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来访—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47节

作者: 十大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周世宗柴荣并非平庸之帝。他15岁当兵,24岁拜将,33岁称帝,在五代十国朝代更替、割据纷争中显示出超绝的雄心和远识。周世宗曾经誓言“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以他的统军之能、强国之策、宏图远略和他已建成的强大军力国势来看,统一天下应是自然之事。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以周世宗的胆识和远见及务实改革的魄力,极有可能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推动中华文明的更大发展。应当说,周世宗的早逝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不幸,上天仅给了他五年半的在位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遗憾,而仅凭这短暂期间的文治武功,他就被历史学家称作是“五代第一名帝”。

  本来功败垂成就令这位一代英主沮丧满怀,病重撤军之中又遇上如此奇怪不吉之事,令他更加烦躁不已、神心难宁。史书简约,今人无法得知当时周世宗的所思所想,只能概而推测:如果从古人迷信的角度看待,这种谶言的出现绝不是什么好征兆,预示着有改朝换代之凶;如果是有人故意为之,则说明有篡朝夺权的野心,何况“殿前都点检”一职掌管军队中最为精锐的禁军,要是真有此心,谋朝篡位也并非不能。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此事都无法让周世宗放任不理。

  时任“殿前都点检”之职的叫张永德,是周世宗养父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的姐夫。本来既是至亲,又兼作战勇敢,战功颇著,周世宗才让他担任这一重要职位。但人心难测,事关朝位存续这等大事,亲兄弟之间尚有争夺之事,何况这种外亲,既然有此不吉谶言,万不可掉以轻心。周世宗抱病回到京城后,立即撤掉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一职,改由看起来忠诚厚道的手下另一大将、时任忠武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担任。此后不久,959年6月,这位“五代第一明主”逝世,其子梁王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年仅七岁,符太后垂帘听政。孤儿寡母支撑天下,实际国家大事全赖宰相范质、王溥、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一班文武大臣主持。

  事实证明,周世宗看走了眼,不客气地说是瞎了眼,尽管他是一代明主。
  本就主少国疑,臣民不安,周世宗去世刚过半年,朝廷上下还未从失去这位擎天大柱的慌惑中平稳下来,突然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公元960年春节这天,一班大臣正齐集朝殿向周恭帝拜贺新年,忽然北面边疆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传来急报,辽国和北汉联军大举来侵。符太后一平庸妇人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主政的宰相范质、王溥等文官乍一遇到这等军战大事也是惊慌失措,无计可出。一片慌乱之中,依照兵来将挡的固定思维,范质等人未加冷静分析和稍作观察,匆忙间命令大臣中最懂军事的赵匡胤率军迎战。

  至于辽国、北汉是否真的来侵,现今无从考究。按史书所述,初一接到战报,初三赵匡胤即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大军不急不缓行军,傍晚来到开封东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驻军过宿。此时此地,蹊跷事情发生了:拂晓时分,一群士兵突然聚集在驿门前大声呼叫,声言要“点检(即赵匡胤)做天子”。此情此景直似现今电视上播放的国外民众示威推翻现政权、推选信任之人入主政府一般无异,看来所谓示威宣言并非今人独有,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早已有之。

  这是犯上作乱的超级事件,值班官吏听到后急忙进行制止,众人不理,依旧聚集不散,呼喊不止。
  日期:2014-08-06 04:39:50

  卑鄙无类3
  迟明时分,众人由“聚集喧嚣”发展到“侵逼场所”,一众士兵来到赵匡胤的寝所外。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走进帐篷告之所发事情,赵匡胤急忙起床。兵士涌进室内,手持兵器大声嚷叫:“我等无主,愿拥立太尉(赵匡胤当时兼任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未及发言,一袭黄袍就已被人披在身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众人齐刷刷面朝赵匡胤跪下,大呼万岁,声震帐篷。
  赵匡胤见状,似乎有些无可奈何,低头做沉思状。过了一会对众人言道:“我有号令,尔能从乎?”,众人答允。赵匡胤又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众人自然应从。“黄袍加身”已成事实,拥立皇帝如此天大的事情竟以如此简单的形式结束。于是众人拥着新皇帝返程,迎敌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修史有“为尊者隐”的忌讳,后来编修宋史所依据的史料估计早已被宋朝君臣删改了不少,但仅从以上正史所载也不难看出其中漏洞百出,令人怀疑“陈桥兵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早有预谋。众人拥立新君,须有首义之人提出倡议才能有相呼应,不可能众人一心同时产生此意且指向一人,这种不合常理、不符逻辑的把戏只能哄骗三岁幼儿,只是篡权者制造的一个并不高明却又屡试不爽的所谓“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假象。

  不少史料证明,此事正是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亲信赵普(时任节度使掌书记,后任宋朝开国宰相)等人四处串通、鼓动而至。他们在将士中散布“当今皇上幼弱无识,我们为国用命不被人知”之类的蛊惑言论,以刺激拿命换功的士兵们的敏感神经,并煽动说“不若拥立赵匡胤为帝,才能建功立业”,于是士兵们的叛逆情绪很快就被挑动起来,终于促成了兵变。
  一切都是经过周密策划组织实施的,包括所谓的敌国来侵,也很可能是赵匡胤等人编造的假情报,以诱骗促使朝廷让自己将兵带出,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使朝廷无力对抗。甚至周世宗病重中发现的那块“点检坐天子”木板,也有不少史学家推断应是赵匡胤等人所为,目的是嫁祸于人,以乘机夺控兵权。至于挑唆兵变,在古时更朝换代频发的兵荒马乱年代,有奶便是娘,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人士更容易取得大家的拥护,发动兵变在当时极易操作。

  对于这次兵变,有人认为,古代包括近代中国,都有兵士逼迫某人做名义上的首脑以达到其乘乱牟取功利的目的,一旦失利且有“假首脑”做冤大头承担谋叛罪责的不少事例,如同属五代十国期间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等人的帝位也是以此获得,近代则有武昌起义时黎元洪被革命士兵逼迫做军政府都督的可笑事例,“陈桥兵变”也属此类。

  乍听此言似有道理,殊不知两者之间形虽似而实不同。赵匡胤与那些被迫“坐上高位”的傀儡不同,他当时在军中亲信众多且又握有大权,如果真心拒绝,无人敢把他怎么样。以此来看,所谓的“黄袍加身”,就赵匡胤自身而言,往好处想是半推半就,往坏处想则是“喜滋滋乐见其成”,是其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众人拥着新君,确切地说应当是赵匡胤领着叛军,不去迎战所谓的来侵敌军,而是直奔都城开封,因为此时周朝名义上的皇帝仍是周恭帝,还有一班行使政权的文武大臣都在城中,要更朝换代都必须予以解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