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6 19:27:50
连载1-15 第二章 与众不同的选择
1、人各有志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这是荀子的话,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是没用的。
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样的艰辛而枯燥的生活,诸葛亮一过就是十年。
至于将来的打算,他似乎并不着急。朋友们在一起交谈,大家的话题逐渐放到如何选择未来的出路上,每到这时,诸葛亮都微笑不语。
经常交往的这些好友中,庞统是最早出去做事的,他到了襄阳郡任职,很快便担任了功曹。功曹是太守的属官,相当于人事处长,负责官员的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
庞统虽然年轻,但干得却不错。他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大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性好人伦,勤于长养),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庞统就职的地方就在襄阳城内,是诸葛亮经常来的地方,诸葛亮每次进城,总有机会见到庞统,或者听别人议论这位年轻的功曹如何有魄力有能力,听到这些议论,如果心里没有足够定力,内心一定会涌出波澜,但诸葛亮很平静,这些事都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内心。
凤雏已经得志,卧龙似乎不急。
这段时间,诸葛亮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变化,他成婚了。
说起诸葛亮的妻子,也是很有来头。她是襄阳本地名士黄承彥的女儿,有人说她叫黄月英,但这只是传说,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她名字的记载。
黄承彥不仅是名士,黄家也是荆州大族之一。荆州最有影响力的大族是蒯家,其次是蔡家,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刘表,一个就嫁给了黄承彥。
有了这层关系,加上自身的影响力,黄承彥如果想出来当官,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跟庞德公、司马徽一样,无意于官场。
黄承彥和庞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通过庞德公,黄承彥知道了诸葛亮,对于这个志向远大、学识一流又为人沉稳的年轻人抱有深深好感。
黄承彥有个女儿还没有出嫁,以黄家的实力和地位自然并不愁嫁,可黄承彥看好诸葛亮。一般这样的事最好通过第三方来传达,以免对方不同意带来的尴尬。而且,最好由男方首先提出,这才符合礼节。
但黄承彥觉得没必要,他自己直截了当地向诸葛亮说了这件事。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彥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成家,我有一个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品格与你相配(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诸葛亮一听就答应了,并且很快成了亲(即载送之)。
诸葛亮是身高一米八八的美男子,又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却娶了个丑媳妇。《襄阳记》说,这件事传开后,大家经常拿这逗乐,还编了个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但是,历代以来诸葛亮的这桩婚姻颇为世人称道,大家赞赏诸葛亮不以貌取人。其实,说黄氏是位丑女,那倒未必,黄承彥的话多出于自谦,女儿可能不漂亮,但未必“黄头黑色”,那只是谦虚的说法。至于乡谚,其出自于《襄阳记》,可能是误传,也可能是人们根据黄承彥的话演绎出来的。
婚后诸葛亮仍然住在隆中,这桩婚姻除了给他带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外,没有改变其他的生活,他每天照旧读书、拜师、交友和思考。
有人说诸葛亮很精明,尤其知道利用婚姻手段为自己铺路,他把两个姐姐先后嫁入豪门,又娶了名门之女,他是一个利用政治婚姻的高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前面说过,诸葛亮两位姐姐的婚事出自于叔父诸葛玄,如果不是叔父,他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异乡青年,怎么可能把姐姐嫁到豪门里去?至于自己的婚事,也是岳父先提出的。
而所谓政治婚姻,包括所有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婚姻,都是把达到的目放在第一位,把情感放在第二位。与诸葛亮有关的这三桩婚事,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任何变化,他也没有以此谋求任何个人利益,哪怕一官半职,或者过上别人羡慕的奢华生活。
他还是他,还是那个清心寡欲、志向远大的布衣诸葛亮。
一次,诸葛亮与孟建、崔州平、徐庶三人聚谈,又说起了未来的打算,他有感而发道:“你们三个将来至少都能当上刺史、郡太守。”
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到什么官位,诸葛亮笑而不言。
很少有人理解诸葛亮内心的真实志向,他显然不满足于像庞统那样当个循吏能臣,也不会像老师司马徽、庞德公那样,成为地方上的一介名士,他希望自己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下卿,古代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他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齐桓公任用管仲,称他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改革。管仲掌权后,大刀阔斧推进他的改革计划,发展经济,提拔人才,齐国由此强大起来。管仲还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取得了高超的外交和军事成就。孔子对管仲推崇倍至,曾感叹道:“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还都披头散发,被野蛮人统治着吧(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被拜为燕国的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曾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古代战史以弱胜强的神话,后人称之“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一个是名相,一个是名将,他们是诸葛亮心中的楷模。
诸葛亮觉得,当此乱世,缺少的正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而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正是这种能安邦定国的人。所以,当孟建他们问自己将来能做什么时,诸葛亮才笑而不言。
隆中至今有一处抱膝亭,相传诸葛亮这一段时间里常在此抱膝长啸。
亭子是后人附会的,但事情确有其事。《魏略》记载,诸葛亮每天清晨和傍晚常常抱着双膝,坐在那里发出长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长啸,指大声呼叫,也指通过调整口腔和声带,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汉魏时节很多人常以此述志,曹植写过一首诗,里面有“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的句子。
抱膝长啸,说明表面平静的诸葛亮,内心里也在激烈地思考着未来。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除了长啸,还好吟一首叫《梁父吟》的诗。
梁父即梁甫,是个地名,在泰山郡,也就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职的地方。“梁父吟”是乐府的曲名,类似于后代的词牌、曲牌,也就是说,词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诸葛亮吟唱的《梁父吟》内容已不得而知,现在有一首流传下来的《梁父吟》,有人推测正是诸葛亮所吟。其词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内容是齐景公用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他们都立下大功,平时很骄傲。晏婴为国相,从三人身边过,这三位都坐而不起,让晏婴很难堪,便在齐景公面前进谗言欲除掉三人。
齐景公居然答应,让晏婴设计。晏婴让齐景公以二只桃子赐予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报功劳,各自拿走一只桃。古治子不服:“我的功劳更大,桃子该给我吃。”公孙接、田开疆都是勇士,听完顿觉羞愧,退还桃子,自杀。古治子见状,认为自己不仁不义,也自杀了。
《梁父吟》所唱就是这件事,但诸葛亮为何吟它,至今众说纷纭。
其实,如果这首诗真是诸葛亮所吟的《梁父吟》,也许并没有太多深奥的地方,这只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也许流传于梁甫那一带,也许是诸葛亮很小时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教给他的,他吟这站诗,没有别的深意,只是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罢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