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扶桑—日本自神代至1911年的流水账》
第33节

作者: 薛枫隆i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陶器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先解决有无问题。先民们还没有多少闲心大规模的开展艺术工作,吃饭要紧。
  早期粗陶的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只有500年左右,便进入到前期粗陶时期。
  与早期的粗陶相比,前期陶器的器型趋于多样化,饰纹表现复杂化,甚至出现浮雕纹。虽然尚未完全形成现实写真的图像,它们的可观赏性较早期的实用**皿已提升到另外一个档次。它们的基本标志是平底的器物逐步取代尖底,尖锥形器体向圆筒形过渡。
  同时,人们还学会了在烧制陶器前以手对陶器的器壁进行按捺,如摊煎饼一样,把它摊薄。这种工艺虽然与后来的轮制法制作出来的蛋壳陶还有很大差别,在陶器的轻量化方面,却无疑是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约3000年左右时间的渐进变化,中期粗陶出现了。这一时期的粗陶造型千变万化,陶器身上的纹条更为繁杂。除了各种的条纹装饰外,人们开始在陶器上面绘制人形、鸟形、贝形等各式各样的图案作为装饰。除了实用性粗陶外,还出现了不具备任何生产生活意义,仅专门用于欣赏、祭祀功能的陶俑,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到了后期,陶器本身的形状进一步复杂化。已经开始学会享受人们,根据功能的需要,制造出适合不同用途的专门形状的陶器,除了原来通用的圆管状外,还出现壶形,盘形、杯形的器具,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各种形状陶器的制作成为可能;加工的精细程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器具经过打磨,表面平整光滑;它们上面的各种图饰继续得以发扬光大,观赏性能进一步提高;由于烧制温度的提高,器体由灰黄色变成黑色。

  晚期的粗陶,技术工艺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各种奇技淫巧虽日臻完善,但整体构思却缺乏创意,越来越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个性。
  日期:2013-10-16 16:14:00
  让日本学术界脸上无光的,给绳文时代断代的人并不是日本本国人,而是美国人。也许,这就是促使藤村新一们不惜以造假的手段来挖掘本国历史的原因之一吧。
  一八五三年(嘉永六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将军的黑船,以对当时来说是正常的方式推开了日本的大门,打通了美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次年二月,日美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门户大开。
  西方列强黑洞洞的大炮炮口里面到底有几分亲善和几分威胁并不是咱们讨论的话题,与同样暴露在西方列强坚舰利炮下的巨大而稚拙的邻居中国相比,日本人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迅速且富有远见的。一八六八年,江户无血开城,德川幕府宣布破产结业。同年九月,日本改元明治,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对西方的态度,由无力相拒到投怀送抱仅用了15年时间。
  日本全面打开大门后,一八七七年,与纳沙?艾尔格兰(汤姆?克鲁斯在《最后的武士》的马甲)一样的淘金者,美国人爱德华?莫尔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来到日本。纳沙?艾尔格兰原来是当兵的,到日本的职业是教日本人打枪,最后自己反倒成了会砍人的蛊惑仔;爱德华?莫尔斯却是动物学家,到日本是当客座教授,结果成了日本考古学之父。美国人文人武将,什么都输出;回来后,个个改头换面。

  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到横滨几天后,在初次去往东京的路上,我从车窗中发现了山路边堆积的贝壳,我立刻断定这就是真正的贝冢。我曾在缅因州海岸研究了很多的贝冢,因此能够马上断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一边担心会不会有人比我更早到那里开始调查,一边等待机会去那里。”
  莫尔斯在车上一眼就看出来的那个贝冢,就是大森贝冢。它是日本现代考古学的发祥地,在现在的东京都大田区。

  所谓贝冢,其实就是先民的垃圾堆。在海边,贝类动物比较容易取得(有史以来,被贝类咬成的人可能没几个),吃起来也不那么辛苦,是当时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麻烦的是它们的壳保存的时间比较久,不能毁尸灭迹;古代的环卫局也并不太负责任,这些东西扔得村头一堆,村尾一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贝冢。象青森县三内丸山某不负责村落一扔就扔了1500年,那不是“冢”,而是“山”了。
  正因为先民们不讲卫生的习惯,所以,“有贝冢的地方就有村落”几乎成了定律;贝冢里面丢的也不仅仅只有贝壳,还有大量的古人们丢弃的杂物,这些正是砖家们最喜欢找的东西——其实嘛,教授们扒古人垃圾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想跟拾荒者阶级抢捡矿泉水瓶什么的,而是要从垃圾堆里面
  日期:2013-10-16 20:50:05
  正因为先民们不讲卫生的习惯,所以,“有贝冢的地方就有村落”几乎成了定律;贝冢里面丢的也不仅仅只有贝壳,还有大量的古人们丢弃的杂物,这些正是砖家们最喜欢找的东西——其实嘛,教授们扒古人垃圾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想跟拾荒者阶级抢捡矿泉水瓶什么的,而是要从垃圾堆里面扒出论文、名气来。
  莫尔斯等待的时间并不太长。当年七月,他到达东京,担任东京大学教授,讲授的是老本行生物学,说的是达尔文和施莱登。可是,这位不务正业的教授急不可待,刚一放下行李,就带着东大的学生们去大森贝冢开展调查。
  这一去不打紧,却从此拉开了日本考古学以及人类学研究的帷幕。

  莫尔斯的猜测并没有错,除了贝壳(海螺、牡蛎)外,他和他的学生在大森贝冢不但发现了骨角器,还发现陶器。莫尔斯把这种陶器名为Cord Marked Pottery,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绳纹陶器的意思。
  专家们认为,在绳文时代制造这些陶器的日本先民,主要是由“距今3-1万年前从中国华南等地迁徙而至的新人及其后裔,在日本列岛创造了细石器文化和最早的粗陶;当第四次冰川期结束之后,他们在食物丰裕的孤岛上迅速繁衍子孙,将石器文化和粗陶技术带入绳纹时代,并使之不断趋于成熟。”。
  如果以上文字便是对真相的描述的话,咱们可以认为,虽然二十万年前周口店的那群兄弟已经迁移到了日本,在之后的年月中也不断有居民移入,但他们并不是构成绳文时代日本先民的主体。至于3-1万年移入的我们的近亲们,到底是以暴力的手段(征服,杀戮)还是黄色的手段(通婚、融合),或者是因为原住民由于生力技术的低下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自行灭绝了,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近亲们,带着先进的生产力,来到了日本。在岩宿时代末期,他们已经学会了拿兽皮来御寒,并对某些关键部位进行遮盖;到绳文时代,他们已经学会了穿衣服。
  在这个时代,由于海平面升高的原因,部分狩猎族群部落变成了渔民。在很难取得兽皮的条件下,他们不得不寻找代替品,从一开始的树皮、比较粗厚的鱼皮到后来采用坚韧的植物纤维,先民们“布料”的材质不断地发生变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