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魂——图说秦人霸道阳刚的奋斗史》
第4节

作者: 秦时月201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商王朝极重祭祀和占卜,是一个极其迷信的王朝,现在出土的大量殷商甲骨文便是占卜时的用具。在商王太戊时,商王朝有一次对外征伐,出征前占卜,得出孟戏、中衍帮助商王驾驭战车将大吉的结果。嬴氏部族本来就擅长畜牧、驾车,这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于是,这两位“鸟人”兄弟便成了太戊的司机,商王太戊还把本家的闺女嫁给了中衍,从此以后,“鸟俗”氏这支嬴姓族人也跻身殷商一朝显贵的行列。

  中衍的后人辅佐历代商王,屡次立功,使得这支嬴氏族人在商代地位日益显赫,最终成为诸侯,震慑一方,拱卫商王朝,他们便是秦人的祖先。

  《史记/秦本纪》记载,到了中衍的玄孙中潏的时候,这支“鸟俗氏”族人居住在西垂,西垂的地望究竟在何处,是现在早期秦史研究的一个颇有争议的焦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潏所居的西垂,就是秦人的龙兴之地——西垂犬丘,因为秦国的前两个开国君主秦襄公和秦文公死后都安葬在西垂,伴随着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遗址及古城遗址的发现,持此观点的学者更有了充分的证据,西垂地望应该位于今天甘肃省东南部、陇山以西一带。
  但许多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中衍既然是殷商的显贵,所以他的后人中潏不可能带领族人迁徙到距离商王朝统治中心千里之遥的陇西。并且,《史记/秦本纪》中“西垂”出现过多次。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认识,他们提出中潏所居的西垂,并非是秦襄公、秦文公的墓地所在,与《史记》后面提到的西垂并非一地,这里的西垂应该是一个泛称,意思是商王朝的西部边陲。商王朝的西部疆域位于太行山以西的河东地区、包括霍太山在内的广大地域。在那里,商王朝与时叛时降的戎狄部落进行着缠绵不休的战争。所以,商王把彪勇善战,而且关系亲密的嬴姓“鸟俗氏”族人分封到太行山以西的西部边陲,建立方国,帮助商王抵御戎狄的进攻。而且,中潏的儿子飞廉死后葬在霍太山;飞廉的后代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赵城位于霍太山附近;可见中潏的后人与霍太山附近的地区有着不解之缘。以上种种理由说明,中潏所居的西垂地望位于太行山以西,霍太山附近。至于说《史记》后面提到的西垂,也就是犬丘,那是后来秦人再次西迁的结果。

  以上是关于西垂地望的两种意见相左的观点,都具有文献或考古资料的证据,但其中都含有学者个人的主观臆断或猜测,所以,关于中潏所居西垂的地望究竟在那里,今天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迷。

  中潏处于商王朝后期,当时,处于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已经崛起。周部落是一个极其善于农耕稼穑的农业部落,他们经历古公檀父、季历、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四代人的苦心经营,这个原本臣属于商王朝的西部方国,已经对商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嬴氏部族世代沐浴商恩,所以在商周斗争中,他们坚定的站在商王朝一边。中潏的儿子蜚廉,蜚廉的儿子恶来,父子二人都是商纣王的重要辅臣。蜚廉善走,所谓“善走”就是凭借着出色的驾车本领,替商王奔走于各个方国和部族之间,拉拢盟友,分化敌人,他应该是商王朝出色的外交家和谈判高手。恶来孔武有力,力格猛兽。三国时曹操手下猛将建贴身保镖典韦便有个绰号——“古之恶来”。恶来伴随在商纣王左右,估计是中南海保镖一类的角色。

  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恶来也未幸免于难,被杀。牧野之战时,蜚廉正在为商王朝出使北方戎狄部落,回来以后,知道商纣王已死,无法复命,为表示效忠于商王,他在霍太山设立祭坛拜祭商王,向商纣王的在天之灵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时,蜚廉意外的发现了一尊石棺,上面还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处父是蜚廉的别名,铭文的意思是:上帝不让蜚廉参与商周之间的战乱,赐给他石棺,安葬在霍太山。蜚廉遵照上帝的旨意自杀,以表对商纣王的殉节。《史记/秦本纪》的这段描写过于离奇,神秘,所以很多人对此有异议。关于蜚廉的最后下场,还有不同的说法,如根据《孟子》记载,蜚廉在商朝灭亡后,并未殉节而死,而是跑到了东方——东夷部族的聚居地,策动广大东夷部族反抗周王朝,参与武庚及三监之乱,三年后,最终被周人杀于东海之滨。

  不管蜚廉是殉节而死,还是三年后被周人杀于东海之滨,总之,蜚廉、恶来父子二人忠于商王朝而与周人势不两立。武王克商,嬴氏部族的命运也一落千丈,由殷商时的显贵变成了姬周的奴隶。
  日期:2013-07-05 06:26:50
  武王克商后,周王朝对原商王朝统辖的广袤东方采取武装殖民的办法,表面上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旧都朝歌建立国家,但在他的周围又分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建立三个姬姓诸侯国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死了,他未成年的儿子姬诵即位,就是周成王,由他的叔叔周公姬旦做法定监护人辅政。三叔不满周公辅政,便同室操戈,联合武庚叛乱,同时东方的广大东夷部族趁此机会群起响应(据孟子的说法,这是秦人先主蜚廉策动的结果)。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平定了武庚和三监之乱,同时消灭了徐、熊、奄、九夷、丰、蒲姑等五十多个参与叛乱的东夷部落。此次战乱,历时之长,规模地域之广泛,斗争之艰苦,都远远超过武王伐纣时的情形。
  周公平定叛乱后,为了巩固周人对东方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扩大分封规模,尤其是在广袤的东方,分封同性和异性贵族在殷商旧地及叛乱地区广建诸侯国,加强对殷商移民的控制。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故地,建立鲁国;分封功臣姜尚于蒲姑故地,建立齐国,齐鲁两国都有征伐之权,尤其是鲁国,它是代表周王室镇抚徐、奄、淮夷以及僻远“海邦”的大国。
  第二,营建东都洛邑。周王朝的首都是镐京,位于渭水南岸,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这个地理位置表里河山,是形胜之地,但就当时的中国而言,镐京过于偏西,不便于对广大东方地区的控制。东征胜利后,周公在黄河及其支流伊水和洛水之间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洛邑位于天下之中,与东西南北各地的交通较为顺畅,便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朝会和觐见,同时在东都洛邑驻扎“八师”,可以随时奉命镇压各地叛乱,这些措施无疑加强了周人对各地的控制。镐京被称为“宗周”,洛邑被称为“成周”,宗周和成周之间的广大地区是周天子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第三,“迁殷顽民”。周公平定东夷各族的叛乱之后,对他们来一场大移民,强迫他们迁徙到异地。这些东夷部族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在周人的武力逼迫下,抢天呼地,背井离乡,举族沦为周人的奴隶,或为周人劳作,或为周人戍守边疆防御戎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