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历史:夏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出发,梳理夏商及其以前之历史》
第22节作者:
史海求索 解决了蚩尤之后,黄帝和炎帝开始大力向四周发展势力。前面已经提到,炎帝部落是中原地区的老牌领头部落,虽然因为蚩尤的挑战而元气大伤,但毕竟曾经辉煌过,势力不容小觑。炎帝眼见来自外地的黄帝部落发展得那么快,都快要完全盖过自己了,自然很不甘心,于是,炎帝向黄帝发起了挑战。炎、黄两大部落的对抗,把中原的部落分成了两大阵营,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黄帝部落最终击败了炎帝部落,炎帝身心疲惫不堪,眼见已经无力阻挡黄帝部落称霸的势头,只好同意融入黄帝部落。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融合之后,中原地区再也找不到能挑战黄帝的势力,黄帝部落进而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由于炎帝已经事实上退居黄帝之下,之前神农氏的共主地位也就无法继续维持,黄帝也因此被众部落首领共推为人主,远古历史进入了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日期:2015-07-21 14:12:20
治理华夏
成为中原地区各部落的共主之后,黄帝首先开始了政治上的改革。黄帝新增了许多的官职,并任命大臣负责相关事务,中央职官称“X云”,如管理宗族事务的青云、管理军事的缙云等。还设置了我国最早的监督地方的官职,称左右大监,此外,还有民事官力牧、风后、常先、大鸿等。黄帝建立的职官制度,是部落联盟政治下的一大进步,加快了部落联盟政治的解体,更有效的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但也强化了人主的权力。
在政治上,除了职官制度的建立之外,黄帝还经常封祭山川鬼神,借以提高个人威望,又深入九黎旧地,在泰山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封禅,进一步增强了黄帝本人的权威和权力。
黄帝还重视经济特别是耕作农业的发展。黄帝部落本来是以游牧为主,兼事耕作农业的,在与炎帝部落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炎帝部落先进的耕作农业生产技术,并进行了发扬。传说神农氏时代,中原地区只能种植黍和稷,而经过黄帝的支持,农业取得很大发展,开始能种植菽、稻、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谷”,在黄帝时期已经都能种植。
政治的稳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往往带来人口的繁衍增加和文化的发展。传说这时期,出现了专门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历法,有了后世中医学的源头《黄帝内经》,还有其他许多发明,如文字、音乐、礼仪、舟车、衣物、数学等都在黄帝时期纷纷出现,我们常常说我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大体就是从黄帝时期开始记起的,而依据就是这一时期一系列文化发明的出现和传播。
日期:2015-07-21 14:13:10
今日解读
据许多学者的多次考据,学术界大多认为黄帝时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600年,大约是我国龙山文化开始之前到龙山文化初期。恰好与马家窑文化消亡(或演化)及龙山文化开始的时间相吻合。这也是笔者在第一章第三节关于马家窑文化的介绍中,认为炎帝、黄帝部落最初属于马家窑文化东部的两支,后向东方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黄帝之前,已经有炎帝及在炎帝之前的部落迁往黄河下游地区,并且与当地部落展开了竞争,最可能是凭借军事装备上的优势取得了霸主地位(即传说中的三皇)。后来,由于同样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并开始装备战士的良渚文化的部落的入侵,三皇最后一皇——神农氏节节败退,霸主地位随之动摇。恰在此时,原居西北的黄帝部落向东发展到了黄河下游地区,与炎帝部落及蚩尤部落相遇,于是展开了一系列角逐。
在角逐中,黄帝凭借军事优势战胜了蚩尤,后又战胜了炎帝,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区各部落的统一,华夏族正式形成,并在之后,开始了灿烂辉煌的龙山文化,同时,一步步稳健的向奴隶制社会前进。这不管是考古得出的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仰韶文化西部类型)的联系,还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先民体质、基因上的相似性及与当代汉族O3基因相似性等,都可以提供证据来佐证我的这一观点。
从传说中黄帝发明的东西来看,这个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车,已经从西亚引入、或自己培养种植小麦,也将来自于南方的水稻进行了推广种植,这是我国南北交流更加频繁、甚至存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的有力证明。而历法、数学等的发明,则是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井田的出现,则是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演进的重要一环。此外,还有文字的出现,虽然没有实物资料作依据,但是既然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那在它之前应该是有更早的文字存在的。
和炎帝一样,黄帝应该也只是一个称号,而不一定非得是一个人,而且,这段历史神话部分大于信史部分,甚至有人认为根本就是纯神话,然而这不影响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神话只是缺乏人文的时代的人的一种另类记录历史的方式,虽然现在的考古发现未能直接为这段历史的真伪提供证据,但在这一时期我国正发生一系列大的转变,转变中有各种各样的政治联合、军事斗争、发明创造等,应该都是无误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