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将星录——节度使的故事》
第7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经历了长达十二年的激烈武装较量,唐、蕃两国都已在这场战争中耗尽了人力、财力,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相互间达到了微妙的实力平衡。恰巧就在这时候,西域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于是名存实亡的和亲关系再次发挥了其政治作用,再次出现了化于戈为玉帛的历史转机。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吐蕃连续遣使请和,而唐朝也打得心神俱疲,双方都有了罢兵的意思。终于到了公元734年,玄宗派遣李诠为使臣与蕃使盟会于赤岭,并正式分界立碑刻约其上。事后,双方各派遣使臣多人分往剑南、河西诸州县“厉告边州”,说明“两国和好,无相侵扰”。唐朝还同意与吐蕃在赤岭交马,甘松岭(在今四川松潘县)互市。
  唐蕃赤岭划界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它并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而是双方暂时取得妥协的结果,唐蕃之间的冲突仍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赤岭盟约并没有维持多久。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同时也是藏历的牛年,血腥的战争在唐蕃这两个亲戚间重新爆发。关于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如此记载:
  “及至牛年,论.结桑龙则布引兵至小勃律国。冬,赞普牙帐驻于扎玛,小勃律降。唐廷使者王内侍前来致礼。是年,唐廷败盟。”
  按照吐蕃人的说法,是唐朝首先破坏和平条约挑起了战争,也就是所谓的“败盟”,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这些唐朝后人感到惭愧的是,翻阅了祖先编写的有关史料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年确实有过这么一码事发生。
  事情还要从吐蕃文书里说的那个小勃律国开始。战争爆发前一年的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已攻占大勃律的吐蕃继续向临近的小勃律发展,后者已是当时唐朝通向中亚阿姆河流域诸国的唯一通道,大唐自然不能答应,《旧唐书》的《吐蕃传》记载道:
  “其年,吐蕃西击勃律,遣使来告急。上使报吐蕃,令其罢兵。吐蕃不受诏,遂攻破勃律国,上甚怒之。”
  也就是说吐蕃外甥拒绝了大唐舅舅要其停止进攻小勃律的要求,导致玄宗皇帝非常愤怒。随着大小勃律的相继失守,吐蕃人取代了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联合打击下江河日下的突骑施汗国在中亚的主导地位。但是具体到此时,吐蕃还并没有对大唐进行主动进攻,两国的边境仍保持着相对和平状态。

  当时唐朝负责河西走廊防务的战区总司令即河西节度使是一位名叫崔希逸的将军。尽管崔氏是唐朝顶级的大姓,但研究者查阅所有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史书、家谱以及姓氏录,都未发现对崔希逸家世的任何记载。按照常理来说,家族中如果出了如此高官的族人,谱牒应该是有所记录的,但是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任何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崔希逸的家世仍然是一个有待考证的疑问。
  尽管身世存疑,但这位崔希逸在历史上却并不是一个打酱油的,他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以名士的身份被朝廷辟为劝农判官,并摄监察御史,与其他判官一起受命负责“检责田畴,招携户口”的人口与土地普查工作,据记载他们做得相当出色,普查出了八十多万户没有登记的人口,“得户八十余万”,皇帝对他们相当满意,从此刻意提拔——“判官得人,于此为盛,其后多至显秩”。
  崔希逸步步高升,先后担任过郑州刺史、河南转运使等要职,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5年)秋天,他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替了名将牛仙客的河西节度使之职。在此后短短数年的戎马生涯中,崔希逸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军功,却也因此抱憾而终。
  《旧唐书》记载说,崔希逸到任后,就与边界对面的吐蕃大将乞力徐商量,要求拆除边界上设置的障碍物,并撤销巡逻岗哨也就是所谓的“守捉”——逸谓吐蕃将乞力徐曰:“两国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
  这位乞力徐被后人认为他是吐蕃朝廷中的“鸽派”,一直致力于实现唐蕃间的和平。虽然心存疑惑,但他仍做出了比较友好的答复,并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乞力徐报曰:“常侍忠厚,必是诚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万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备,后悔无益也。”
  我是相信崔常侍你本人的诚意,但怕就怕我们两个的朝廷之间未必能建立彼此的互任,万一以后有人挑拨离间,趁我们不备杀过来,我们又已经撤下了防卫,那可就再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但崔希逸节度使“固请之”,甚至不惜赌咒发誓,一定要对方答应,乞力徐最后实在抹不开面子,只好同意了崔的要求,“遂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
  自此之后唐蕃边境都不设防,吐蕃人因此放松了警惕,牧民们也不再畏惧战争,纷纷出来正常放牧,青海湖边牛羊遍地,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史载“于是吐蕃畜牧被野”。
  崔希逸当初提出边界撤防要求时,很可能确实怀着相当大的诚意,但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此举日后导致的悲剧性结果,早已被乞力徐不幸言中。
  前面已经说过,趁着唐朝、阿拉伯与突骑施在中亚混战的机会,吐蕃军团挺进勃律也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严重威胁了唐朝与西域的通道,玄宗皇帝为此大为光火。
  就在这个时候,崔希逸派自己属下的一个“傔人”入朝奏事——“傔人”指的是随从佐吏。到朝廷后,这个名叫孙诲的小官相当机灵,立刻从皇帝的怒火中感到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乘机向玄宗上奏,说现在吐蕃在青海完全没有防备,如果我们派兵突然杀过去,一定能获大胜。
  生气归生气,唐玄宗还没有丧失理智,毕竟率先撕毁盟约并不是一件多有面子的事情,更何况对于皇帝。于是,玄宗派了一个叫赵惠琮的内给事与孙诲一起回去看看情况,即“审察事宜”。
  所谓的“内给事”,其实是唐朝宦官的一种,属于内侍省管辖,内给事共十人,官阶为从五品下,其职责是“掌承旨劳问,分判省事。凡元日、冬至,百官贺皇后,则出入宣传;宫人衣服费用,则具品秩,计其多少,春秋宣送于中书。”大致相当与内宫与外廷之间的联络员。
  也许因为某种东西残缺的缘故,许多宦官的心理都很阴暗,相当喜欢折磨和虐待正常人,他们一旦掌握了权力,便更是无法无天,施展阴谋诡计惟恐天下不乱。这个赵惠琮也不例外,很可能在路上就和渴望功名的孙诲一拍即和,打定了自己的主意。
  到了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后,赵公公立刻向崔节度宣布,咱奉了皇帝的旨意,要你马上组织军队向吐蕃发动突袭,“惠琮等至,则矫诏令希逸袭之”。无奈之下,崔希逸只得从命。
  尽管不情不愿,但崔希逸仍尽到了一个军事将领的责任,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农历二月,唐军向吐蕃发起了突然袭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