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后的秦国妄想越过晋国实现其东出战略,则更为不明智,不但不估量自身实力,更为晋国半路截杀制造了口实,因而有崤山之战的惨痛失败,至此宣告了秦国东出战略的彻底失败。
秦国对晋方略的反复不定,首要原因在于秦国对晋国没有一个有高度的战略认识或战略定位。秦晋两国因为地缘因素,其关系绝不是“盟好”,而是“死敌”。晋国是秦国国势东向的拦路虎,秦国是晋国图霸中原的后顾之忧。一国的外交自由其地缘所影响。比如英国,正是其是欧陆之外的岛国,因而才能有灵活机变的“均势主义”外交;美国正是绝缘与欧亚大陆之外,因而才会有超然物外的“孤立主义”外交。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外交绝不会像英美那样从容灵活,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天敌不是美国抑或日本,而是RUSSIA,而东南亚的那些小国则是中国天然的羊。
“亡晋”为痴心妄想,“制晋”无异于养虎为患,“随晋”更是愚蠢之极。就秦晋两国最初情势而论,秦国对晋国最合理的外交政策应为“弱晋”——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削弱晋国。其实秦穆公最初的“亡晋”政策并不完全错误,错在妄想骤然亡晋,而没有一个长远规划。灭亡一个与自己实力匹敌且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国,绝不是短时期内便可完成的。从长远计,秦国只能通过不断的蚕食,日削月割,损伤其国家元气使其由强变弱,最后才能一举而吞之。晋献公死后晋国内部分崩离析,后继者晋惠公、晋怀公又都昏聩无能,确为秦国“弱晋”提供了绝佳机会。但秦穆公不但错过了这一时机,反而后来为晋国拥立了英明神武的晋文公并助其成就霸业,与敌为善、助敌成势,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我们后来人评说当年的人和事,不免有事后诸葛之嫌。察秦国对晋方略的失败,是由于其国内没有一个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如管仲一般的政治家,而培育此种人物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丘吉尔说过:“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为什么,因为莎翁的戏剧提升了英国民族的文化品格,只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孕育出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这也正是日本虽为强国但却没有大家,而中国不管如何贫弱却是一个大家辈出的国度。
秦人虽勇武、朴实、厚重,但长期以来偏居西方一隅,与戎狄混杂而与中原却少有接触,这自然又造成了秦人的野蛮、孤陋与木讷。在与中原列国的博弈较量中,直来直去的秦人不免显得愚钝与短浅。正是因为其文化的落后,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本土都没有产生高瞻远瞩的大政治家,秦人治国所仰仗的不是本土秦人而往往是外来人才。
秦穆公上台以后励精图治确立了国势东向的宏图,而且也确实认识到本土秦人不堪重用。因而大胆求贤引进外来人才,然其所录用的如百里奚、蹇叔等人却都不是中原一等一的大才,充其量不过是二流人物而已。百里奚名声响亮主要是因为其艰苦卓绝的求仕历程,其在秦国并没有有如何了不起的政绩,只不过是模仿周人的一套仁义治国的理念而已。其实周人立国靠的不是仁义,而是赤裸裸的强权与暴力。蹇叔确有先见之明,然对于秦国的东出战略也提不出有价值的方略。
秦穆公应该是仰慕中原文化的,其本人极擅长于赋诗应对,然其所青睐的不过是中原文化之皮毛。秦穆公也许是梦想将秦国发展为如中原列国一般的礼乐之邦。然秦人由其特殊的立国历程,其立国规模、立国精神与周人大不相同——秦国经济上是爰田制而非井田制;政治上推行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官僚制度是军政合一的庶长制而不是宗法贵族制。因而秦国发展轨迹绝不会与周人等同,秦国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国家,自有其生命发展的轨迹,如果茫然学习周人的套路,则如东施效颦一样丑陋可笑了。就像美国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但我们中国人无论如何羡慕,却绝不能将中国发展为如美国一样,当年的国父孙中山已经做过了尝试,结局却是军阀割据,中国骨子里的东西一点没变。中国自有自身的立国规模与土壤,与美国国情大相径庭。
秦人命运坎坷、颠沛流离,然仍能从戎狄的包围之中杀出一条生路而崛起于西方,其自有强劲坚韧的生命力。但因为秦国立国时间短暂,秦人从襄公、文公时代开始立国,到穆公时代不过一百余年,因而其国家体制与中原列国相比不免粗糙,这个与当时列国迥然不同的新兴国家其各项体制尚不完备,尚未整合为雄浑强大的国力。其国运的壮大必须还要等待几百年的时间慢慢浸润。总之此时的秦国因为其特殊的地缘和立国经历,与晋国相比确为一个幼稚不成熟的国家,其国势东向的时机并未真正到来。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国如一人一样自有其起伏的气运时机,秦国的时机并未到来,而此时晋国正处于其气运鼎盛的阶段。晋国与秦国不同,晋国本是姬姓诸侯,承袭了周人的诗书礼乐,确是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国内人才辈出。但因为晋国从立国开始便面临与秦国相同的困境——四周戎狄环绕,因而也是一个尚武的国度。在长期与戎狄的斗争和中原列国的外交博弈之中,晋人同时也练就了一套审时度势、务实戒虚的处事原则。而且晋国公族势力薄弱,其公室所仰仗的是那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异姓贵族势力,这又为其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晋国既不像中原的鲁、卫诸国那样固执腐朽,也不像戎狄部落那样野蛮落后,确是一个即成熟又富有生命力的国家,因而秦晋之争,晋胜秦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日期:2013-11-07 20:13:00
正文
秦穆公东出战略虽然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但对西北方向的戎狄部落秦人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人经过文公、宪公、武公几代人的征伐,基本扫荡了盘踞在渭河平原的戎狄势力,但陇山、陇西及秦川以北的黄土高原一带(注: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考证,当时的秦川以北密布深林和草场,不像后来为光秃秃的黄土高原)尚盘踞大量戎狄部落,这些戎狄部落对秦国虎视眈眈,一旦时机到来就会狠狠地咬上秦国一口。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其实,戎狄种类名目繁多,《史记》所载不过为戎狄之中的主要几个而已。现将各部戎狄居地地望罗列于下:
绵诸:今甘肃天水附近。
绲戎:今山西凤翔一带。
翟:今甘肃临洮县境内。
獂:今甘肃陇西县北。
义渠:陕西北部宁县以北。
大荔:位于黄河以西洛水下游一代。
乌氏:甘肃平凉县西北。
朐衍:宁夏盐池县。
这些戎狄部落位于穷乡僻壤,未受中原礼乐文化的熏陶与腐蚀,其部众自然保有原始的野蛮尚武的风袭。诸戎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绵诸,原因是绵诸王手下有一个精通中原文化的谋士——由余。由余其先本为晋人,不知何故离开晋国辗转到了陇山以西的蛮荒之地,入乡随俗便“以国为氏”,名为由余(按:据秦史专家林剑鸣先生考证,“由余”为“绵诸”的化音),而其原先的姓字名谁反不为世人所知。绵诸本来就有强大的武力,现在又有一个晋人替其谋划,就像一个人在拥有强悍体格的同时又有一个聪明的头脑,那还了得。所以诸戎之中,绵诸实在是秦国的劲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