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王朝之祖辈的旗帜》
第45节

作者: 岷州苍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19 20:59:04
  治国之才
  (5)
  回到驻地的司马懿和之前一样。作为南方两大州的一把手,他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一面训练军备等,做的都是一些常规工作。
  苦心经营得到了应有了成果,荆、豫两州成为曹魏政府坚实的基地,此二地不仅起到了拱卫中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未来曹魏进兵吴蜀的战略前哨。
  而那些刚刚通过兵戈获得的地方显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强大的军事征服能够对土地进行占领,能对人口进行掠夺,但人心的臣服武力是无法在短时内解决的。其次,朝廷征收的赋税基本上是所收赋税和实际人口应交纳数额严重不符,原因是当时边郡新归附,多无户口姓名。
  赋税的征集是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的根本所在,曹魏政府不会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于是,朝廷准备对缺漏现象和没有编入户籍的人口加以核查落实。
  只是对新归附人口的摸底核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若工作的方式方法粗暴单一,有可能会派生出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
  由于司马懿在荆、豫一带主持工作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曹魏朝廷下令召司马懿进京,就这方面的问题询问于他。
  日期:2015-07-21 20:07:00

  治国之才
  (6)
  年轻的曹魏新君朝气蓬勃,大有中兴之主的风范。因此 ,对于时局下的众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不耻下问精神。问题都准备了很久,也都深思熟虑,因而对司马懿的询问也就针对性极强。
  面对皇帝的疑虑,司马懿的回答很清晰,道理也很浅显,他说道:“吴蜀以密网约束百姓,故百姓抛弃他们。我朝应只行施大政纲要,使之宽松,百姓自然就安乐了。”
  司马懿以自己的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释,南方百姓之所以心悦臣服的归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吴蜀两国对自己的百姓实行高压政策,而他在荆、豫地区实施宽松的对民政策,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吴蜀老百姓无法忍受高压政策带来的压迫时,北方的荆、豫“敌国”却一派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这种现象就像是磁场,在无形的吸引着南边的人民,最终导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归附。
  既然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的归顺,那么接下来采集户籍的工作就会水到渠成,只需要派遣精干的官员办理,就可以事半功倍。
  司马懿的回答显然让曹叡十分满意,于是他就像一名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一样,再次向司马懿询问征伐之事。
  日期:2015-07-21 21:13:56
  治国之才

  (7)
  曹叡的问题是吴蜀两国都应该讨伐,或者说消灭吴蜀一统天下,将是曹魏政府为之奋斗终极目标,只是三国鼎立已久,吴蜀又互为盟友,首先讨伐谁最适合当今的局势?
  此时的曹叡年轻气盛,颇有祖父曹操的进取精神。司马懿不需察言观色,就已知道皇帝此刻的心思。
  于是,司马懿从整体战略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吴国以为中原人不习水战,所以敢散居东关(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濡须山上,公元211年,孙权接受大将吕蒙的建议,在东关附近建立了“濡须坞水口”的军事设施,派朱桓等率水兵把守)。凡攻击敌人,必先扼住咽喉,捣其心窝。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山上筑的城)、东关是贼之心喉。若率陆军向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境内,三国时,曹、孙两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成为兵争的重镇),引诱孙权东下,再率水军向夏口,乘其空虚而攻击之,此举如神兵从天而降,必然会打破吴国。”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司马懿清楚的知道魏吴两国军事力量优劣之所在。魏国雄踞北方,既有强大的步兵,更有强悍结合机动力快速的骑兵部队,因此陆战能力极强。魏军的弱点在于水军偏弱,至少在面对吴国水军时战力无法比拟。
  日期:2015-07-23 20:33:36
  治国之才
  (8)
  而问题的关键是魏国若进攻吴国,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水军作为依托,至少与吴国水军的差距不是特别明显。因为在面对茫茫的长江天堑时,再优秀的军事家也无法为凶悍的士兵安装上翅膀,这样以来北方的步骑只能望江叹息,无法越雷池一步。
  只是这一看似死局的战略态势并不是别无他法,战争中的谋略往往可以弥补军事力量的某些不足。用的好,不仅可以顶的上几万雄兵,甚至可以扭转战争的局面。
  司马懿在结合魏军实际战力的前提下,向皇帝指出如何可以击败吴军的方法:水陆两路大军必须要配合默契,互为呼应。陆军的前期工作就是以一部向战略要地皖城开进,以调动孙权在夏口的兵力在皖城运动。这一招的目的是为魏军正面部队的攻击吸引敌人的兵力,让吴军守备空虚。
  当吴军被诱惑上当,主力部队就可以快速突破吴军防线,将钢刀插向吴国的核心地带。到时孙权首尾不能兼顾,魏国水陆大军就如同神兵天降,即使孙权再有能耐,也将无力回天,一战,就可以平定江东。
  日期:2015-07-23 20:35:31
  治国之才
  (9)
  司马懿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成分,他的整个战役计划似乎都是建立在孙权必须要相信其诱敌之计。即声东击西后,吴军的兵力调配必须要达到其战前预想,计划才能真正的实施,平吴之战才有取胜的把握。
  可作为一代枭雄的孙权,也是三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里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老油条之一,他会真的按照司马懿所计划的任其摆布否?答案很明显是模糊的,谁也不敢打包票。
  司马懿的战略计划是否可行暂且不论,但他纯军事角度的分析结合前面如何施政于民的高见前后呼应,国富兵强的道理不需多说就已清晰明了。

  是的,战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而以民为本的富国政策将是这一实力的根本所在。曹叡虽然并不出类拔萃,但作为曹魏政权中还能称得上中规中矩的帝王,自幼聪慧的他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司马懿纵观全局又贴近现实的理性分析使曹叡深以为然。思量再三,在充分采纳司马懿意见的基础上,命其继续率军屯于宛地,在加强拱卫中原的同时,对南方进行震慑。天下若变时,可以挥军南下,另有良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