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阐述心学的小说体传记,改变一切的神奇智慧》
第10节作者:
明朗之阳光 王阳明睁开双眼,发话道:“今天就坐到这里。早点休息,明天还有新的功课。”
日期:2014-06-12 18:26:20
由外而内的改变
第二天一早,冀元亨和蒋道林兴冲冲地跟着王阳明来到一块荒野,满以为今天老师又要传授什么闻所未闻的神秘学说。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随从们扛来了几把锄头。王阳明笑道:“拿起锄头,把这几块地挖好,不然就赶不上种菜季节了。”
挖地,种菜?!冀元亨和蒋道林一下就傻眼了。
王阳明等人在龙场的生活,当然并不都是游山观水、探洞吟诗、静坐修身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开荒种地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由于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即使有钱也难买到粮食菜蔬等物,所以王阳明与随从们,必须发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精神,在这里开垦荒地,种些农作物及蔬菜,多少也解决一点缺菜少粮的窘境。
冀元亨和蒋道林来到龙场,作为同甘共苦的学生,当然也不能免俗。
王阳明所说的新功课,指的就是开荒种地。
冀、蒋二人在家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何尝做过挖地这等粗活?
这次来龙场追随王阳明学习“心学”,虽然也做好了跟老师一起吃苦挨饿的思想准备,但也没想到会有开荒种地的机会。
然而师命不可违,更何况老师身为名满天下的儒学大师,也以身作则带头挖地,自己作为学生,怎么能够逃避呢?
然而两人毕竟还没习惯这种体力劳动,也没有挖地的经验,仅干了一会儿活,就觉得锄头又重又沉,且腰酸背疼,苦不堪言。
正在埋头锄地的王阳明直起身子,看到他们累成这个样子,笑了笑,说道:“好了,大家歇息一会吧。”
听到这句话,冀元亨等人如久旱逢甘雨,长嘘了一口气,把锄头扔掉,一屁股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累坏了吧?”王阳明也在一旁坐下,关切地问道。
大家点了点头。
王阳明学究天人,已洞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深知天道与人事看似两回事,其实它们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
于是他借机点化一下新收的两个学生。
他看了看冀元亨和蒋道林,意味深长地说道:“修身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我们要认识良知,看见心的本来面目,必须去除不好的习气,让心灵恢复活泼无滞的本来状态。”
日期:2014-07-30 19:08:26
现代人们到底还可以从心学里学到什么?
可以说,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包涵了修心养性、格物致知的心灵修养理论,还在为人处世、治学立志方面有着丰富的的内容。
如果用当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先生阐述的各种情况下的态度和情绪调节方法,其实是深合心理学原理的。如他提倡修身治学须专注、耐心、持久等,都极有道理。
我们知道,在“务实”的层面,要获得大家希冀的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得具备坚定的意志、需要持之不懈地努力,需要专注,而这些成就大事的优良品质,都可以通过磨练自己的身心,变化气质而得到。
而在科研、创新等方面,心学中的心理调节理论及方法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正确运用王阳明心学及其他儒家理论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进入一种虚静、澄澈的境界,就能摆脱外界的各种不良干扰,使思维进入非常高效的一种状态,这时思维洞察力大大提升,就会灵感泉涌,有可能在一瞬间获得正确的答案,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当然,如果我们善于发掘,还可以发现在其他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心学中的一些理论,充实自己的心灵,使我们能更自信、更自由地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日期:2014-07-31 19:04:58
儒学是宗教吗(1)
儒学是不是宗教?这是一个争论已久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虽然每一次争论都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但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儒学的本质及其功能很有意义。就儒学研究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化的层面上,把儒学解释成一套知识系统就完事
了。我们需要深入到儒学的最深层次,即儒家最关心的心灵层面,了解其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解决。这显然关系到知识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一类的重大问题,有助于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正如人们所说,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宗教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只靠简单的“定义”就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本质能不能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
“宗教”同“哲学”一样是从西方译过来的,运用到中国文化的分析中,就有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宗教及宗教学理论也有其历史的发展。最早是宗教神学,着重于存在论、本体论一类的论证;后来又出现了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社会学,前者着
重于个体的心理和精神体验,后者着重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功能的分析;现在又有人提出“俗世宗教”或“现世宗教”的说法,实际上是对物质技术崇拜的批判。论题
有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有变化,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宗教的本质亦有变化?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有一点似乎没有改变,这就是凡涉及宗教的问题,都是有关人生信仰的问题而不是科学认识的问题,也不是一般的知识问题。如果说在古代,宗教与科学尚未完全分化,只能从基本倾向上进行分析;那么,到了现代,二者的基本界限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也应当在这一共识之下研究儒学的问题。
这里还有宗教与人文的关系问题。信仰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有宗教的、有人文的,不能都归结为宗教信仰。比如哲学、美学、艺术等等,都是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但不能统统说成是宗教。历史上既有宗教哲学,也有非宗教哲学,情况不
同。那么,有没有介于宗教与非宗教之间的哲学?有没有既是人文的又是宗教的哲学?这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了。究竟如何认识宗教信仰与其他精神现象(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很多争论就发生在这里。 单从理论方面说,宗教具有如下几个条件和特点,这是很多人可以接受的。
一是超世间、超自然,即超越现实世界、现实人生,承认有另一个独立的完美的精神世界,不管这个精神世界是彼岸的天国还是别的什么。一般而言,宗教主张绝对超越,但是究竟有没有一个绝对超越者即绝对主体?如果有的话,它是位格化的神即上帝,还是非实体的存在?东西方之间似乎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西方的基督教系统是主张实体论的,而且是位格化的,与之相应的则是“创世说”;而东方的佛教则是主张境界论的,认为世界从来就是如此(虚幻的世界也是存在的),涅槃是绝对超越,但它是一种境界而不是绝对实体,尤其禅宗(中国化的),并不敬神,却要成佛,佛就是境界,并有“出世间、入世间”之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