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7-22 16:36:02
普通人读书,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后就筋疲力尽,不再继续。曾国藩则不一样,每当精神颓废想要睡觉的时候,他就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曾国藩说“有恒为作圣之基”,又在家书中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除了“恒”字诀外,曾国藩读书还有一“耐”字诀。曾国藩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今天弄不明白明天再弄,今年弄不明白明年再弄,不弄明白决不罢休。
曾国藩就是凭借着“恒”字诀和“耐”字诀,读遍了经史子集,最终不仅考上了进士,而且成为了大学问家。即便没有后来的事功,曾国藩也将以理学家以及诗人、散文家而留名青史。
1833年,曾国藩在考了许多次之后,终于通过科举考试的最低一层筛选,成为一名秀才。这一年,曾国藩二十三岁。人们联想到他的资质一般以及他考上无数次才考取秀才,都认为他的命运将会和他的父亲曾麟书一样,考上秀才就到了顶峰了。然而,接下来的几年,曾国藩让那些小看他的人大为惊叹。他成了湘乡曾氏第一个举人,又进一步成了湖南曾氏第一个进士。或许,天资不等于未来真的是一句真理。
1834年,曾国藩入读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当时湖南最好的学府,湖湘英才的汇聚之地。曾国藩在这里认识到了许多能力出众的朋友,通过与这些朋友的切磋学习,曾国藩的视野大为扩展,从此进入了一个迅速上升的**期。
为了弥补曾国藩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涯几乎是一片空白的遗憾,后人又给曾国藩编造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据传,曾国藩在岳麓书院求学的时候,和另外一位同学共住一屋。那位同学心胸狭窄,性情还很浮躁。
这一天,天气阴雨,屋子里光线很暗淡。非常喜欢读书的曾国藩不愿浪费时光,将自己的书桌搬到窗户边,这里光线稍微好一点。搬好后,曾国藩便坐在书桌旁,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曾子城(曾国藩原名曾子城)!你给我过来!”一声巨大的叫喊突然打破了房屋的寂静,将曾国藩从书本之中拉回了现实。发出这声叫喊的不是别人,正是曾国藩的那位同学。此刻他正斜躺在床上看书。
日期:2014-07-23 17:01:39
曾国藩将书放下,看了看那位同学,问道:“何事?”
“你把桌子摆到那,把我的光线全挡了,叫我怎么看书!”那同学喝道。
曾国藩听罢,二话不说,默默地将桌子搬回原处,然后依旧在暗淡的光线下看书。
又有一天晚上,曾国藩读书兴致很高,他的那位同学已经睡着了,而他依旧点着油灯,挑灯夜读。读着读着,便发出声响来。读书要高声朗读,这是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但刚才他为了不影响同学休息,没有读出声。此刻,他读到精彩处,浑然忘记了同学的存在,发出了声响。
“曾子城,你还叫不叫人睡觉啊!白天读书不努力,晚上却到这里唧唧歪歪,吵死了!”曾国藩正读到精彩处,神采奕奕,突然被他同学的这一声呵斥所打断,毫不扫兴。
曾国藩想了想,觉得是自己不对,于是压低了声音读,希望能够得到同学的谅解。
这样过了一会,那位同学的呵斥声又来了:“曾子城,别读了!你再读也中不了举!灯光耀眼得很,我睡不着!”
曾国藩听罢,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心想:多好的时光啊,不能读书,可惜,可惜!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将书本合上,吹灭油灯,也爬到床上。但他仍忘不了书本,依旧默念书中的内容,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背熟了,就这样直到深夜才睡去。
不久以后,湖南乡试举行,曾国藩延续好运气,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在二十四的年纪就已经超过了他父亲曾麟书的成就。
许多同学得知曾国藩中举之后,都前来祝贺。与曾国藩同住一屋的那位同学因为自己名落孙山,本来心情就很沮丧,现在又看到这么多人前来祝贺曾国藩,那嫉妒心就上来了,当即指着曾国藩骂道:“都赖你,弄得我中不了举!这房间的风水本是我一个人的,都被你抢了去!”
那些前来道贺的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说,都替曾国藩不平。其中有一个对他俩矛盾的由来比较了解的同学就责问曾国藩的室友说:“子城的书桌按照你的吩咐早已搬回了原处,怎么就抢了你的风水了?”
日期:2014-07-23 17:03:59
曾国藩的室友一听,更加暴跳如雷,吼道:“我的风水就是被他抢去了,不然我怎么会不中举?”
前来道贺的同学一听,更加气愤不平。然而,曾国藩却依旧泰然自若。只见他含着微笑,对那位室友说:“我马上就要离开岳麓书院了,这间房子就留给你一个人住。风水还是在的,你放心!老兄我祝你下次旗开得胜!”
曾国藩的慷慨大度令那位室友觉得很尴尬,于是他主动向曾国藩赔了不是,两人又重新和好如初。
岳麓书院的山长听说这件事以后,夸奖曾国藩说:“曾子城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胸襟,以后定当成为国之栋梁!”
这个故事和我前面所讲的几个故事一样,故事的编造者也将曾国藩日后的某些特质加到了这个故事中。这个特质,就是曾国藩所称的“忍”字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掉牙,和血吞”。这个思想是曾国藩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错的。但曾国藩是不是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了这种思想呢?答案不是肯定的。结合我们普通人的情况以及曾国藩日后的行为,我们更应该相信,此时的曾国藩或许还没有这么老成。
这一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35年,是清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试年份。曾国藩自中举以后,就一直在准备北上会试。正是在这段时期内,曾国藩认识了对他日后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那就是刘蓉。
刘蓉,湖南湘乡人。1816年生,小曾国藩五岁。他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不愁吃穿。从小聪明好学,但是性格孤傲,不肯做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事,尤其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
刘蓉的父亲刘振宗也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人士,他不强迫刘蓉参加科考,他最关心的是刘蓉有没有真才实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刘蓉从小就注重将学问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善于利用历史经验教训来解决实际问题。
1834年,刘蓉就读于岳麓书院,在这里结识了曾国藩以及日后曾国藩的另一位重要朋友郭嵩焘。当然,此时的曾国藩和郭嵩焘还不认识,他们日后的交往乃至结成生死之交,都是刘蓉促成的。
日期:2014-07-23 17:07:06
当时,曾国藩正在准备来年的会试,几乎所有的人都盼望曾国藩能够会试告捷,为湘乡争光,只有刘蓉规劝曾国藩不要再考了,建议他和自己一起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当然,此刻的曾国藩功名心很强,是不会听他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