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改革家:曾国藩》
第25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03 17:34:23
  第十四章 体制决定命运:曾国藩改革与日本幕末藩政改革之对比
  1862年6月,正当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与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在上海郊外展开最后的决战的时候,一艘悬挂着荷兰蓝色旗、英国米字旗、日本太阳旗的三桅帆船,悄悄地在上海港抛锚停泊。
  坐在这艘船上的,全都是日本人,其中有八人是德川幕府派来对中国进行访问的使者。除了这八个人以外,船上还坐着一个满脸长着麻疹的年轻人。很显然,他不是幕府的官员。他对中国充满好奇,于是行贿使团,获得了上船的机会,也就跟着来到了中国。他的名字,叫做高杉晋作。
  高杉晋作一下船,就到处打听中国的情况。由于语言不通,他只能用笔在纸上写汉字与中国人交流。儒生、士兵、米店老板、书店老板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物,都成了高杉晋作交流的对象。
  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杉晋作发现中国人非常愚昧。他们完全不关心政治,除了希望太平军不要打进上海以外,别无任何的政治诉求。他们完全不明白怎样使国家走向富强,从而避免被外国侵略者欺辱。当他向书店老板问起为什么魏源的《海国图志》这样的好书在中国都会绝版时,书店老板告诉他,这种书与科举考试无关,在中国毫无市场。

  除了与中国人广泛交流外,高杉晋作还大胆接触当时在上海的西方人,向他们购买新式枪炮,同时也从他们口中打听中国的情况。西方人告诉他,中国表面上非常强大,其实非常虚弱。他们虽然在沿海布置了许多炮台,但都是样子工程,毫无实战价值。高杉晋作联想起刚来上海时看到的那座吴淞口炮台,觉得外国人说得很对,大清帝国毫无国防可言。
  这个时候,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正在攻打上海,这引起了高杉晋作的兴趣。他听说淮军打了打胜仗,击斩了上万的太平军,便与使团一起,通过中国朋友的帮忙,进入淮军军营参观。
  结果令高杉晋作等人感到非常失望。淮军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新式的洋枪洋炮很少,阵法参照的又是中国古代的兵法,远远比不上西洋的阵法。总而言之,在这些日本人的眼里,淮军的作战能力非常有限。他们认为,这样的军队用来对付造反者勉强可以,但要用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则是完全不行的。
  日期:2014-09-05 20:34:38

  这次上海之行极大地刺激了高杉晋作。原本非常崇拜中华文化的他开始思索中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日本如果不迅速寻求改变的话,也会步中国之后尘,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侵略的对象。从此以后,他致力于长州藩的富国强兵大业,并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杉晋作以及八位幕府官员的这一次上海之行,转变了普通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前,日本人非常崇拜中华文化,儒家经典被他们视为最神圣的典籍。然而自此以后,日本人开始排斥中华文化,并且大张旗鼓地学习西方,最终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
  就在这批使臣访问中国前后,日本政府派出的访美使节团和访欧使节团也先后出发,开始对欧美等先进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参加了这两次访问。
  通过这两次访问,福泽谕吉深刻地体会到了日本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回到日本后,他大力鼓吹“脱亚入欧”。这为后来明治政府顺利开展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日本政府对中国以及欧美的三次访问,促使日本做出一个重要的抉择,是继续学习中国,还是抛弃中国,转而学习欧美。最终,日本选择了学习欧美。这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其实,在此之前,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日本人就已经开展了大量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实践活动。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去过欧美,但他意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才能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日本长期以来实施幕藩体制。这种体制下的藩国,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差不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岛津齐彬正是利用了这一自主权,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他的这些实践,为后来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继任藩主之前,岛津齐彬就对世界形势非常感兴趣。当时的日本国内,有着许多掌握着新科技的荷兰学者。岛津齐彬主动找他们交流,了解世界的发展。在交流中,岛津齐彬深刻地感受到西方的强盛和日本的落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