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35节作者:
随手太多 到了西周时期,“同姓不婚”的规定被明确下来,因为同姓意味着源出同一胞族,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左传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样的说法。
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明白了父亲的作用,况且男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又往往强于女人,社会从此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直到血缘社会被地缘社会所取代。父系氏族社会以父为尊,胞族又按照父系分化为不同的氏族,每个氏族有一个氏,代表的是父亲,这是氏的最初来源。氏族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胞族依然还是存在的,是由许多氏族组成的。
大概商末周初,社会又往前发展了,产生了宗族的概念。每个氏族又按照氏族首领的儿子分化为不同的宗族。周人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了一套宗法制,后来我们谈宗法制的时候会详细说明。宗族又称家族,现在我们中国人还有“分家”的说法,就是源于氏族向宗族(即家族)的分化。西周估计就是由姬姓或姜姓胞族(后面解释)中的,有邰氏氏族中的一个宗族建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发展永远是不平衡的,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很多落后的部落式民族。满族到了努尔哈赤时期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较之当时的中原文明,落后的岂是一星半点。在商周之际,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这边都发展成为封建制国家了,那边可能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母系胞族生活。
社会从来就不是和平向前发展的,人是有欲望的,欲望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欲望也是引起人类战争的根源。太史公司马迁说: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原始部落时代,部落间的战争、侵伐总是免不了的,于是部落不断兼并而形成部落联盟。到了虞夏之际,今天的话说就是夏朝以前,社会已经发展成胞族时代了。在黄河中游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以胞族为单位的联盟,这个联盟估计是通过血缘关系走到一起的,各胞族间互相通婚。这个联盟中有四大胞族,这四大胞族的酋长就称为四岳,类似于契丹八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的取名就和契丹八部有关。四岳中有一个姜姓的胞族对周朝历史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请记住它,齐国就是姜姓封国,周国有好几任国君的妻子都是姜姓。所谓的上古八大姓,应该就是先秦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八个胞族。
这个胞族联盟的首领由四岳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就像耶律阿保机被契丹八部推选为契丹首领一样。古时候称这种制度叫禅让,其实并不恰当,应该叫公推公选更合适。
尧、舜、禹就是在这种公推公选的方式里被选举出来的胞族联盟首领。很多人认为禅让制是先秦儒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实不是的。禅让制就是这种原始的推选制度被儒家粉以胭脂后,又摆在大家面前的结果,这点徐中舒先生论证过。尧舜禹谈不上圣贤,但确实是得到了多数的认可,就像美国的奥巴马一样。
这种公推公选的方式早晚会被人破坏。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权力又总是让人爱不释手,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权力前赴后继。像耶律阿保机该推选制为继承制一样,这种儒家宣扬的禅让制终于被禹的儿子启给破坏了,从此这个胞族联盟首领由公推公选变成了姒胞族酋长夏启一家的继承制,史书上称之为夏朝。
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的君主都会在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所以夏王朝又被称为夏后氏。但是,“后”后来是用于指代女性的,所以夏后氏的后“后”很可能是胞族社会的遗俗,至于夏王朝的君主是否有女同志我就不知道了。但在当时,女人的地位并不像后世那么低是可以确定的。有考古发现表明,商朝时帝武丁的妻子妇好受命征战沙场、参加祭祀活动,而且她还有自己的封国;妇好并不是唯独一例,帝武丁的另一位妻子妇邢也是同样的情况。我想这些考古发现会让我们国家的女同胞们开心的。
历史上的朝代没有一个朝代是长久不衰的。到了夏桀时期,社会大概已经发展成为氏族社会,各胞族已经发展成大大小小的氏族。
一个兴起于东北方叫做商的氏族兴起,这个氏族先是统一了胞族内的其他氏族,继而兴兵打败了夏胞族联盟,建立了商朝。这个氏族的酋长叫做汤,又称商汤、成汤,孟子说他“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就是商革夏命。所以,不要动不动就革命,革命是很可怕的。
从此,成汤以氏族为基本单位建立了一个氏族联盟,这还是一个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夏胞族联盟就此瓦解了,有的臣服了,有的逃跑了。夏王室的遗族被成汤迁到了杞地,建立了杞国,位于今河南杞县一带,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杞国。还有很多西逃的,成为了戎狄、西羌,戎狄后来北迁成为了汉朝北部的匈奴。此外,鄫国(在今山东省临沂)、越国(在今浙江省绍兴)也是夏朝的后裔。
成汤革命之后,商人曾多次迁徙,到了商朝末期,盘庚带领商人从奄地迁到殷地,这就是殷商之说的由来。殷地处今河南省安阳市。商朝氏族联盟末期的结构到,我们已经能从史书中窥探一二了。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克商后回到镐京,吃不香、睡不着。周公问其原因,武王说:
“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徐中舒先生解释说:殷代的氏族制度,由三百六十个氏族长(名民)统率着;三百六十个氏族长,分属于三个大部族,每大部族又有十二个胞族,每个胞族又有十个氏族。
每个大部族就是一个大部落,商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三十六个胞族就有三十六个姓,所以有“百姓”之说,那时百姓是贵族阶层。
日期:2015-01-18 13:52:45
3 一些古代常识
说完商朝的发展过程,我们再谈谈一些琐碎的内容。
一、封邦。
在远古时期,我国河南嵩山与山东泰山之间一带地区原是内海,由于黄河中上游从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片内海才逐渐形成地势低下的薮泽地带,继而形成新的冲积平原。
这个冲击平原土质特点,加之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适合发展农业的。所以,农业、蚕织成为我们祖先的生产特点。这和亚洲西部田猎畜牧的生产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牛羊多产于中亚,马的产地还要往西。受内海的影响,在殷商以前,我国东部地区没有马、牛、羊之类的动物。到了商周时期,马、牛、羊才逐渐由西向东进入中国地域。
农业、蚕织的生产特点让我们的祖先成为定居民族,定居民族的特点需要开垦一片地域,时代居住于此,除非迫不得已才会迁徙。远古时期,地广人稀,这片被开垦的地域周围都是繁茂的草木、荆棘,这周围的草木、荆棘就被称为“邦”,这从甲骨文中“邦”的字形就能看出。引申义为这片被某一族开发的区域,和现在国家的意思差不多,比如古文中常有的“大邦商”、“小邦周”、某某邦等。而这片地域一般是方形的,所以甲骨文中也有某某方的说法,意思差不多。
这四周的“邦”一方面划定了地界,另一方面也防止外族侵入、野兽侵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