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改革家:曾国藩》
第24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01 19:49:17
  这时候,丁日昌已经升任江苏巡抚。容闳经常和他谈论教育救国,一向以开明著称的丁日昌非常支持容闳的想法。丁日昌告诉容闳,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掌握着朝廷的实权,对洋务又非常感兴趣,如果你将教育计划写成条陈,由文祥转奏给皇帝,一定可以获得批准,最终得以实行。
  容闳按照丁日昌的办法,给文祥写了一封条陈,提出四条重要建议:组织合资汽船公司、选派青年出洋留学、设法开采矿产、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然而,容闳的这一条陈并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
  据《容闳自传》一书的记载,该条陈之所以石沉大海,是因为文祥在之后不久就病逝了。但文祥逝世是在1876年,当时中国早已派出好几批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了,容闳怎么可能还上条陈?所以,容闳的这段回忆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文祥根本没有重视这一条陈,更没有转奏皇上。条陈上递的时间,应当是在1868年至1870年间。

  容闳的不懈努力在1870年取得了成效。这一年,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被清廷派往处理这一棘手的事情,丁日昌也被调往天津,协助曾国藩处理教案。
  这时候,容闳和曾国藩、丁日昌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所以他敢于向这两人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容闳认为,中国老百姓的愚昧无知是导致这场外交纠纷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一个办法。
  曾国藩和丁日昌非常重视容闳的看法,他们联名上奏清廷,请求朝廷派遣留学生前往外国学习。当曾国藩再次回到江宁担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朝廷的批复下来了,同意对外派遣留学生。
  自古以来,中国都被视为泱泱大国,外国人怀着朝圣的心理来中国留学,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中国人出外留学的先例则几乎没有。然而,在列强坚船利炮的不断打击之中,清政府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准备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容闳、曾国藩、丁日昌等人,功不可没。
  当曾国藩把“著照所请”的朱批拿给容闳看的时候,容闳兴奋不已。他高兴地写下这样的话语:“这实在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的教育工程终于成为一项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这将在中国编年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
  日期:2014-09-02 20:13:47
  之后,容闳前往广东一带招生。当时的中国,刚刚被迫打开国门,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一般的读书人依旧认为参加科举考试才是正途,其他的途径都是异途。所以,他们都不愿意送孩子参加由容闳主持的留学生选拔考试。容闳想尽办法,最终还是无法凑齐预定的三十人名单。
  不得已,容闳只好前往相对内地来说社会风气更加开放的香港,从英国人开办的新式学校中去招生。最终,历尽千难万险,容闳总算凑齐了三十人。这时候,已经是1871年的秋天了。

  与此同时,由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不断上奏,论述派幼童出国留学的重要性,清廷最终坚定了派出留学生的信念。幼童出国留学的障碍,至此已经全部被清理。
  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在容闳等人的带领下,乘船前往旧金山。此后的三年,清廷每年派出一批留学幼童前往美国。至1875年,总共派出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
  可惜的是,作为幼童出国留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曾国藩,已经无法看到这成功的一幕了。就在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前往美国的前五个月,也就是1872年的3月12日,曾国藩已经在江宁病逝了。
  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这一事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我们只需看看这些留学幼童中后来出了多少的人才,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詹天佑,第一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等,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蔡廷干,第一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参加过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为袁世凯的重要幕僚。中国近代海军的元老级人物,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蔡绍基,第一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袁世凯的重要幕僚,曾任天津北洋大学(今天的天津大学)校长。
  唐国安,第二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清华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吴应科,第二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与蔡廷干一样,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元老级人物。
  唐绍仪,第三批留学幼童三十人之一。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为维护中国主权、争取外交权益、推进民主共和等,做出过重要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这在一百二十人当中,阵亡于中法战争的有四人,阵亡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有三人,总计七人为国捐躯,占到总人数的6%。
  曾国藩虽然没有看到这些留学生出人头地,最终有所作为的一天,但他的生命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延续。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振兴中华的梦想,在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曾国藩从1850年至1852年,连续上了几道改良清朝政治的折子,那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现在,他致力推动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则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曾国藩的努力都曾收到过一些好的效果,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清朝衰亡,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曾国藩的努力而改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在下一章我将就这个问题展开阐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