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简介
故事来源于火车上的闲聊。2010年8月,去北京出差,来回买不到卧铺,迂回的做法是,坐动车先到郑州,再转高铁回西安。在北京到郑州的火车上,听到这个故事:有个人的大学同学,似乎出生于1978年知识青年返程的末期,他的父母都是知青,或者母亲是知青,父亲是当地人。知青大回城时,这位母亲抛弃了儿子,走了。而这个儿子,考上石油大学,学的是炼油专业,已经大学毕业,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他是恨自己的亲生母亲的,他的母亲曾到学校看望过他,他并没有相见。这个故事,打动了我,我看到了绑在国家机器上的人的命运,看到了人们之间的爱与恨,看到了城市对人的吸引。
回到家里,我就开始在电脑上敲打,题目定为《回城》,我虚构了陈观文这个人物,我觉得他不应该恨亲生父母,所以,我就不让他恨了。
我虚构了围绕陈观文的一个个亲人:
他的姐姐陈观霞,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命苦的农村女人,遭遇家庭暴力和丈夫的包二奶,最终饮恨而死。姐姐的一生,也就是棉花的一生。
他的外甥女,也就是他姐姐的女儿苏雨田,一个九零后的女孩,敢爱敢恨,甚至有些“二”的女孩。她的同学,李红的命运,让她心中无限的苍凉。
他的生母张云霞,一位下乡知青,佛教徒,经历下乡,纺织厂女工,下岗,摆地摊,然而,她依然坚定地活着,唯一的熬煎,是她把一个生命抛弃在乡下,那一首首忏悔的佛经,能否疗愈她心中的创伤。
他的生父王立功,高级知识分子,石油地质工程师,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也许,就是因为他考上大学,才衍生出这些问题。他把石头当做朋友,在戈壁滩上寻找着石油,燃烧着生命,唯有这样,才能摆脱内心的悔恨吗。
他的朋友王旗帜,从小他们一起长大,然而命运是不同的。陈观文考上大学,在城里的研究所工作,而王旗帜只能在冰冷的煤矿深处挥动着铁锹,最终,王旗帜失去了胸椎以下的身体感觉。然而,他并没有屈服,躺在床上,绣出花花草草,鸳鸯游鱼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他经历了爱情,经历了分离。
他的养母白丁香,地主家的女儿,祖上留给她的基因是勤劳和善良,然而在那个时代,她却是被打击的对象。她在忙忙碌碌中回忆着泛着光芒的过往。唱诗班的歌声,教父讲经布道的说教,难道是被割裂的时代的一丝联系吗。
他的养父陈济生,乡村医生,在高人的指点下自学中医,这章中,我要宣传中医药的一些东西,为此我购置了不少的中医书籍。这章中,我要歌颂大地,歌颂麦子和收获。然而,他却是死于肝癌。
他的同母异父的弟弟赵岗。生于1982年,八零后。中文系新闻专业,他给陈观文写了十多封信,控制失误,每封信的长度大约有万余字,我想让他表达什么呢,或许什么都不表达,或许什么都没有说。没有经历苦难的他,为什么说人生是虚无的呢,或许,没有苦难,也会产生这样的感慨。
他的妻子王红。来自四川古城阆中的女孩,在西安读大学后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奋斗并快乐悲伤迷茫着。我在网上看了阆中的图片,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没有去过,我还是用语言游览了这座城市。
他的儿子陈松茂,生于2006年的冬天,对他来说,农村是遥远的,城市是快乐的,他所做的,就是快乐的成长。
围绕他的这些亲人,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命运迥异的人物。比如,姐姐的老公苏富贵,这位凭勤劳进城的农民。苏富贵的相好吴丽雅,一位温柔贤惠的女性。弟弟的女朋友秦岚,北京大学的才女,国外是她的选择。王旗帜的女朋友李秀平,最终远赴南方异乡。他们按照命运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爱着恨着生活着。我不是他们命运的设计师,他们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我用了不同的视角。生母部分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觉得唯有第一人称,才能表达出汹涌前行的情感,那些语言在推动这些情感奔跑着。生父的部分用的是第二人称,一个个的“你”字,如同一把把刀子,是内疚吗,是自责吗,还是虚无缥缈?大多的章节,用的是全知的第三人称,当然,也并不是无所不知,有些是陈观文在讲述,有些是我在讲述,我并不知道所有的秘密,我甚至有时无法分辨清楚,谁是陈观文,谁是我,我又是谁。我用了不同的文体,我原计划,诗歌,散文,书信,故事,论文我都用上,然而,这个计划我没有完全地实施。我只在弟弟一章,用了书信体,穿插了几首九十年代自己写的诗。
我原计划是一部中篇,这些人物,每个人一章,一章三五千字,也就是三五万字。2010年年底,断断续续写到两万字左右,才写了生母的一部分和妻子的一部分,我绝望了,我觉得要想结束,似乎是遥远而又无期的事情。现在看来,每部分三五万字,大约是稳妥的。那段时间,我手头还在写另外一个中篇,有关网络传言的故事,写到将近三万字,至今未完。2011年,偶尔心血来潮下定决心写,就写三五百字。到了年底,依然不到三万字,似乎觉得再这样荒废下去,人生就过去了,终于再次敲打起来。终于觉得唯有写作,才是人生真正的选择,我死心塌地地选择了写作,无怨无悔。每天晚上计划写一千字,若未完成,周末写够,每周就是七千字。很是顺利,三月初的时候,已经到10万多字了。到了五月初,是17万字。之后的节奏慢了下来,家人回老家,两次到北京郊区的出差,打乱了写作的节奏,更多的是没有毅力坐在电脑跟前,此时体会到,写作,特别是长篇的写作,更多的是体力活,是不懈的坚持。想起来贾平凹说过的话,要想做点什么,只有两点,一是坚持,二是耐烦,确实是如此。六月,右眼很疼,视力下降,黑色的点点线线在眼前飞舞。有段时间,将近十余天,家里的电脑开都没开,也就一字未打。大夫告诉我不是视网膜脱落时,心中终于叹了口气,说,老天爷还是允许我写的。但右眼确实影响了写作,稍有不慎,就疼得无法盯电脑。我有时,需要点小小的挫折才能坐到电脑前写下去的,对我来说,这更是财富和激励。8月中,是23万多字,奥运会又来捣乱,闷热的天气也添烦恼,其实,和什么都没有关系,依然是自己的毅力问题。还报了个专业考试,非常的专业,全国从事的人不上万吧,十一月初考试,不过,这都不是问题,也更不应该是借口。尚有四个人,没有写或者写完。咬牙继续坚持下去,大约到年底,大约到冬季,大约到35万字,就结束战斗了。
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是福克纳,最喜欢他的《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这两部小说,结构有相似之处。我用的结构,与这两部作品,亦有雷同之处,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也许唯有这种结构,才能让我顺畅的表达,与模仿并无关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