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13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心里的自主性的内容是:
  1.我选择,我存在。如果我不能对我想要的东西进行选择,如果我丧失了选择的权利,我可以认为,我在心灵上,被别人“杀死”了。
  2.当我被控制,不能进行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会在事情过后,通过很多的方式,来反叛曾经加诸给我的那些选择,哪怕用上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
  很多人认为,心灵自主性,就是逆反的意思。心灵自主性里,确实包含有逆反的内容,但还有其他的内容。
  心灵的自主性,有很多是在潜意识里,不是在意识里的。一个女孩,在父母的意志下,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她在意识上也觉得父母是为自己好,自己也同意了这个婚事,但是,在无意识之中,她会用她的一生,来表达她不爱这个男人。通过种种她自己都没明白到的方式来反抗,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着的人,有自己的意志。否则的话,她在自己的意志被别人杀死的那一天,她就真的“死”去了。

  某一类糖尿病患者,医生也好,亲人也好,无数人对她说,不能吃这样,不能吃那样。最后的结果是,在她得糖尿病之前,几十年来,从来不吃稀饭的她,现在偏偏很爱吃稀饭,以前从来不爱吃糖的她,现在在菜里放的木糖醇的甜度,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候她所吃的甜度,肥肉照常吃,而且根本不能间断。就是因为有了一个话语的出现,这个饿话语里包含着禁令,人在遇到禁令的时候,心灵自主性是受到了威胁的,为了恢复自由,可以不要生命,因为我们理解的生命,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行事。

  人的心灵是需要自由的,不能被什么禁忌捆绑着的,如果一旦有禁忌捆绑的人生,那就是不自由的人生,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人在禁忌之中,感受到的是被控制,人在被控制之中,感受到的是不自由,人在不自由之中,感受到的活着的价值被剥夺了,既然连活着的价值都被剥夺了,那么,人会反抗,这是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的。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事情,不一定只限于肉体,精神和肉体,同样是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在孝文化和曾经的专制文化下,我们已经形成一整套,觉得我们可以轻易地控制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具有一个婴儿般的原始的无所不能的夸大性妄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出心灵自主性理论,在我们这个国家,是非常的必要的。
  (未完待续)
  日期:2014-08-21 08:29:33
  鲁迅的妈妈,为鲁迅找了一个媳妇,事先没有征求鲁迅的同意,结果鲁迅一生,都让朱安守了活寡。刘兰芝的婆婆,坚持要自己的儿子和刘兰芝离婚,结果儿子和媳妇,双双自杀也不会遂母亲的意图。父母反复念叨要让孩子好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以厌学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的意志。
  沈从文通过无数的方式,要让张兆和嫁给他,自杀,写情书,把胡适请出来,但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这里面,最让我惊讶的是胡适的话,当沈从文将此事告诉胡适时,这位出色的“爱情大使”慨然表示要帮助沈从文解决难题,并认为如果自己出面,事情应该不会太难。然而,胡校长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量。

  1930年7月的一个下午,略显腼腆的女学生张兆和出现在胡校长的客厅。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待得知了张兆和的态度后,胡适才“不再唠叨”了,只是“为沈叹了一气,说是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言外之意,乃是怪责张兆和不积极帮助沈从文这位天才。在随后写给沈从文的信中,胡适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看来,胡校长的爱情观真是大大落后于形势了——张兆和不接受沈从文的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她又何曾有“拒人自喜”的心理?再说,你胡校长看上的男人,难道她张兆和也非得看上?这是什么逻辑呢?

  最后张兆和还是嫁给了沈从文。
  但是,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张兆和尽管可以选择和丈夫在一起,但她依然选择和他两地分居很多很多年。很明显的,虽然张兆和为沈从文的真情所感动,嫁给了他,但并不是特别爱他,或者说,感情中较少有爱的激情。他们婚姻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感情生活都是不很理想的。

  所以,是沈从文以自己的原始夸大的力量,自以为能够驾驭这桩爱情和婚姻,结果,失望和孤独,伴随了他的一生,张兆和也以为自己在强大的外力下,可以做一个折衷的选择,但是,这个并非出自内心的选择,同样让她孤单了一生。
  所以,胡适的那段话,觉得张兆和因为自己的人生经验太少,所以会做出不正确的选择的话,显然是低估了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第一感觉的,在她的感觉里,就没有一点会对沈从文感兴趣的因子,这个因子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明确表达得出的,我们只知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就是不喜欢,说不出理由,我们喜欢一个人也就是喜欢,同样说不出理由,如果要用世俗的标准,去“觉得”一个人不该“傲”了,该嫁给他了,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很惨。

  因为一个人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那么,一切的外在,最终都会被抗拒。
  我看这一段文字,每看,都很有感触。这段文字并不很多,但可以看出来的东西却太多了,不知道人们能不能从这段文字里看到孝文化背景下的专制文化,以及专制文化下形成的原始的自我夸大幻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和波及的范围有多么的大,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人都觉得,可以凭借一定的力量去左右别人的思想,思维或者意志。如果还能够凭借一定的社会地位和长者的姿态的话,那就似乎更能够使别的人放弃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就连胡适这样的思想大师,也会存在那样奇怪的念头,就是因为沈从文有一定的才华,张兆和就“应该”嫁给他,应该帮助沈从文实现想娶张兆和的意志。这是父母本位派生出来的官本位情结扩展到才华本位或者能力本位的惯性思想,而且,胡适的潜意识里还认为,以自己的地位出马,张兆和应该懂得领情才对,结果不想,在张兆和这里碰了个软钉子,居然对方不为所动,拒人自喜的说法,恰恰是胡适把自己官本位思想,投射给了张兆和的结果。

  沈从文自己,倚赖自己的才学和名气,自以为可以顺利地驾御一桩爱情,但是,爱情是一种带有灵性的真实感情,它不是可以以各种外在的东西能够控制的。
  最后,张兆和应该是迫于各种力量,说服自己,嫁给了沈从文,这好象“显得”就是张兆和本人的“意愿”似的。但人就是这么奇怪的东西,不是出自自己最内心深处的选择,在她一生的生命里,她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试图走自己的路,这个自己的路是什么呢?就是不爱沈从文,我可以嫁给你,但我可以选择不爱你,嫁给你是各种力量的结果,那么,不爱你,只是我一个人的内心力量的结果。当然,不爱你的一切的思想和行动,是发生在张兆和的潜意识里的,如果这个能够上升到她的意识层面的话,那么,就连嫁给沈从文这样的必要都没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