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12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我们的情感,被完全地隔离出我们的内心的时候,就是非人化的开始和发端。当我们的情感,可以安放在我们的内心的时候,离人性化的距离,就越来越近,虽然我们也许会面临更多的精神上的痛苦,但这种痛苦,比起情感隔离之后的肤浅的愉快来说,尤其显得可贵。
  当我们的情感不再隔离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更柔软。而当我们的情感隔离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坚硬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
  当我们的情感不再隔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内心的痛和别人内心的痛,我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善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和别人共情,我们可以更善解人意,是善解别人的人意而不只是自己的人意。我们彼此,可以更和平更和谐地生存在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里。希望这不只是一个理想。
  日期:2014-08-21 08:27:50
  16: 心灵自主性
  第一部分:言说
  前几天,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男人,专门为了李莉娜而来。表达非常的深情,而且,几乎全场,所有人都认为,李莉娜应该跟着这个男人走,但是,李莉娜说了一句话,因为在对这个男人的第一眼里,没有找到感觉,所以坚持自己的内心,不为所有人的直接的间接的话语所动,就包括在很多人心中,德高望重的黄菡老师的话,她也还是依然坚定地回绝了。
  要知道,在非诚勿扰这样的舞台上,这样的坚持自己,还是要顶着内心很大的压力的,之前也是有一个男人,专门为了丁东丽而来,丁东丽也是坚持自己的内心,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个男人,就在现场的台上,有好几个女人,就开始直接批评丁东丽,那意思是,你什么条件啊,有这么好的人,专门为你而来,你还矜持着不走,你算什么啊。这个男人也抛下一句狠话,我看你要在这个台上站多久。其实,就包括孟非在内,也经常在话里,直接地或间接地劝诫台上的姑娘,遇到合适的就可以走了,没必要死守着这个舞台太长的时间,他这么说,对某些人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是放在一些场合下,成为劝诫那个女孩,觉得她可以跟着某个男人走了的话,那就大可不必了。不论这个台办这个节目的宗旨是什么,选择的权利,都应该是在个人的手里的。你可以直接规定,姑娘们在台上站到什么时间,还没牵手的话,就需要离开。但是,不能在主持人的话里,给姑娘施加任何的心理压力。

  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我都在为了中国人脑海里一些很固定的东西而感到惊诧。应该选择谁,不应该选择谁,她自己的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哪怕她走错路,她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不能因为江苏台给她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就觉得她们需要把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感觉,出卖给江苏台。作为主持人,觉得自己经历了很多的东西,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些经验之谈,这是不是一种原始的无所不能的夸大心理呢?

  第二部分:探寻
  没有任何人,能够为别人的人生做主,就是父母也不能,父母替孩子做了选择的人生,其实孩子都通过一些方式来回绝了父母的。
  在提出心灵自主性的概念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奥托兰克的两个概念:生恐惧与死恐惧。
  奥托兰克首先提出了个人意志这样一个概念,并把这个概念作为他的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核心。我理解他的个人意志的含义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意愿,去做出选择,决断和执行的心理过程。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个人意志的时候,难免和身边的人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除非两个人的意志的一致的。在这个时候,内心冲突就出来了,如果执行自己的个人意志,那么就要违逆身边的那个重要他人的意志,如果坚持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去做,相当于自己人格上的一种“生”的机会,那么就可能面临和重要他人的关系的疏远,冷淡,破裂甚至丧失,这就是“生恐惧”。如果完全忽略,忽视或泯灭自己的个人意志,目的是去迎合那个重要他人的意志,个体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死”去,为了换得一种关系的维系或维持,个体不得不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体验到一种“死恐惧”。

  我可能会一直重复这样的一个主题,人类的一切心理疾病,都是自我价值感出了问题导致的。这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学派的观点,我从内心深处也认同这个观点,所以会一直重复这个观点。
  所以,在生恐惧和死恐惧之间,人摇摆在是要关系,还是要个人意志的冲突中,最后会在一个相对折衷或相对妥协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无论怎么选择,都难以两全,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是最后的出路。
  当然,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可以在生活中,尽量地多给身边的人一点宽容和民主,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多地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愿望进行选择与行动,可以少制造一些患上心理疾病的亲人。
  (未完待续)
  日期:2014-08-21 08:29:13
  另外,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提出了这么一个理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的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回复自己的自由,这就叫心理抗拒,因为人们都享有自由行动与思考的权力,认为“他是自己行为的唯一主宰者”。如果一个人的一套自由行为中有一种行为被剥夺或者有可能被剥夺的话,他将会发生心理抗拒。(摘自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布林的这个理论,名称可能有点绕口和不太确切,他老先生那意思,其实和普通人理解的逆反心理的含义,基本上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在上面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另外一个名词,心灵自主性。来说明人的心理现象中,存在着的这么一个事实。
  看过太多自以为是的父母,老师,长者,权威人士,亲密关系里的人,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别人的意志,以自己自以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索材料和思索能力,无法判断是非的年轻人,结果,这些人,依然以他们自己的心灵,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要么是和那些人的意志完全相反,要么也和那些人的意志完全无关。我想说,这就是心灵的自主性。

  人的心灵里,有一种必须存在的自主性,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的前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存在的前提。如果连这点心灵的自主性都被别人剥夺了,那么,活着的,不是僵尸,就是木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自主性是人在潜意识里,觉得他应该而且能够是他发出的一系列行为和思想的唯一的主宰者。当这个最基本的事实被剥夺或者有可能被剥夺的时候,人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来弥补或调整曾经失去控制的阶段所发生的那些被人控制下的思想和行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