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真相全解---你所没读懂的刘邦》
第45节

作者: color_wol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1-27 15:19:35
  第五篇 筚路蓝缕的西征
  第三目 大秦落日
  取南阳

  刘邦大军再次将宛城团团包围,南阳郡守齮大概产生了错觉,以为楚军来了一波又一波,惊慌之下想要自刎。他的舍人(机要员)陈恢说:“现在自刎还没这个必要。”【注1】
  陈恢越过城墙去见刘邦,告诉刘邦说:“我知道你们有先入关为王的盟约,现在宛城就在这里,你打不打?你要清楚宛城是一座大都市,人多粮足,而且原秦朝任命的官员们都认为被攻下后肯定是死路一条,已经怀着必死的决心来守城了。您算算这么一座大城您多久能拿下?
  现在您有两种选择(A)--打!(B)--不打!绕过去。
  如果选择(A)。那么伤亡很大是难免了,而且拖延时日可能错过入关的时机(万一时间拖太久,到了咸阳才发现项羽已经懒洋洋的那里喝酒,西征的血就白流了)。
  如果选择(B)。那么必须要有百分百的把握打垮关中秦军,否则就会出现前方被关中秦军堵住,后方又被宛城方面的秦军夹住的不利局面(那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不过呢,看您做人不错,我给您出一条主意。倒不如和南阳郡守签订条约,封赏南阳郡守,让他留下来守住南阳,您率领宛城的军队西进。那些还没有降服的城邑,听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会争着打开城门等候您。您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西进,不必担心什么了。”
  刘邦说:“好!”【注2】
  双方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但一直没定下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失去耐心的刘邦趁宛城防备松懈的时候发动了一场突袭,樊哙抢攻城头,曹参俘虏了南阳郡守齮。二世三年七月,刘邦攻克宛城。出于统战方面的考虑,刘邦封南阳郡守齮为殷侯,封给陈恢一千户。【注3】
  刘邦接着率兵在南阳郡一带攻略县城,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刘邦同王陵(原刘邦在沛县时候的大哥)会师,整合了高武侯鳃、鄱君吴芮的别将梅鋗(xuān,宣)的部队,占领了丹水(今河南淅川西南)、胡阳(今河南唐河县南)、析(今河南西陕)、郦(今河南南阳西北)等县【注4】。刘邦领悟了张良所进谏话的内在意义,耐心的清扫了南阳郡的秦军势力,稳定了后方后才大举进攻武关。

  陈恢这个人只出现了这么一次,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出现对刘邦的意义却不可小看。至此以后,刘邦的战略观发生了很大转变。之前的刘邦其实和项羽差别不大,基本属于赳赳武夫,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屠城这种失人心的事情项羽干过,刘邦也没少干。
  宛城遇到陈恢教导后,刘邦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远比单纯的武力更有力量,就转向以政治收服为主,军事镇服转为一种手段。项羽一直到遇到外黄小儿的时候才领悟到这个道理,可惜已经太迟了。单纯仰赖武力造成了刘邦在三川郡的失败,用政治手段成就了刘邦在南阳郡的成功。
  日期:2013-01-27 15:30:46
  【注1】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史记?高祖本纪》)
  【注2】[陈恢]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近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史记?高祖本纪》)

  【注3】二世三年七月,(刘邦)降下南阳,封其守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刘邦)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史记?高祖本纪》);
  (曹参)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史记?曹相国世家》);
  (樊哙)东攻宛城,先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郦商)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如果从刘邦的传记和《月表》看,刘邦下南阳是纯粹的政治诱降,但无法解释曹参、樊哙等人的战功。南阳究竟是打下来还是劝下来?值得商榷,笔者采用了打下来说法。给陈恢和郡守齮似乎属于灌水性质的封侯,因为在《功臣表》里找不到这两人,有可能如笔者所阐述的,宛城实际是被攻克的,因而二人没有功劳可以得到认可,西征时候象征的给他们封侯作为政治诱降的标杆,刘邦登基建国后的再次分封确认中两人就被刷掉了。

  【注4】(刘邦)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史记?高祖本纪》);
  日期:2013-01-27 15:53:07
  5.3.2秦政府的慌乱
  二世三年七月,刘邦占领南阳郡,兵锋直指武关。同月,章邯正式向项羽约盟投诚。章邯兵团的投降,意味着关东已非帝国所有,帝国陷入无可挽回的颓势,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
  面对这个不利局面,有一个人真的急了,这人就是秦丞相赵高,但赵高急的当然不是帝国陷入危局,他着急的是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起义军节节胜利,眼下又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如不能做出有效应对,帝国将面临着起义军入关的危险,一旦起义军入关,作为行政首脑的他免不了要被起义军清算。
  怎么办?如实上报皇帝,弃位让贤?那是要掉脑袋的。整顿军马,再来一战?他又没这个本事。而且说真的,一个平时欺上瞒下,玩弄权术的领导,突然要浪子回头、改弦更张、任用贤能。谁会信你?谁会帮你?作恶多端就是条不归路。赵高已是骑虎难下。
  赵高虽然着急,但事实上秦帝国依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关中尚有大量人口,又未经战火蹂躏,经济基础也还完好,只要此刻秦政府能拨乱反正,上下齐心,将关中兵员动员起来,封锁函谷关和武关,秦帝国依然有望保住一隅,还不到非灭亡不可的时候。贾谊、司马迁就指出:“向使婴(指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帝国的动员能力比起巅峰时期当然是已经严重削弱了,但它瘦身后的体格依然健壮,想要一口吃掉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刘邦而言,入关的局面依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是关中依然有一战的实力,二是武关险要虽然不比函谷关,但也不是容易攻克的。大概刘邦对于单凭武力叩关也没有完全的信心,于是刘邦派遣魏国人宁昌作为使者秘密潜入关中,他的此行的目的史书上没有明说,过程也不清楚,但料想是想在秦政府内部寻求内应。宁昌入关后还没有回来复命,但是已经搞得咸阳城内满城风雨、鸡犬不宁【注5】。

  秦帝国中央政府的官场都陷入慌乱中,只有皇帝一人依然懵懵懂懂。
  【注5】遣魏人宁昌使秦,使者未来,(《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两句记录时间点上可能有点问题,但透露出刘邦派出奸细入关的事实。而且这种事情搞得连子婴都知道(至少隐隐约约知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可见保密工作做得多差。料想官员们对选择见不见宁昌也是头大,不敢不见(怕日后被清算)也不敢见(怕被帝国以内奸论罪处决)。

  日期:2013-01-27 15:57:43
  5.3.3望夷宫之变
  思前想后,赵高决定还是和皇帝拼了,因而他决定先试探一下群臣们对他的态度。
  八月己亥那天,赵高带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那些说是鹿的人就被赵高暗中假借法律的名义除去。【注6】
  二世听见那么多人喊是马,被吓了一跳,以为自己中邪了,又梦到白虎啃咬他车驾的骖(cān,参)马,觉得很不祥。就去占卜,占卜的人告诉他是泾水在作怪【注7】。赵高趁机劝二世去望夷宫居住,二世接受了这个建议【注8】。望夷宫是皇帝的度假山庄,守备不比皇宫,对于预谋作乱的赵高来说比较容易成功。
  二世三年八月,刘邦兵叩武关。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进行引诱,扰乱秦军,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注9】
  武关失守,关中大震。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二世隐约知道这些情况,就去派人去责问赵高。赵高非常恐惧,早有策划的他决定先发制人【注10】。趁着秦二世离开皇宫,望夷宫守备薄弱的机会赵高发动了叛乱。
  赵高先劫持了亲家(阎乐的母亲),软禁在赵高府中当人质,让郎中令赵成作内应,谎称望夷宫内有大盗入侵,命令阎乐召集官吏发兵解救。阎乐带领官兵一千多人赶到望夷宫殿门前,捆绑卫令(警卫队队长)仆射,喝问道:“盗贼从这里进去了,为什么不阻止?”卫令说:“宫殿周围警卫哨所都有卫兵防守,十分严密,盗贼怎么敢进入宫中?”阎乐就斩了卫令,带领官兵径直冲进去,一边走一边射箭,郎官(储备干部)、宦官(办事员)大为吃惊,有的逃跑,有的抵抗,抵抗的都被杀死,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