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谜航——郑和下西洋究竟深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第51节作者:
牛八囝 日期:2015-07-20 21:56:00
第十一章
京师城东富贵山下,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巍然耸立。此城乃大明开国奇人刘伯温择址而定,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役使民夫工匠二十余万历时一年填充燕雀湖后方才修筑而成。
这紫禁城内为宫城,外护皇城,合称便是皇宫。皇宫南北纵七百五十丈,东西横三百丈。宫内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端得是钟阜龙蟠,帝王之宅。
将近午时,皇宫内奉天殿上的早朝已经散过,永乐皇帝朱棣亲做导引,将道衍引至与武英殿毗连的御酒房内。这御酒房乃是朱棣日常用膳所在,今日他要御赐道衍午膳以示敬重。
此时,二人均已更去朝衣换上常服。朱棣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穿盘领窄袖袍,腰盘金玉琥珀透犀带,浑身上下锦绣灿烂,豪势夺人。道衍却仍是一袭淄衣僧袍,全无半点修饰。
暌违二载,尽管两人书函不断,但当面晤谈却是首次。虽然在刚才的朝会上朱棣已经趋阶以迎,亲扶道衍上朝,降下莫大殊荣,但他犹感不足以宣示对这位“靖难第一功臣”的恩宠,加之还有许多心腹话要说与道衍,因而又颁下谕旨,命尚膳监午间准备素膳款待道衍。
朱棣昂首挺胸缓步而行,道衍随在身后亦步亦趋。他貌似平静,实则内心泛起巨大波澜。今日早朝期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忽然当庭禀告皇上:据侦事人探报,僧人溥洽似乎知晓建文皇帝行踪,锦衣卫本想捕拿,但风闻溥洽乃道衍大师师弟,便不敢造次,特奏请皇上裁度。
当时满朝文武闻奏哗然,朱棣也是目视道衍颇费踌躇,半晌才说:“既是大师师弟,便请大师定夺。”
道衍先是心下一凛,继而猛然醒悟:哼!这是皇上要拿溥洽说事当众敲打老衲矣。那溥洽虽是老衲师弟,却也曾是建文皇帝主录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对朱棣所为极是厌恶,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又不得不有所表示,只得压住愤懑沉声说道:“溥洽确系老衲师弟。然而自古法不容情,若确有实据证他涉事,老衲自是不会因私废法。”
听见道衍说出此话,朱棣顺水推舟:“大师高风亮节,不徇私情,堪为楷模,就依大师所言,着锦衣卫循例勘问。”
明知师弟无辜,却因己身而遭连累,来到京师后第一天上朝就吃了偌大一个哑巴亏且只能打碎牙和血吞,道衍怎不恼火?
朱棣却是另一幅心境。以前,若道衍不在身旁,朱棣心里便像少了什么一般;不知从何时起,若身边没有了这个和尚,朱棣的心里又似多了块石头。如今靖难事成,尘埃落定,道衍经过三催四请终于来到了京城,但朱棣心里的石头仍然没有落地,他很想知道:这个多谋善策的老和尚心里还在谋什么、策什么呢?
日期:2015-07-20 22:11:00
二人虽然各怀心事却是谈笑风生,俱不露出。来到御酒房,朱棣目不斜视挺身而入,道衍却稍一顿步,趁机扫了室内一眼。但见房内置一巨大圆案,在主、宾位置各设一把檀木座椅。
以前在朱棣潜邸时,道衍与朱棣曾多次同桌共宴,茶酒言欢,朱棣每次都会客气地将道衍引至宾位。如今,朱棣已经登基称帝,与道衍有了君臣之别,道衍若再坐宾位便有僭越之嫌,因为皇帝自古无亲无友,何来宾朋?
道衍略一思忖有了主意。待朱棣在主位就坐后,他紧趋几步,亲手搬起沉重的座椅向末位走去。
“咦?大师何为?”朱棣似乎很是讶异。
“皇上,衲子乃世外之人,岂敢忝列龙体近旁?先前鲁莽,祈请皇上赎罪。”道衍煞是谦恭。他以前在朱棣面前总是自称“老衲”,如今竟是连“老”字也不出口,干脆改称“衲子”。
“大师过谦矣。”朱棣赶忙起身劝止:“朕与大师情比手足,大师岂可见外?不可,不可。”
劝让几番,无奈道衍拒不从命,朱棣只好命内侍在末位给道衍重新摆好座椅餐具,内心却泛起一丝窃喜。
两人坐定,一名太监督着几个内侍布上素斋,道衍抬眼一看却是郑和,只是眼下不便交谈,略一会目算是招呼。内侍只顾着将一碟碟琳琅满目的珍馐佳馔摆上桌来。
虽是素食,毕竟出自皇宫御膳房,不惟菜式色香味俱全,且器皿精美,雅致无双。先是开胃小菜四品,再是素杂烩、素笋丝、苔蘑爆腌白菜炒面筋、豆瓣炖豆腐、蘑菇炖人参等一溜儿素菜,最后又奉上野意油炸果、竹卷小馍首、象眼小馍首、素包子、**饭、果子粥等主食,林林总总布满一桌。
因是素膳,两人各自以茶代酒。
朱棣首先端起茶盏:“靖难之役全赖大师谋划,如今大势已定,大师劳苦功高,朕聊备薄席,为大师洗尘。朕先干此杯。”
道衍急忙躬身站起:“衲子驽钝,为皇上聊效犬马而已,岂敢受皇上礼敬?衲子惟愿皇上福寿万年,江山永固。还是衲子先干为敬矣。”说罢,抢先将手中香茗一饮而尽。
朱棣连说“大师客气”,也是一仰脖满饮一杯。
放下茶盏,朱棣“唉”了一声:“唉!朕性格躁烈,失了大师托付。金陵城破之时,方孝孺被执,朕当时不仅想尽力周全,还欲将起草即位诏书之功交他,也好为他日后晋身留个转圜。哪知那方孝孺全不体谅朕之一番苦心,不惟拒不从命,反而辱骂朕躬,大庭广众之下与朕针锋相对,朕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怒之下到底是负了大师心意。事毕之后,朕也是悔之莫及,夜不成寐,今日并向大师赔罪矣。”
在道衍游说朱棣放过方孝孺时曾引用过曹操赦免陈琳的典故。陈琳在向曹操解释起草《为袁绍檄豫州文》经过时曾说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语,以示自己被逼无奈。现在朱棣将此语奉还道衍,直是在赤裸裸地胡说八道信口雌黄了。
日期:2015-07-20 22:24:00
提起方孝孺,道衍心中忧愤苍凉。然事已至此,他心中又藏着一个绝大的秘密,万万不能引发朱棣的怀疑,是以他尽自腹诽,脸上却不能带出。他向朱棣双手合十,慢声说道:“天下万端,惟操人君一人耳。方氏不知天命,冲撞了皇上,遭此际遇也是命中注定,皇上无须自责过甚。衲子为方氏冒然请命虽是为了顾全大明文脉,却也郁了皇上胸臆,获罪不浅,还请皇上赎罪。”
见道衍并未借机宣泄,朱棣不觉心中稍安。他赶忙再次端起茶盏:“大师知朕,朕安心矣。”说完又是满饮一杯。
放下茶盏,朱棣又连连向道衍劝膳。道衍谢恩完毕,只捡着清淡的细嚼慢咽。朱棣接着脸现怒色,恨恨说道:“纪纲那个蠢材好不晓事,今日竟在朝堂之上譬说大师与溥洽,失了大师颜面。午膳之后,朕必责罚这个狗杀才。”
道衍端起一脸正容:“皇上爱惜衲子,衲子感恩不尽。然皇上万万不可责罚纪纲,他也是职分在身,衲子体谅矣!”
看见道衍唯唯诺诺吞下苦果,朱棣心中再安。他不禁暗自得意:谅你有通天本事,怕是也不敢违拗朕躬。于是假惺惺地称赞道衍:“大师通理明义,不愧为一代宗师,朕心甚慰。大师可见一见溥洽,开说他几句,只要他幡然悔悟,回头上岸,朕既往不咎。”
道衍恶念陡升:这是真真要让老衲既做**又立牌坊矣!老衲若做此事,还有何颜面活于世上?又有何颜面去地下再见恩师?
尽管怒不可遏,道衍仍是咬牙忍住怒气,淡淡答道:“衲子谢过皇上宠信。只是天下皆知衲子与溥洽师出同门,衲子若去劝他,被那好事者添油加醋传扬出去,诬陷衲子与溥洽串联,则衲子百口莫辩矣!祈请皇上收回成命。”
朱棣留意听着道衍回话,同时眼不错珠地盯着道衍。磔杀方孝孺、暗谕纪纲当庭直奏确是因为朱棣忌惮道衍机谋、恐他再生贰心而儆示与他的两招毒棋。但是毕竟两人相交日长,道衍也为朱棣谋取江山殚精竭虑,立下不二殊功,朱棣今后尚有仰仗他处,雅不欲因为方孝孺和溥洽而与道衍过于生分。他赶忙装出一梦惊醒的样子连连称是:“呀!大师言之有理。朕一心只想顾全大师与溥洽同门情分,却险些坏了大师名节,是朕失了盘算,就依大师所请。”
道衍直恨得胸腹欲裂,怎奈今日朱棣已非昔日燕王,如今皇权在握,威逼天下,不得不忍辱负重,曲意奉应。
天南海北扯了几句闲篇,朱棣又问道衍:“依大师所见,朕为今之计以何为重?”
道衍对朝政大局自是了然于胸。他轻咳一声,开口先是给朱棣戴了一顶高帽:“天下大势,皇上洞若观火,自然成竹在胸。以衲子愚见,目下似以恢复民生为重,可从轻徭役、疏运河、倡农桑、刷新吏治处着手。余外,北地边境不睦,鞑靼跳梁,时时觊觎我大明锦绣,皇上不可不未雨绸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