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28节

作者: 随手太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03 21:32:43
  31 周公其人
  前面我们经常提到周公旦,现在我们就专门来说说周公旦。先按套路出牌吧。
  姓名:姬旦。从现在开始我们按照今天的习惯称他为周公姬旦。

  谥号:周文公。
  号:周公,咸王(有学者认为周公旦在成王时期称咸王)。
  性别:男。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
  哥哥:伯邑考,周武王姬发,管叔鲜。
  弟弟: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妻子:我不知道。

  儿子:鲁公伯禽,周公君陈。应该还有,但我不知道。
  出生地:周。
  相比于他的哥哥周武王姬发同学,周公姬旦的名气更大。他被后世尊为儒学的奠基人。西汉文帝时期的大儒贾谊评价他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成王时期,“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尚书大传概括周公姬旦的政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和完人可以划等号了。他也是孔子极端崇拜的偶像,孔子晚年是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何德何能,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让我们的孔老夫子、贾谊同学成为他的忠实粉丝。
  周公姬旦有其父周文王的遗风。史记中载周公姬旦对他的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便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成语。
  周公姬旦摄政期间,东征事业未完,又发生了“三监之乱”。他努力争取各方的支持,率师东征,平定三监、定鼎东南,完成了周武王未完的东征事业。东征结束后,周公姬旦又作周官、制宗法、明尊卑、建侯卫,也即我们所说的制礼作乐。他推行“明德慎刑”的执政理念,也就是后世孔子所提倡的“德主刑辅”,在对被统治者提出要求的同时,对统治者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修齐治平”的儒家执政理念,为四十余年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还要从周武王之死说起。

  在继续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太公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奭在周王室中的地位。从传世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倚重太公姜尚更多,这就造就了太公姜尚的传奇;但周武王倚重周公姬旦更多,或者说周武王和他的这个弟弟周公姬旦关系更加亲近密切,这就为武王死后周公摄政打下了基础。
  周武王姬发东征期间一病不起,不得不返回镐京养病。随着病情的一天天恶化,周武王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召回还在外面戍职的周公姬旦、太公姜尚、召公姬奭等人,交待后事。据记载,当时的太子姬诵年纪尚小,只有十三岁,以周王朝目前的形势看,年幼的姬诵显然挑不起这副重担。严峻的形势,年幼的太子,让周武王不得不担心他死后周国的国运,这也是他的大臣们所担心的。
  求人不成,那么就求鬼神,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鬼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太公姜尚、召公姬奭虔诚地占卜求福,希望周武王早日康复。和周武王姬发关系最好的周公姬旦更是向上天祈祷,表示愿意代替武王去死。从这里也能看出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这哥俩关系的不一般。鉴于这段情节的感人,我就多啰嗦两句。
  周公姬旦来到周国的太庙,向太王姬亶、王季姬历、文王姬昌祈祷说:
  “武王姬发现在生病了,病的很厉害。是不是因为你们三位老人家没能好好地为玉皇大帝尽好子孙的孝道,以至于玉皇大帝急着叫姬发过去伺候他老人家。我看这样吧,让我姬旦来代替姬发吧。我比姬发多才多艺,伺候玉皇大帝的事姬发不如我。而且武王姬发现在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他还要保护好你们三位老人家的子孙,他还要守护周国的国祚,让你们三位老人家永远享受祭祀。你们是否能够答应我的请求,请告诉我好吗?”

  于是周公姬旦在太庙里占卜,兆吉。周公姬旦很高兴,他回去对周武王说:
  “您不用担心了,我已经从太王、王季、文王那里得到消息了,您尽管为我们周国的长久做打算好了,上天是眷顾我们周国的。”
  第二天,周武王果然神采奕奕,心理作用,估计是回光返照了。如果这些鬼神有用的话,那我们今天就不用研究医学、设立医院了,医生都可以下岗了。
  周武王十四年十二月,雄才大略的周武王姬发在镐京去世,葬于毕地,周国先祖皆葬于此。临终前,周武王对太子姬诵、周公姬旦、太公姜尚、召公姬奭等人交待了两件事:

  一、殷商余部依然很强大,周武王担心他们死灰复燃。所谓“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东征之事半途而废,殷商氏族流窜各地,商人并没有真心的臣服。说白了就是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后来的三监之乱也印证了武王的担心。
  二、宗周即丰镐二京所处的位置太过于偏西了,要在河南之地营建一个新城——雒邑(又称洛邑、成周,就在今天的洛阳)。周武王说“…自洛汭(洛水入黄河处)延于伊汭(伊水入洛水处),居易毋固(地势平坦没有屏障),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三涂山),北望岳(太行山)鄙,顾詹(远眺)有河(黄河),粤詹雒(洛水)、伊(伊水),毋远天室(天室即即中岳嵩山)…”。后来洛邑的营建就是基于周武王姬发的遗命,逸周书中称之为度邑。

  周武王姬发交待完后事,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他担心太子姬诵,他担心周国国祚,他担心商人叛乱…,后来事态的发展印证了他的担心。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最喜爱的弟弟周公姬旦身上,周公姬旦也没有让他失望。足以瞑目了,姬发同学。
  成王姬诵年纪尚幼,周王室的中央权利出现了真空。于是,一场争夺权利的内部政治斗争开始了。政治斗争无所谓忠奸善恶,只有胜利和失败,这就是所谓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今天的薄熙来、周永康之案,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另一种解读,这就是政治斗争。当然我们所说的不是现在和将来,而是过去。
  周王室政治斗争的过程我就不知道了,结果基本了然。太公姜尚作为外姓,没有资格参加此次政治斗争,只要表明态度、站好队就行了,但他是实力派。召公姬奭虽然是姬姓,但资格也不够,至少是庶出,甚至更远,虽然也没有资格,但也是实力派。周公姬旦作为武王最信任的亲弟弟,是最有资格的。此外,还有一个有资格的,就是管叔鲜,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的哥哥,注意是亲的,同父同母的。

  斗争的结果是,周公姬旦摄政称咸王,当国践祚。太公姜尚、召公姬奭都站在了周公姬旦的队伍中,实力派就是“权”,即秤砣,所谓蒯通说韩信“权在足下”的权。作为关键的“权”,召公姬奭、太公姜尚自然各有所得。
  召公姬奭得到了“自陕以西,召公主之”的权力。但是对于周公姬旦称咸王,召公姬奭表示不满,认为他僭越。于是周公姬旦写了一篇君奭(收录在尚书中)来解释,这才稳住了召公姬奭这个盟友。太公姜尚得到了“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权力,收获也是颇丰。
  这样就确立了成王初期“召公主西、周公主中、太公主东”的政治格局,建立了成王初期的铁三角,为周王朝的稳固奠定了基础。那么,前面说的周武王所设的齐、鲁、燕三“监”怎么办?太公姜尚主东,驻扎在齐国就可以了。鲁和燕就只能由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的元子就任,这就是鲁和燕国关于第一任封君问题的成因。鲁颂中“叔父,封尔元子”就是周公借成王之口说出去的,为的就是保证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既然周公姬旦成了胜利者,那么管叔鲜自然成了失败者。管叔鲜的支持者蔡叔度、霍叔处也同样成了此次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甘心的三人于是发动了“三监之乱”。另外的毕公高等人估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入此次政治斗争的核心区域,最终成为了旁观者。最伤心的莫过于周成王姬诵同学,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现在自己却成了观众,观看这帮混蛋怎么抢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