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
第24节

作者: 秦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工厂外面很乱,三教九流,各党各派均有。工人大都参加了有教会性质的组织,比如一道贯教什么的。每个月交5毛钱,从而寻求保护。从另一方面理解,或许是行业工会的前身。也有人参加了国民党,寻求更好的身份庇护,加入国民党后,就能做班长,巡查员什么的,身份高一等,收入高一截。更有人秘密的加入了***。厂里已经有地下党活动。爷爷在车间的师傅李友礼就是地下党,常常给他讲一些他当时认为虚幻但鼓动人心的道理。1948年元旦之后,春节之前,工厂开始罢工,暗中组织的就是地下党。每年的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是罢工最严重的时候。按惯例,元旦发去年六个月的红利,领到钱,工人就有闹腾的资本。有了回家的路费,就不怕资本家了。往年一到这个时候,也组织罢工,是自发的,提的要求大多是改善伙食和居住状况。爷爷说,1948年的罢工与往年不同,地下党在悄悄的做工作,这次罢工的主题是反搜身歧视工人,改善伙食,提高工资。因为打内战,物价涨的离谱,发下的工资,上午能买三条老刀牌香烟,到下午就能只能买两条了。那时的工人,领下工资,赶紧换成实物,否则要吃大亏。爷爷记得,有次他领到工资,问第一家烟店,可买两条哈德门,走到第二家,只能买一条了,爷爷赶紧买下。到了第三家,一条都买不到了。物价就涨到这个程度,打仗,不管谁输谁赢,受苦的都是老百姓,死伤的都是人,消耗的都是地球上的使用后就再也没有的资源。

  爷爷说,这次,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罢工运行。他说,就凭反搜身这条,他就全力支持。罢工坚持了二十余天,纱厂老板只答应第一个要求的一半内容,就是增加女厂警,男女分别搜身。改善伙食和增加工资这两条,一条也不答应。不过,在罢工期间,凡是出勤的工人,伙食均有所改善。爷爷心中窃喜,他觉得他参加这次罢工的目的已达到,团结起来就是力量大啊,爷爷在心中品咂着李友礼的这句话。马上过年了,爷爷真想继续去上班,再挣点钱,过个欢喜年。可罢工组织者并不同意资本家的答复,他们说,不涨工资,罢工不止。

  为了打仗,咸阳处于军管状态。纱厂老板找来军队,逼迫他们复工,借召开大会回复答复之际,把工人全部骗到厂里,要求他们无条件复工,部分工人想上工,他们觉得这样闹下去,机器停着对谁都不好,快过年了,赶紧再挣点钱痛痛快快过个年。部分工人不答应,他们说资本家给的工资太低,资本家太黑暗,必须涨工资。厂方中午管一顿有肉的好饭,有些工人把饭吃了,有些工人把饭菜倒在桌子上,把碗摔到厂警身上,喊着“绝不复工”的口号往外冲。军队用机枪封闭了大门,工人们往外冲时,枪声响起,清脆的如同即将过年燃放的一个铜板一枚的大爆竹,几个工人倒地,人群退了回来。吃罢饭的一些人,来到车间,陆续开动机器工作。几个受伤者,开始并没有人管,流了一滩血后,厂方派人把工人送往医院。晚上,吃饭的人就多了,任何空荡荡的条件,与同样空荡荡的肚子相比较,都不成为条件了。爷爷说,他吃了饭,在车间休息,没复工,也没往外冲,他觉得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就是浪费粮食,就是不知足,就是草菅人命。

  日期:2012-12-21 07:53:23
  第六章 弟弟(16)
  第一封信(16)
  工人们就这样被迫复工了。
  农历1948年的新年即将来临,战争的气息也愈来愈浓厚。集结的军队开始在马路上巡逻,城市的军管更加严酷。街道上,出现成群的伤兵。工厂生产仍在继续,过年都没有放假,追赶工期,资本家和工人都在弥补罢工二十多天的损失。爷爷是高兴的,确实增加了女厂警,可搜男女工人,而男厂警,只能搜男工了。爷爷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的奶奶,不再为此受气了,她高兴了,爷爷就高兴了。虽然资本家口头未做承诺,但伙食还是改善了,不知道是过年的缘故,还是罢工的缘故,望眼欲穿的肉片,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仍有一部分人,认为资本家未涨工资,太过苛刻,在地下党的带领下,磨工怠工,故意破坏劳动工具。他们调快计量纱量的亨氏表,向纱线上吐唾沫,让纱线断头,打结。爷爷说,他从来没这么做过,他觉得,无论如何,劳动者就要把工作干好,把东西弄坏,就是犯罪,不好好干活,就是渎职。

  过罢新年,解放军就转入战略反攻,如摧枯拉朽,节节向南推进。解放大军即将进入咸阳城时,守城的军队在渭河铁路和公路桥上布置上丨炸丨弹后,就逃到渭河之南,躲避在简易工事之中,做垂死挣扎。大华纺纱厂的资本家在听到咸阳塬上轰隆隆响起的炮火之际,就逃跑了,工厂资本家并没有动一丝一毫,他们是爱惜东西的,爱惜财务的,他们就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让他们把自己亲手建造起的工厂烧掉、炸毁,就是要他们的命啊。资本家走后,军队要破坏纱厂,他们计划炸毁锅炉,没有了锅炉,工厂就失去了动力,只有停工的份了。那段时间,工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护厂队,日夜守护在锅炉前,发誓与锅炉同生同灭。胡宗南军队无从下手,毕竟他们不敢在活生生的生命头上安放丨炸丨弹,引爆丨炸丨弹,残忍的他们还有一丝人性存在。当北塬上响起清脆的枪声时,他们就慌忙撤走了。原计划逃跑的纱厂经理被工人护厂队扣留,关在办公室中,四个人换班看着他,不准离开办公楼。经理有技术,东华大学毕业,是纺织专家。后来,被任命为主管技术的副厂长,算是因祸得福吧。也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倘若他能逃走,或许是另一番命运,就不会被打成***而受尽凌辱了,就不会被关押在牢房7年了。动乱平息之后,他被任命为厂长,表面上,他所受的耻辱似乎被这个任命冲刷的干干净净,然而,心中的耻辱谁能洗净呢。

  解放军进城后,纱厂已停工多日,在护厂队的看护下,工厂打包机、抓棉机、成卷机、梳棉机、粗纱机、细纱机、织布机保护完好,特别是锅炉,工人们还保护一大堆煤,随时可点火投入运行。政府宣布无条件接收纺纱厂的设备和人员,爷爷成为国家正式工人,翻身成为主人。大华纺织厂就是西北国棉一厂的前身,终于又说道西北国棉一厂了,我不知道,我讲述的是爷爷的历史,还是国棉一厂的厂史。

  爷爷逃荒时,两家结伴出行。出发时十三人,到解放时还是十三人,只不过是有人去世,有人出生。
  我的奶奶,逃荒时她才6岁,生活把她磨砺大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啥是苦啊,日子就是苦,吃过的苦就是甜的。我理解她的话,应该是这个意思,正在过的日子就是苦的,过去的日子就是甜的。爷爷和奶奶两人历经许多磨难,活下来,结合成家庭,再养育一群儿女。我的爷爷兄妹七人。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能吃苦,不惜力,为了生存,褴褛着衣衫,推车挑担,沿着铁路向前,向前,再向前。只要有一丝活下去的阳光,有一毫渗透下来的雨露,便在铁路边扎下根来,繁衍生息。

  日期:2012-12-23 07:00:32
  第六章 弟弟(17)
  第一封信(17)
  我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渭北人,师范学校毕业,是子弟中学的老师,教物理。我母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姥姥,是纺纱工。他们亦有苦难而多姿的故事,怕你烦,就不讲了。所以,我是陕西和河南人的后代。我的笔名叫秦豫,你应该知道含意。
  提起往事,我就有很高的叙述热情,我拙劣的笔,并没有写清家庭历史的色彩,其实并不需要渲染,色彩愈丰富的历史,也就说明苦难愈深,变故愈大,我更希望我所知道的家族历史是平淡的,无味的。给你说这么多,似乎只是讲述了一个正走向萎缩的工厂历史,讲述了一个并不幸福但也说不上不悲惨的纺织家庭的家谱。历史,总要剪切,我用我的理解,用我大脑内的剪刀裁剪,讲给了你,希望你不要烦恼。

  明天,澳门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作为高二学生,我很关注时政大事。你要问我期待,还是不期待,我觉得,就像一个儿子,在外面混的好,就在外面混吧。
  提起笔,就想说很多的话,确实,我还有很多的话郁结在心中,没有直接吐出来,但是,还是收笔吧,夜已经很深了,北风呼呼,窗玻璃上生长出窗花,那是寒冷的力量,也是太阳的力量。窗外灯火稀疏,偶尔传来火车拉着汽笛飞驰而去的声音,渐渐远去,消失在暗夜之中。陇海铁路就在不远处厂区的北侧,静静的躺在那里,沉思着。在这个普通的冬夜,我提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做个笔友,不知您是否同意。

  此致
  敬礼!
  赵刚
  1999年12月19日
  (第一封信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