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凤凰——华夏文明》
第49节作者:
夕阳伴云下
此次出访,唐朝的强大使他们震惊,让他们彻底拜服在大唐脚下,开始了学习大唐的行动,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比如他们的首都几乎完全仿照唐长安城建造,甚至很多街道里坊的名字都一模一样,就差叫小长安了。
日期:2014-08-05 20:09:46
唐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让这些小日本念念不忘,所以派了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的时候,着重学习了唐刀的锻造,后来在唐刀的基础上日本打造了拥有自己特色的东洋武士刀。
至于军事装备,日本开始鸟枪换炮,足轻依然是竹甲竹枪,贵族阶层却开始换装了上了漆的竹甲和山寨版的唐刀。
同时日本的流行元素紧跟唐朝,比如白居易的诗在中国被人传颂时,不久日本人也会开始品读。尤其是白居易这句: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在日本平安时代几乎无人不晓。
日本人方方面面以大唐为标准,仿照汉字创造了日文,从政治、文化、思想、经济等各个方面全部照搬大唐。 而且喜欢把好的东西叫做“唐”,因为这个叫法让他们觉得洋气!1000多年后的明治维新时日本人甚至把西方人叫做“毛唐”来表示对白人的尊重。
另外日本人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君子六艺带回日本,最后变种为武士道。还有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也被日本人接受,所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受教育水平超过当时的第一强国英国,源于此。(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英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1839年,也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那一年,有人向英国首相建议:提高政府的教育经费,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首相义正言辞的予以拒绝:儒以文乱法,老百姓学到知识只会扰乱社会。所以每年政府拨给女王养马的费用都远远超过了教育经费。一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日期:2014-08-05 22:43:22
唐朝时期和异族的融合工作也做的非常不错,高句丽被灭后,为了防止死灰复燃,唐朝政府将300万高句丽人迁到内地散居各处。
“总章元年十月司空李破高丽国虏其王下城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仪凤二年二月敕自今以後汉省籍及州县籍。”
这些高句丽人大约占到当地人口的10--20%,过了几十年几乎所有的高句丽人都成功完成了汉化,比如高句丽人高仙芝,据说爷爷那辈是高句丽的王族,到他这一代已经各方面看不到高句丽人的影子,普通的高句丽人就更乐意作为一名汉人,成为上国的子民。因为汉人看重的不是血缘而是文化认同感,所以三代以后他们自然就觉得自己是汉人,周围人也觉得他们是汉人,同化的成功甚至超过东汉时期,更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这一点证明华夏人在对待其他民族上已经拨乱反正重新走上正轨。
还有就是国策的延续性,虽然隋炀帝东征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但是李唐王朝建立后在改正前朝弊端时却没有放弃继续东征,最后用了两个王朝四代帝王的时间彻底完成对高句丽的征服,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不绝也在于此,所以中国人会说“自古以来”。
日期:2014-08-06 09:04:38
隋唐时期继续使用府兵制,由于安史之乱以前国家强大,隋唐的大军在对外战争取得了无数的胜利,这一切使唐朝中期以前的整个国家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激情和烈烈的尚武精神,期间兴起的边塞诗派则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边塞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激情迸发。 给人以雄浑、磅礴、豪放、浪漫的感受,是一种质朴的阳刚之美。显示了军人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还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壮志,更体现了那个时代华夏民族雄霸天下的气势。即使今天读来也能让人沉浸在其强烈的国家自豪感之中!
所以下面我要发几首著名的边塞诗。
前出塞九首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
日期:2014-08-06 12:06:21
但是长久的太平让人们丧失了忧患意识,当周边的藩镇逐渐做大,内地军队日渐松懈时,奚族将领安禄山打算学习周武王的先进事迹推翻大唐,结果爆发了安史之乱。可惜安禄山武王没做成自己却死在儿子的谋杀中,但是这次叛乱却让手握兵权的藩镇将领得以做大,大唐变成了强枝弱杆,混乱开始在全国蔓延。虽然有过短暂的中兴,但是再也回不到那个梦幻般的时代,直到宋的建立。
日期:2014-08-06 16:38:31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朝时,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 公元1021年,国库收入已达15085万两白银。人口在大观四年(1110年)达到惊人的1亿1275万。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