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43节作者:
随手太多 这三百六十个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商王朝会将其视为外族,臣服于商朝的,商王室会给予封号,但不会封之为侯,因为侯是内部族群的说法。不臣服的,则可能就会受到商王朝的征伐。但是这些外族往往也会居住于远离商王朝的地域,所以商王朝对其征伐往往有鞭长莫及的感觉。那时候又没有飞机,来回一趟就要年把地,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基本等于自己送过去给人家揍得。所以,针对这些外族,就有了伯的封号,对于臣服于商王朝的、实力比较强的,就会封之为伯。伯就是长的意思,相当于某一方的诸侯长,有点委托管理的意思在其中。周在商末号称西伯,就是商王朝封的西部外族的诸侯长。
商朝的诸侯、诸伯,他们的子弟要么在家族中负责一些事务,要么被派到商王朝中任职为官,帮助商王室管理一些事务。这些被派往商王朝中为官的,就是周公所说的“百姓”。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胞族中,姓氏不同,百就是很多的意思,百姓在当时属于贵族阶层,不是现在的平民阶层。楚语中说:“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是为百姓”,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这些百姓,父兄都是为君的,“君”在甲骨文中就是能够发号施令的人,所以又称为君子,这是君子的本义。到了后来君子的意思才发生了改变的,成为道德层面的说法。
与百姓、君子对应的是万民、小人。关于万民、小人,本人也不能给出确切的解释,目前学术界都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只能尽我所能了。
万民与百姓对应,又称黎民、群黎、黔首,特点是用黑色头巾作为头饰,黎、黔都是黑色的意思,属于非贵族阶层、被统治阶层。个人认为万民有两种来源。一是这三百六十个氏族中的被统治阶层。二是在商人活动范围内,这三百六十个氏族之外的其他族群,都被商人通过武力手段征服了。
万民被统治阶层打散,以家为单位形成一夫一妻的结构,让他们无法形成自己的族群,不能反抗,世世代代属于被统治阶层。商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编制结构来统治万民,里君就是二十五家的官长。
万民就相当于现在的公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权,但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还要向贵族阶层上缴一定的贡纳。他们都有自己的份田,并按照井田制向贵族阶层缴纳税租,具体关于井田制的内容我们后面在细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公民不是也要缴税吗,一样的。万民有参战的权力,成为军人的就被称作“士”,士在当时就是指武士,文士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的。士可以通过积累军功而成为贵族,当然也有百姓阶层慢慢成为万民阶层的。
小人与君子对应。要么是特指贵族家奴,要么是指万民和贵族家奴,到底哪个是对的我不清楚。
贵族的家奴应该来源于这三百六十个氏族之外,是商人以武力手段征服其他族群时的战俘。从考古看,这些战俘最开始直接被杀掉,后来被用作“牺牲”来祭祀商人的祖先,再后来就把战俘用作奴隶。这些奴隶基本是没有什么人身自由的,为贵族家族承担各种劳役。这些家奴男的叫臣,女的叫妾。
臣、妾会经常和君主、家主接触,所以个别人会被君主或家主看好而改变命运。如果臣有能力就会被君主用来帮助他管理其他人或某些事务,变成了官,比如伊尹就是成汤老婆有莘氏陪嫁的媵臣。如果有妾长得漂亮也可能被主子看上专门负责床上的事,具体你懂的。所以后来臣和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所以,商朝并不是一个奴隶社会,奴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已故史学家黄现璠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原因,虽然并非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这并不代表黄现璠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我国“无奴学派”的著名史学家大有人在。
至于周公话中其他内容,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僚就是衙门,尹就是官长,亚是次官,服是事务官。商王朝内有许多大小衙门(僚),分别设有正长官(尹)、次长官(亚)、事务官(服)。按照徐中舒现在的观点,这些官员并没有很严密的等级。
至于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后面写到了再说。
日期:2015-01-18 20:28:30
11 三公罹难
要说好“文王拘羑里”这件事,要从商王朝说起。商朝到其末年已是江河日下,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随着宗主国的盛极而衰,将会有一些强势诸侯国的兴起,从而导致主客易位,对于宗主国来说这些强势的诸侯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有的封建王朝从来就没能逃出这个规律,即使后来实施部分封建的西汉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废封建制而行郡县制的一个根本原因。
商自成汤灭夏,历经几次兴衰,数次迁徙。商帝盘庚即位时,商人居于奄地,奄地按照古文献考证看,应是后来鲁国的地域,这也印证了商人源出东北方的说法。商帝盘庚时,从奄地迁徙到北蒙(今河南省安阳),周人称之为殷。徐中舒先生认为:不称商而称殷,本是来自周人。“殷”古读同“夷”、“衣”、“郼”音,就是夷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周称商为夷的原因,夷在当时没有贬义、褒义,只是个中性词,后来变成了贬义。
自商帝盘庚迁徙后,商人再未有过大的迁徙。商帝武乙时,商人又在殷地南面、黄河以南(是当时黄河的河道)建立了一座城邑——朝歌,并迁都于此。今本纪年中称其为“沬”,帝王世纪中称之为朝歌,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朝歌。
商朝到了帝武丁复兴以后,便如日薄西山般不断衰落。到了商帝乙时期,史记记载说“殷益衰”。
为什么会衰落呢?从史书的零星记载和相关的考古发现来看,商朝内部分裂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特殊爱好——窝里斗。左转中有“商纣为黎之蒐(田猎),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记载,说明左传认为当时是东夷叛乱。其实商人本来就是东夷,所以实际上应该是商朝的内部分裂,也就是说这三百六十个氏族的联盟破裂了。只是这些叛乱的氏族都处于殷地的东方,所以左传中才称之为东夷叛乱。
商人氏族联盟的破裂,大大削弱了商王室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帝乙肯归妹周文王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间的规律,此消则彼长,于是各新兴的诸侯强国开始有了不臣之心,大哥毕竟是老了。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背景之下,商国在位九年的帝乙毫无留恋地走了,下一任国君帝辛即位了。帝辛就是我们历史中大名鼎鼎的商纣王,我们就按后世说法称其为商纣王帝辛吧。关于这个商纣王帝辛,我们可以用“积毁销骨、众口铄金”来评价,他是一个被历史和演义同时曲解的人物,真实的商纣王帝辛和历史中的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应该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当然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去说。反正商纣王帝辛就这么义无反顾地即位了。
从商纣王即位后的一系列做法看,他还是想有些作为的,而且他也确实做了很多事,只不过效果不尽人意罢了。商纣王帝辛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一方面是几个新近兴起的诸侯强国皆有有反客为主之心,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仅仅是暂时力不能及而已。另一方面是氏族联盟的破裂,东夷叛乱仅仅是联盟破裂的一个表现而已,还有其他的表现,我们后面会说。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商纣王帝辛采取了逐个击破的办法。他先是“以西伯昌、九侯(也称鬼侯)、鄂侯为三公”。这是商纣王帝辛煞费苦心、千挑万选海选出来的三个危险分子,事实证明商纣王帝辛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从这三个人的称号看,只有周文王姬昌是商朝三百六十氏族之外的。
至于商纣王帝辛如何选中周文王的,和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崇侯虎曾对商纣王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