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康末雍初的那段谜团》
第37节

作者: 荷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7-28 12:10:20
  我们前面说过,在《清史稿》“皇子世表五”中对弘时的记录是:“世宗第三子。早薨。无嗣”;而在“诸王传六”中则是:“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根据清朝制度,一般只对皇子、皇贵妃以下嫔妃以及有一定爵位的皇族成员的死称作“薨”。既然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之前就被“令为允禩之子”,那么,至此他就已经失去皇子的身份了;而在“诸王传六”中又说弘时“无封”,即弘时从未被册封过爵位,故而弘时死就不应该被称作“薨”。但在“皇子世表五”中却又明确写着“早薨”,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皇子世表五”写错了?还是弘时确实曾经受过爵位的册封,只不过由于史料本身的模糊,让编撰《清史稿》的人只能这么矛盾地写出来呢?
  我们知道,雍正在其元年加封了许多人的爵位,其中还包括封他的政敌胤禩为廉亲王。因此,我们觉得雍正不可能如《清史稿》“诸王传六”中所记载的那样,没有册封过他当时唯一的成年皇子弘时任何爵位。以《红楼梦》里出现的这副对联落款中的“东安郡王”来推测,弘时当时被加封的爵位很可能就是郡王。
  那么,何谓“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呢?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合理地断句。许多人都是对它这样断句的: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个断句的后半部分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前面。
  “勋”即是指特殊的功劳,“勋袭”应该是指自己或自己的先辈因为有着特殊的功劳而承袭了郡王。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再有功劳,他也不可能自己称自己为“勋袭”,这不仅是不谦虚,而且还有可能由此而引来杀身之祸。因此仅从这一点看,“勋”与“袭”就不可能联在一起读。
  “世教弟”也讲不通。古人对世交同辈者一般称为世兄或世弟,但从没有称过什么“世交弟”或“世教弟”;还有人认为“世教”的意思是指几代人之间或两代人之间有教诲或被教诲的关系,这也完全是牵强附会,自古以来从没有人这么使用或理解过“世教”。
  这样一来,这句话前面的断句就应该改为:同乡/世教/弟勋/袭。所谓世教,是指当世的正统思想、正统礼教;所谓“弟勋”应是“帝训”的谐音;所谓“同乡”则是“同享”的谐音。因此,“同乡世教”就是“同享世教”,即共同承享当今的正统思想。可见,“同乡世教弟勋”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皇帝教导我们要以当今正统的程朱理学思想作为大清国共同的政治方向。
  于是,从这副对联的落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雍正皇帝在其登基典礼上,在加封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时,所提出的治国之本、执政之策。而雍正的这一执政纲领,可以说是政治强人康熙皇帝执政思想的延续。这也就必然与当时以胤禩为代表的王公大臣们的政治理念完全对立。从这幅对联中,我们似乎感觉到了随着强人皇帝康熙的去世,当年朝廷中因执政理念的不同而发生着怎样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然,所谓“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应该并非是当年弘时送给父亲贺联时的真实落款,而是“曹雪芹”或弘时将当时的这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运用对联落款的形式为我们呈现出来。这不仅躲过了当时清朝文字狱的封杀,还让我们从一副对联中捕捉到了当年所发生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皇三子弘时的才华。
  日期:2015-07-29 12:09:33
  按照我们前面的推断,弘时事件应该是发生在雍正二年的九月底或十月中,即年羹尧进京的这段时期。而从现存的史料当中,我们发现也正是在此之后,原本强大的且在朝内占据优势的胤禩集团,不久竟离奇般地土崩瓦解,而其核心人物胤禩、胤禟也很快被治罪。据《清史稿》记载:
  雍正二年十一月,雍正在给李维钧的奏折批示上写道:“近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舞智弄巧潜蓄揽权之意。”
  雍正三年四月,雍正皇帝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其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将其调任杭州将军;
  雍正三年七月,胤禩集团中的康熙皇九子胤禟被革去贝子爵;
  雍正三年九月,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令捕拿押送北京会审;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刚刚被晋封为皇贵妃的年羹尧的妹妹年氏薨。
  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自尽;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等被革去黄带,由宗人府除名;初六,降胤禩为民王;
  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仅留太监二人;
  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撤先时皇三子弘时黄带,交于胤祹,令其约束养赡;
  雍正四年三月,行年皇贵妃百日祭礼;

  雍正四年五月,胤禩集团中的康熙皇十四子胤禵与其子一同禁锢于景山寿皇殿;
  雍正四年八月,胤禟因腹泄卒于保定;
  雍正四年九月,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
  应该说正是弘时事件的发生,给了雍正一个快速惩治胤禩集团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正是雍正利用了这个机会,而使原本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的弘时遭受了人生中的一次毁灭性的重大打击!从一个高贵而才华横溢的青年皇子,沦为一个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被削去皇籍而无人问津的牺牲品!

  目睹这些往日的亲人如今一个个落得如此下场,恐怕此时已经身陷囹圄的弘时不会不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作思考。对于曾经贵为皇子、如今身不由己的弘时来说,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把这段不可能被记入历史档案的真相保存下来,让后人知道在清朝的雍正时代还曾有过一位才华横溢的皇三子弘时,还曾出现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思想较量,还曾发生过一段悲天悯人的生死之恋!

  这应该就是弘时在其整个一部《石头记》中所要表达的一种自我悔恨和反醒,以及他创作《石头记》的真实动机和巨大动力。
  日期:2015-07-29 13:58:52
  可能有读者会问: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会有如此高的文学修养写出《石头记》来么?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回答:其他朝代的皇子我不敢保证,但清朝自康熙以后可以说大多数的皇子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出于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喜爱以及政治需要,康熙皇帝除了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外,其对皇子的文化学习也是要求甚严。且不说自幼便被立为储君而专门培养的皇太子胤礽,就拿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来说,其童年及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也可以说是异常严苦。

  据清史资料记载,雍正在不满五岁时便开始同他的几位兄长一起,在其他经严格挑选出来的满清贵族和重臣的子弟侍陪之下进入上书房读书。其所学的课程不仅有文学、书法以及各类经史等文化课,还包括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这些贵族学生每天必须早早起来到达上书房上课,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能放学。一年当中也只有遇到农历春节和自己的生日才能放假,其他时间均没有休息日。康熙对于皇子们的学习十分重视,经常会在百忙之中到书房巡视、考察皇子们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他们的成绩分别做出奖惩。可见,当时的皇子们不仅学习任务繁重,而且个个都十分刻苦用功。

  而以雍正的性格以及他对康熙的那种思想追随,当初老爸康熙要求他的一切,他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甚至更加严格地要求他自己的儿子。虽然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有关弘时在这方面的任何信息,但是四弟弘历即后来继位的乾隆皇帝的求学经历、文学素养及艺术造诣却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即便是做过很多荒唐行为的五弟弘昼,其书画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而弘昼的八世孙启功先生则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和国画大师。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作为雍正最年长皇子弘时的文化修养与他的弟弟们相比自然不会相差太大。再说,原著《石头记》的自传故事也并非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红楼梦》的情节内容。也就是说,创作一部描写他自己过去的经历,篇幅有可能还不足改编作品《红楼梦》三分之一的《石头记》,对弘时来说应该并不困难。
  如果说弘时撰写了《石头记》,那后来将其改编为《金陵十二钗》的曹雪芹又是谁呢?如果原著《石头记》是讲的皇家的故事,而并非之前胡适所说的江宁曹家的故事,那这个改编人曹雪芹还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吗?他与《石头记》的作者弘时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