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来访—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34节作者:
十大碗 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多少次拜读此表,多少次泪流满面。忠言铿锵,山河振动;赤心耿耿,天地动容。死,对于忠臣义士而言并非难事;败,对英雄而言实为难忍耻辱,战死于疆场可以赢得英烈赞誉而免背败将污名,只所以放弃易得之称号,心甘情愿地去接受难忍之羞辱,只为不增敌势,只盼死于君手为朝廷增威,只望将一生赤诚倾诉君前;被君冤受君诛,无丝毫怨愤,只期身亡犹能尽忠。其忠其义感天动地,江河泪流。千载已过,其言犹响,其披肝沥胆之忠,泣血楚心之痛,仍然在感动着每一个忠臣义士,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华人士。
封常清被杀时,高仙芝正好外出有事,听说封常清被诛,急忙返回。刚到元帅府,边令诚就派百多名兵士跟随而来,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将高仙芝带至封常清被杀处,边令诚对其宣读敕书。
高仙芝听完,知道自己所为不为君上理解。对于兵法战略,人见不同,如果有小人馋谤,极易使人产生误解,高仙芝终生浸身于军事谋略的分析较量,自是明白这种心理规律。面对宦官奸臣,辨之无益;即临朝廷刑决,又辩之无时,高仙芝不由得长叹道:“我退却死罪,处死无言,但说我减截兵粮及赐物之事,实乃诬陷。”义正词严地对边令诚说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会不知!”
这时,许多高仙芝手下兵士都闻讯而来,环列于旁。高仙芝大声道:我从京城募招你们,仓促备战,期望与诸君共破敌贼,谋建功业赏爵。不料贼势难抑,故引军至此,欲凭险关固守拒敌。我若实有减截粮物所为,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众兵闻听,齐呼:“枉!”声如响雷,震天动地。边令诚无动于衷,听若不闻。高仙芝感激地看着这些仗义执言的兵士,拱手称谢。
看着着路边封常清的尸身,高仙芝悲痛难抑,说道:“封二(古时往往以排行称呼故旧),你自微贱至显位,都是我所引荐。始做我判官,后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我同死于此,真是天命啊!”,言毕慷慨赴难。
事实证明,高仙芝、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十分正确。当时唐朝四处援军纷纷奔赴,如果官军凭险据守,假以时日待援军集齐后再进行反攻,战局就会别有发展,最次不过,固守潼关天险,安禄山叛军就不能轻易破关,不至于发生后来占据长安,唐玄宗被迫仓皇逃难的结果。高仙芝、封常清之后,一代英雄哥舒翰(即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所赞颂之人)接任统帅之职,也是采用此策,但顶不住唐玄宗日夜催促,被迫出关讨战,最终兵败被俘。昏君在位,雄略难展,其后玄宗李隆基的诸般罪受,可谓自作自受,只是害了大唐盛世,苦了黎民百姓。
小人多多,各有不同。相对于历史上一些奸臣小人终生为祸不断的行举,边令诚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丑闻恶绩,但他在关键时期对关键人物所犯下的这一次卑鄙行径,则使整个国家受到了本可避免的更大的灾难之中。沉痛的教训警示人们,关键时刻更要注重人的品格,因为此时一旦看人失误引发祸端,极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时甚至长期奋斗换来的成就也会在一瞬之间会化为泡影。
唐玄宗不幸,被如此阉竖之人蒙蔽了眼睛,亲害忠臣,导致自己弃京逃离最终失去皇位,自讨罪受;唐朝不幸,召进如此奸佞,摧折国家栋梁,致使叛乱难遏,华夏大地最为鼎盛的时期竟然由于区区鼠辈加速了由盛转衰的进程;高仙芝、封常清不幸,一代英豪竟命丧宵小之手,雄心不逞,壮志未酬,唯有两位英雄惊天地泣鬼神的临终表白,回荡在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长河之中,令无数后辈来人泪洒衣襟、痛心疾首。今附与高封二人同时期的诗人高适《塞上》诗一首,作为对两位英雄的纪念: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解:
1、《左传?文公二年》:―――战于殽也,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以斩囚,禽之以従公乘,遂以为右。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狼瞫(shěn)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获死所。”
大意为:在殽地作战时,晋国的梁弘为晋襄公驾御战车,莱驹作为车右(官称)。战至第二天,晋襄公擒俘秦国的俘虏,令莱驹用戈杀之,俘虏大声喊叫,莱驹惊恐失戈于地,狼瞫取戈斩杀了俘虏,抓起莱驹追上晋襄公战车,晋襄公于是任命他作为车右。箕地战役中,先轸废掉狼瞫,而以续简伯为车右。狼瞫发怒。其友说:“何不去死?”狼瞫说:“吾未获死所。”
“未获死所”意指死无意义,因以“死得其所”谓死得有意义。
日期:2014-07-13 11:31:40
聊且 一 看 的 名 言
现实中有不少人虽“知书达礼”但无德无行,言之凿凿而行之龊龊,其说教像是小学生作文,遣词造句而已;其论理似是电脑算题,正确无疑却又与无关是非,犹似贪官倡廉,**唱贞,一腔虚伪,信口雌黄!
——作者按
“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贞观纪要》记载的唐朝大臣许敬宗与唐太宗李世民谈话时所说的一段名言,由于其颇具哲理和发人深省而受到后人的推崇,被冠以《君臣对》的盛名传播甚广。通览所言,可以感受到主人洞悉人性复杂但仍持身守正的一身豪气,对他那种光明磊落开朗豁达的博大胸怀发出由衷的赞叹,指点吟诵之余,不由得想象着说出如此睿智名言之人该是多么的高风亮节。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段名言的主人许敬宗虽然睿智聪明一如我们的想象,但为人品性却相差得远了去,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捧着手里的名言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大学士与下三滥
许敬宗(公元592-672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大臣,在隋汤帝时代做过中书舍人的官职,隋朝大臣宇文化及谋杀隋汤帝时,也一并将他的父亲许善心杀害,许敬宗于是转投瓦岗起义领袖李密,做了起义军元帅府的记室(草拟收发表章文檄,类似于今天政策研究室兼秘书处的职责)。李密兵败后,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听说许敬宗很有学识才华,便召为文学馆学士,自此许敬宗又成了李世民的幕僚,也因此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之后,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等职,一路高升。唐高宗嗣位后,许敬宗的仕途更是顺畅,先是担任礼部尚书,不久又拜侍中,进封郡公,直至拜为右相,加光禄大夫,册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位极人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