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42节作者:
随手太多 于是帝乙决定和谈,因为他觉得双方有和谈的可能性,毕竟原来两国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于是商周两国重新达成共识,周国继续承认商国宗主国的地位,接受商王朝的封号——西伯。帝乙为了安抚周国,嫁女于周文王姬昌为妾,这个少女应该和帝乙有着比较深的关系,否则不可能有“帝乙归妹”的说法。这从诗经大明里也能看出端倪,帝乙归妹周人是非常重视的,婚礼非常隆重,姬昌亲自来到渭水旁接亲。这就是大明中的“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的具体情况。
有人认为帝乙归妹就是指的周文王的正妻太姒,这基本是不靠谱的。按照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来看,有莘氏的太姒姓姒,而姒姓是夏朝的国姓,夏王室就姒姓胞族建立的。有莘氏很有可能就是后来周武王封建的杞国,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猜测。这样看来太姒和商王室应该没有多大的联系,这从大明中的“于周于京,缵女维莘”也能看出来,有莘氏应该就在周地附近。所以我说帝乙归妹,是周文王的侧室,而不是正妻。这说明和谈中商国还是作了很大让步的。
以上是本人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观点所做的大胆推测,接下来我们要说说这个一代圣王周文王姬昌是如何练成的。
日期:2015-01-18 14:13:37
10 文王被拘
帝乙归妹让商周重归于好,双方的关系进入了第二个蜜月期,国家的外交原本也就是这样的。
周文王时期是周国国力快速提升的时期,到了周文王后期,有天下三分有其二的说法。此长则彼消,于是同时,商朝却在不断走着下坡路,这自然引起了周人的觊觎。
而周文王姬昌,也被后世儒家推上了神坛,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认为完美无缺的人,古籍文献中都称之为圣人。每每时逢乱世,儒生们就感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盼望着一个像周文王的圣人出现,来拯救这个世界,我们国人还是很有个人英雄主义情怀的,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如果不是晚年的大跃进、文『革』,说不定就会被神化成周文王那样的圣人。
周文王姬昌登上了周国国君的宝座,他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实力和运气两者缺一不可,有运气没实力的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有实力没运气的也只能成为一个愤青。
这个本来没有机会成为国君的姬昌,现在看来那绝对是人品爆发了,当了国君,和联合国主席帝乙成了姻亲,成为商朝西伯位列诸侯,运气超级好。那么,周文王姬昌有没有实力呢?有,而且非常有。
周文王姬昌很是礼贤下士,于是不断有人才来到他的身边,史记中说他“施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而且他还经常为了接待士人饭都来不及吃,于是天下贤人犹如百川归海,都投奔了姬昌。据记载,投奔他的士人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鬻子、辛甲,就连大名鼎鼎的伯夷、叔齐也是因为听说姬昌“善养老”而来到周国的。
伯夷、叔齐我想大家都知道吧,这两个人名气太大了,他们和许由一样有“让国”的美名。他们是兄弟二人,父亲是孤竹国的国君。伯夷是老大,叔齐应该是老三,中间应该还有一个老二不知道叫什么。当时他们的父亲打算传位给叔齐的,等到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叔齐就认为国君的位子应该是伯夷的,而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就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就位离开了孤竹国。让国、让贤在中国一直被视为道德的最高标准,伯夷、叔齐的让国行为让他们成为了道德的楷模,就像今天的雷锋一样,伯夷、叔齐在当时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活雷锋”。
其他人在当时也是名人,应该都有些故事的,但现在我们基本找不到了。我把我所知道的那么一星半点和大家分享下。鬻子的后代后来被封在楚,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绝对的强国,故事很多。辛甲是商纣王帝辛的大臣,屡谏不听,于是弃商投奔了周文王。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据说是文王四友。
看来周文王姬昌当国君还是很一套的,名声也一天天大了起来,但接下来周文王姬昌的好日子到头了。商帝辛二十三年,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帝辛囚禁在羑里,而且囚禁了整整7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事我们放在下回,这里我们把商朝社会结构理理清楚。
日期:2015-01-18 14:14:03
我们先看商朝的贵族阶级,目前基本上只能从尚书酒诰中所载周公叙述商代官制的话中来找线索。周公说:
“越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关于这句话的断句,还是颇有些学问的,我认为应该按照上面的断句方法,这也是陈茂同先生的观点。外服分两种:侯、伯,侯又按照“服”的不同分为三种邦——甸、男、卫。甸男卫是按照纳职的不同而划分的,甸侯负责治田入谷,男侯负责各种劳役,卫侯负责征伐和保卫。伯也称为方伯,是一方之长,伯是长的意思。
徐中舒先生说:“内服、外服,是以王朝为基准来区分。服是服役之意。内服是指王朝官吏,在王朝内服役”。我觉得内服和外服的区分就是按照“邦”来区分的,邦内为商王服务的就是内服,邦外为商王服务的就是外服。外服相对独立,是后世诸侯国的雏形。内服更像现在的官员。
我们知道,商朝是按照血缘关系建立的王朝。但是社会是不断向地缘关系发展的,地缘关系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基本上变成了以地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邦、国人、野人的主要是地缘关系的体现。部族、胞族、氏族、宗族、家族都是在体现血缘关系。百姓和万民、君子和小人都是在体现阶层。
社会向前发展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二是战争产成了征服与被征服。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产成了贫富差距,在族群内部产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战争产成了征服与被征服,征服者成了统治阶级,被征服者成了被统治阶级。
这样说可能太抽象,我们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成汤家族在他的宗族中成为富者,变成了他宗族中的宗主,成汤家族成员都成了成汤宗族的统治阶层,其他家族就成了被统治阶层。成汤宗族后来又成了成汤氏族的统治阶层。在成汤氏族中,成汤家族就变成了一等统治阶层,成汤宗族中的其他家族就由被统治阶层变成了二等统治阶层,其他宗族的统治家族也变成了二等统治阶层,剩下的家族就成了平民。
再后来,成汤氏族通过战争等各种手段,击败了成汤胞族中所有其他的氏族,成为成汤胞族中的统治阶层。于是出现了三个等级的统治阶层,成汤家族是一等统治阶层,成汤氏族的被统治阶层又变成了第三等统治阶层,其他的成了平民。
如此不断发展,商朝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三百六十个氏族统治家族为最低一层贵族为统治阶层即的社会结构,再往下的都是平民。
这三百六十个氏族都是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周公所说的甸邦、男邦、卫邦这些外服诸侯,实际上是指这三百六十个氏族中的氏族、胞族或部族,是属于商朝部落联盟内的,和商王室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从文献的记载看,商末外服诸侯是以氏族为单位的,故有有莘氏、挚仲氏等等的记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