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康末雍初的那段谜团》
第34节

作者: 荷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22 12:00:00
  在七十八回中有一篇名叫《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书中说是贾宝玉用来祭奠晴雯的。可是我们知道,晴雯在这部小说中并非是一个被重点描写的人物,而且在“金陵十二钗”中也只放在了又副册。可是“曹雪芹”却花费如此大的心血为这样一个连配角都谈不上的人物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祭文(在整部小说的诗词文章中,这篇祭文的文字数量是最多的),是不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理?

  当然,很多红学爱好者都认为这篇诔文实际上是贾宝玉祭林黛玉的。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另一个不合情理的描写,那就是林黛玉在现身的时候,其表情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被诔文感动地掩面而泣,却是出乎意料地“满面含笑”!
  紧接着,书中说林黛玉要贾宝玉将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句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却不同意。而经过一番争论,宝玉将这句话改为了“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这一改,黛玉似乎又觉不妥,于是最终宝玉将这句话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宝玉改后,书中描写此时黛玉的表情是“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如果诔文真的是祭林黛玉的话,那么她应该似乎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出现,更不应该“满面含笑”地出现。而“曹雪芹”之所以要在祭文之后如此大段地加写二玉对祭文的讨论,我认为应有两层含义:
  第一,可能正是因为他担心会给读者造成此文是祭奠林黛玉的误解,所以才让黛玉“含笑”出场,从而暗示读者此篇诔文既不是祭晴雯的,也不是祭林黛玉的;
  第二,引出并吸引读者去关注宝玉最终修改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与诔文的原句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太大了!
  原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完全是在表达两个男女恋人之间的情感。小说里说,在对此句修改的过程中,宝玉先将其改为了“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曹雪芹”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恐怕就是在提醒读者注意,原句中所要表达“公子”与“女儿”的这样一对男女之情,此时已悄然变成了“小姐”与“丫鬟”的主仆之情了。

  日期:2015-07-22 13:41:07
  而最终改定的这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更是不仅让我们完全看不出男女之情,甚至还觉得原先句中所指的两个人,此时又似乎悄然变成了同一个人!因为如果句中的前、后两个半句分别由不同的两个人来说的话,那么其中“我”和“卿”的所指之人就实际上是指同一人。也就是说,假如贾宝玉说前半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那么句中的“我”是指他自己,而如果林黛玉说后半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那么句中作为第二人称的“卿”同样也是指的贾宝玉。

  这可不是我一个人在此胡思乱想。我们知道早先手抄本的《金陵十二钗》里都有一个名叫脂砚斋的人的大量评批,而从他的评批中人们能感觉到他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接近,对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也十分熟悉。而脂砚斋在此处就有一双行的类似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
  看来“曹雪芹”于此处确实是在暗示我们:诔文所祭之人实际上是一个无缘“茜纱窗下”,并且命薄“黄土垄中”之人呀!
  这里的“茜纱”在小说中应是暗指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里的窗纱。评书人脂砚斋有句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其中的茜纱公子显然就是指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茜纱”即为大红色的纱,大红色也是皇宫宫墙的颜色,于是“茜纱窗下”便可暗指为“皇宫之内”。而无缘“茜纱窗下”即是表示与皇宫无缘。
  “垄”是坟冢的意思,出自《战国策?齐策》:“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可见,命薄“黄土垄中”即是指死时命薄如纸而被葬于无人知晓的坟冢之意。将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完整地翻译过来就是:“你(我)虽身为皇家之人,却最终与皇宫无缘;命如纸薄,死后无名,只能葬于无人知晓的坟冢之中”!所以黛玉这才“忡然变色”,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庚辰本在这里又恰恰有一夹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那么,曹公“欲瞒观者”的又是什么呢?恐怕“欲瞒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相:《红楼梦》中无缘“茜纱窗下”、命薄“黄土垄中”的贾宝玉的原型应该就是一位被抛弃的,没有能做成皇帝的,历史上又不为人们所知的悲情皇子!而《芙蓉女儿诔》这篇祭文实际上既是写给这位皇子的挽词,也是对其一生悲剧的总结。
  这和同样被抛弃的,没有能做成皇帝的,历史上又不为人们所知的弘时多么地相像啊!
  日期:2015-07-22 16:11:21
  可能又有读者问了:即便如你所说这块未能补天“石头”是暗指一位没能做成皇帝的皇子,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没当上皇帝的皇子多了,你怎么证明指的就是弘时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石头记》的创作年代。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红楼梦》手抄本的版本有甲戌本、戚序本、庚辰本、靖藏本等等,大概有十几种之多。其中由于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且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又比其他所有版本的年代都要早,故而可以说甲戌本是现存最古的版本。以此推算,《红楼梦》的编撰时间最迟应当在乾隆十九年之前就完成了。再考虑到“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对原创作品进行披阅、增删,那么原著《石头记》最晚也应该在乾隆九年之前就已经创作完成。也就是说,如果《石头记》是一部写实的自传作品的话,那么她所描写的事件或历史背景就应该是发生在乾隆九年之前的事情。

  《红楼梦》特意声明隐去故事发生的具体朝代,但是却在书中故意提及了清朝康熙皇帝的六下江南,并多处提到在贾宝玉的房间里有着大量的康熙时代引入的西洋物品。特别是书中第五十二回更由贾母口中提到了“哦啰斯国”。俄罗斯在中国元、明两朝时被称为“罗斯”或“罗刹国”。直到满清政府时,才将蒙语转译成为汉语“哦啰斯”。可见,从贾母说出的“哦啰斯国”来推测,贾母应该是“生活”在满清时代的。

  可以说,以上所有这些描述或证据都在告诉我们:《石头记》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甚至是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之后,并且又在乾隆九年之前这段时间。考虑到《石头记》是一部纪实的自传作品,因此在这段时间创作《石头记》的作者就应该是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三朝当中的一位被抛弃的、没有做成皇帝的皇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