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医生手记——101个个案心灵片段(婚姻,亲子关系的深度解析)》
第54节

作者: 刁庆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婴儿出生以后,是否能够建立起主观全能感,就决定了这个婴儿以后是否是一个基本上健康的,对这个世界是否有基本的安全感的决定因素。得到了妈妈正常的爱的婴儿,相信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可以放手去做的,自己终将是会成功的。
  不够好的母亲,不能帮助孩子发展起主观全能感,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基本的安全,基本的满足的感觉。反而她会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情投注在孩子的身上,我需要你帮我完成一个什么功能,我需要你来替我执行一些什么样的心理任务。比如妈妈的情绪一直不好,孩子本能地抑制了自己的需要,试图去逗妈妈开心,因为孩子本能地知道,要妈妈开心了,自己才能有好日子过。

  面对这样的母亲,孩子会怎么样?孩子敢在这样的母亲那里表达自己的需要吗?我饿了,我敢不敢直接告诉妈妈我饿了,这样的孩子,当他自己饿了,而妈妈没饿的时候,妈妈不会管孩子的需要,只会管她自己的需要,妈妈会要孩子来将就自己,天长日久,孩子就会揣摩妈妈的心思,妈妈开心了,我就给妈妈说点事情,妈妈饿了,我才能说我也饿了,当妈妈不开心的时候,我就不告诉她这些事情,妈妈不饿的时候,我自己饿了,我也就忍了,孩子慢慢发展成顺从别人,根据别人的需要决定自己生活的一套人格组织,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这个孩子内心,始终都有愤怒的情绪存在。

  当孩子对妈妈的大部分需求和意图,都被妈妈漠视和否定,最终,他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做成功任何一件事情,这个世界是一个否定他的意志的世界,他对这个世界不再抱有希望,“我不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始终存在着的声音,这个声音也许让他非常的痛苦和不愿意面对甚至否认,但如果他能够仔细地听一下这犹如发自地窖里来的声音的话,他还是能够听见那微弱但的确存在着的声音。

  他们是一群不能形成自我全能感的人,他们的全能感,被自己的妈妈杀死了,以后,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不是由自己做主,而是外界的一种力量所左右,成为一个外控型的人。
  正常的妈妈带孩子,会给孩子一定程度上的爱的满足,然后让孩子的欲望得到一定的成功,孩子从妈妈那里知道了,自己是可以控制一个人的,通过控制妈妈,产生了可以控制这个世界的原初动力。而不够好的妈妈,不断地挫败孩子的表情和哭闹声,不给孩子的欲望有成功的表达和实现的机会,这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就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会觉得,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的。

  其实,妈妈一直是那个妈妈,在孩子是1岁的时候是那个样子,在孩子3岁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在孩子10岁18岁的时候,依然是那个样子,所以,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婴儿期得不到妈妈爱的回应,其实在之后的岁月里,也很难得到妈妈爱的回应。
  孩子的要求,在妈妈那里,很少没有得到过成功,孩子就不相信,世界是属于自己的,可以由自己去发展自己的需求的,他们以后,很难对身边的人提出需求,似乎是一个清淡寡欲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其实很难相处,你不能明白他的欲望和欲求,但你忽视他的需求的时候,他内心里的原始愤怒,会通过冷战来让你体会到,什么是叫忽略他的意志的代价。
  在看中央电视台的《忏悔录》的时候,有一次我看到那种很无能,很懦弱,没有收入,要靠继父来生活的男人,自己的妻子,被自己的继父侮辱,而他本人,在多年以来忍辱负重,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最后忍无可忍的方案是,杀掉继父,然后自己蹲监狱。这个40多还是50多岁的男人,在他小的时候,就被自己的母亲抛弃,在没有关爱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他根本不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回避型人格障碍,只是没有上进心的男人的一种极端的例子,事实上,遭遇母亲冷待、忽略、过度溺爱但又总是否定孩子,这样的一些成长背景的,都可能成为一个缺乏自我全能感的人。
  缺乏自我全能感的人,不可能有上进心,因为他不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在他最关键的敏感期,身边的抚养者,没有给他这样的人生信心,他们不仅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是完全地缺乏信心,他们不会开口求助于人,因为他们心底有一个坚定的核心信念和经验组织原则:如果我求助了,别人不肯帮助我,那么我就很难堪,那就证明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婴幼儿时期,母亲过度的拒绝帮助孩子达成他的愿望,孩子将失去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这篇文章中,有部分话语,来自桃源心理网的菜菜老师的讲课内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