”是掌握在周王室的手里的。于是就有了“王城方九里,谓之国”的说法,国在当时指代的是周王的城邑、王畿和军队。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服诸侯为了抵御周边各外族的入侵,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枪杆子”。这时候,各外服诸侯都变成了“国”,因各内服诸侯缺乏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很多内服诸侯往往不能蜕变成“国”,这也是内服诸侯消失的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种改变不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过程,而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过程。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一些历史记载,就影响了我们今人对于这些历史记载的理解。比国人、野人的说法。在西周初年会有这样的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没有了国人、野人的说法。这些都是我们阅读这段历史需要留意的,不然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这段历史的记载。
  这样,国不断向现代国家的概念靠拢,一个国可以有很多个邦;邦就像现在城市的概念一样,是一个有领地的邑。这就像今天我们中国和江苏省的关系一样,江苏省是没有军队的,各大军区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那么中国就是国的意思,江苏省就是邦的意思。再到后来,邦和国的概念也混淆了,因为从字面上看,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很相似的。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说商周之际的封建。在周初,甸男卫的侯还是存在的,这是承接商朝内外服的封建制所造成的,是历史遗留原因,就像我们今天老是强调中国特色一样,历史的遗留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所以,召诰说:“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卫邦伯”;康王之诰说:“王若曰,庶邦侯田男卫”。
  禹贡所说的五服,周礼所说的九服,国语周语所说的:“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都是依据商代内外服制度而加以改编的,这是以后来的观念改变过去的原意的,已经不是本来的意思了。春秋时代称男爵的诸侯:如姜姓的许男,风姓的宿男和任姓的薛国、风姓的任国,可能都是殷代的男服。这些内容徐中舒老先生都是论证过的,我就不去拷贝了。朋友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买徐中舒先生的书,好像叫什么先秦史的,书写的很不错,值得一读,比起你去书店一进门就看到的那些书要好的多得多。

  这里我唯一不能认同的就是,徐中舒先生关于“侯甸男卫邦伯”的解释。我坚持我的观点,商朝的外服分为侯、伯两种,和地域的远近、各民族的臣服情况有关。侯距离大邑商近,附近各民族皆臣服于商的地域建侯,伯就是商未能征服的地域,在其中部分臣服于商的封为伯,多少有点意淫的味道在里面。而商代的侯又按纳职的情况,划分为甸、男、卫,卫侯是服兵役的,甸侯是生产的,男侯是服劳役的,这是我的观点,而周朝后来的侯、伯、男的爵位就和商朝的这种内外服制度有关。

  说到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公侯伯子男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大家更关心,因为听的实在太多了。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这里要细说起来内容就多了,把各家的说法都弄进来就可以写一本书了。我们的主题是讲周朝的历史,不是写论文,所以这里我就谈我自己的观点吧。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里没有区分内外服诸侯,个人认为公、伯、子是内服诸侯的爵位,侯、男是外服诸侯的爵位。这也是周继承商朝内外服制度造成的,起初外服只有侯爵,待遇比照内服的公爵,估计是到周公制礼作乐的时候,又为外服诸侯增加了一个男爵,待遇比照内服的子爵。
  这个说法我也给不出很多确凿的证据,同各位砖家们去论证一番也不可能,权当作一家之言吧。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基础就是对于西周分封的解读。
  比如,楚国的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时期任子爵的内服官员,子在商末是存在的,比如微子启。后来被“封以子男之田”,内服的子爵分封到外服的男爵,待遇不变,就像现在中央官员平调到地方上一样。
  再比如,郑国原为内服的伯爵官员,这个是有明确记载的,是没有疑问的。所以春秋开篇就有“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就是说郑桓公姬友原是伯爵。但是左传中记载子产的话说:“郑伯,男也”。为什么郑又成了男爵了呢?就是因为伯爵没有对照的外服诸侯,而郑国的建国又是郑桓公姬友主动要求的,所以郑变成外服以后就只能成为男爵了。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下面的讲诉做铺垫,里面的观点大部分是采自各大家的观点,有些观点我只是有些印象,至于是那位大家的观点我就记不清楚了,所以也没有在引用的时候说明,还有部分我自己的观点,对错请朋友们自己分辨吧。对于历史,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没有观点的话,建议还是少读点书吧,免得给自己找罪受,给他人找麻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