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钱的正常比价应该是在1:1000左右,也就是一千文铜钱可以兑换一两白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中国的陶瓷、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而外国货物很少进入中国,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银、钱的比价一度达到1:700。
然而,到了乾隆中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这样一来,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嘉庆年间,银、钱比价在1:1000左右。
道光时期,尤其是道光朝最后的二十年年间,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1852年著名思想家冯桂芬回忆说:“二十年前,(银)每两易钱一千一二百文,十年前易制钱一千五六百文,今易钱几及二千文。”也就是说,银、钱的比价达到了1:2000。
这对农民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大家跟我来算一笔账。比如我家应缴地丁漕折加耗羡为十两白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银、钱比1:700的时候,只需拿制钱七千文兑换即可。假使当时的米价是一石米换三千文制钱,那么只需拿出两石多米即可完纳地丁漕折。
然而,到了咸丰初年,银、钱比变成了1:2000,需要制钱两万文才能兑换到十两白银。假使当时的米价仍然是一石米换三千文制钱,那么我需要拿出六石多米才能完纳地丁漕折。总而言之,虽然没有加赋,但因为银、钱比价的变化,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将近两倍。怪不得连曾国藩这样的高高在上的二品大员,都要站出来为农民打抱不平了。
为了改变银贵钱贱的现状,曾国藩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由国家强制设定银钱比价、赋税征收改征铜钱、兵饷发放也用铜钱等等。但是,曾国藩的这些措施,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比如国家强制设定银钱比价。这项措施要想收到成效的话,国家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但是,当时的清朝显然不具备这种执行力。所以,这项措施如果实施的话,对于地方并没有约束力,仍然改变不了现状。
日期:2014-08-10 16:58:52
又比如赋税征收改征铜钱。这项措施如果实施,肯定会减轻农民负担,但同时会大大地增加赋税征收和起运的难度,而且将大大地浪费国家的行政资源。这样既有大利也有大弊的政策,不是不可以施行,但前提是有一个强硬的皇帝来推动并坚持此事,而且也需要国家拥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咸丰初年,这些前提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真正实施,弊大于利的可能性更大。
又比如兵饷发放铜钱。银贵钱贱,用铜钱发饷,自然会损害到士兵的利益。所以,这项政策肯定会遭到军队方面强有力的抵制。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将军队逼反。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太平军横扫广西、湖南,清政府在两年之内,支出军费将近2000万两白银,国库里仅存的那点家当全部拿出去了,国家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之下,清政府不仅不会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平抑银价,减轻农民负担,反而走向了它的反面,加大了农民的变相盘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开始铸造大钱,结果引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们对铜钱失去了信任,大量抛售铜钱兑换白银,使得本来紧缺的白银在市场流通当中变得更加稀少。因此,银贵钱贱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然,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农民。
了解清朝的上述弊政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当时湘乡县的情形。和其他地方一样,湘乡县的抗漕运动也是由于知县、胥吏乱加耗羡引起的。
当时的湘乡知县是师鸣凤,是个贪官。他手下的那些胥吏也都是贪婪之辈,把湘乡县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民众被迫起来反抗,抗漕运动声势越来越大。
以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为代表的湘乡县中小地主,面对农民的反抗,施展了革命与***的双重手段。一方面,他们督促知县顺从民众的意愿,切实减漕。所谓的减漕,就是减少漕折耗羡的征收。
减漕不仅对农民是有利的,对于官府也有利。漕折耗羡太多,农民宁愿造反也不交钱,那么官府就无法完成漕折征收任务。相反,如果将耗羡降低到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农民踊跃交钱,这样收上来的银子反而更多。所以说,减漕对于官府和农民来说是双赢的事情,只是减少了胥吏的灰色收入。
另一方面,他们又组织起安良会,对造反的农民进行残酷镇压。安良会的首领,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
日期:2014-08-10 17:00:32
知县师鸣凤似乎丝毫不惧怕农民的造反,始终不肯减漕,而巡抚衙门也无视湘乡民众的合理要求。湘乡人民被逼无奈,只好选出代表前往京城告状。他们选出的这个人,就是王錱。
王錱,湖南湘乡人。生于1825年,小曾国藩十四岁。王錱和李续宾都是罗泽南最看好的弟子,但两人性格迥异。李续宾沉毅,不喜欢说话,没有深思熟虑之前从不对任何事情发表看法。王錱豪爽,乐于助人,说话滔滔不绝,善于鼓动别人的情绪。曾国藩日后欣赏李续宾却讨厌王錱,与他们的这种性格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錱受湘乡人民的委托,前往京城告状。不料,半道上他突然染上重病,只好折回湘乡。当王錱回到湘乡的时候,家乡发生了重大变化:朱孙贻替代师鸣凤,成了新任湘乡知县。
朱孙贻,江西人。曾在刑部担任主事,后分发到湖南任知县。在来湘乡之前,做过宁乡、长沙知县。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发现湘乡的问题非常严重,必须派一个得力的人员前去整顿才行。于是,能力出众且以清廉著称的朱孙贻被调往湘乡任知县。
朱孙贻到湘乡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他开始重用王錱、刘蓉等湘乡知名绅士,又推举罗泽南为孝廉方正。同时,他在曾麟书等中小地主的支持下,在全面普遍开展减漕运动。为了防止胥吏从中作弊,朱孙贻命令百姓直接将银子送到知县衙门。
朱孙贻的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踊跃交款,很快湘乡应该缴纳的地丁漕折就全部交齐了。湘乡县内暂时恢复了平静。
这时候,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朱孙贻敏锐地感觉到,湖南即将遭受战火,湘乡必须先做好准备。于是,他找来罗泽南,令他以李续宾的团练为样板,训练出一支湘乡勇来。就这样,作为湘军前身的湘乡勇诞生了。
与江忠源的团练比起来,湘乡勇最大的特色在于强调思想文化建设。罗泽南是理学家,对思想道德工作尤其重视。他不但重视对士兵灌输忠君思想,同时还以传统儒学的礼义廉耻等道德观感化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国家而战,虽苦无怨,虽死无憾。经过罗泽南教化的士兵,战斗力远远超过只知道升官发财的绿营士兵,也比以忠义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江忠源团练士兵要强。
日期:2014-08-11 15:05:06
罗泽南要求部队树立人民子弟兵的意识,所过之地禁止骚扰百姓,必须秋毫无犯:不取民间一针一线;不得强买强卖,强赊强借;不准调戏、**妇女。罗泽南的部队,以后一直是湘军当中军纪最好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