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荡荡——闲扯春秋三百年》
第8节

作者: o姜狼o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事实也证明了颍考叔的判断,当武姜听完了颍考叔的计划安排,突然泪流满面,她对颍考叔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武姜对自己的糊涂和绝情悔恨不已,几十年来,她视寤生如路人,却忘记了自己做为母亲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一对儿子的反目成仇,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她自己。
  共叔段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她眼下只有寤生一个儿子,她甚至在想,只要寤生能原谅她,她愿意把失落的母爱加倍还给这个内心孤苦的儿子。现在机会来了,武姜内心的起伏是非常剧烈的,久久难以平静。
  当姬寤生借着火把的照亮,流着泪走进隧道,激动的赋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他已经听到了隧道深处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武姜泪流满面的站在儿子面前,和着泪吟诵着她的夹杂着太多悔恨的幸福:“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姬寤生激动的给母亲行大礼,武姜情绪异常的激动,直到今天,她才真正理解做母亲的含义和幸福。在武姜之前的潜意识中,在生姬寤生时难产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继而对姬寤生产生反感。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姬寤生当时只是一个不谙人事的婴儿,他有何罪?
  好在上天已经厌倦了这场人间悲剧,给了武姜一个赎罪的机会,还了姬寤生一个公道。
  《左传.隐公元年》:“遂为母子如初”。
  有人说过,女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不是金山银海,而是从自己身体里掉下来的那块肉。骨血连心,碰一下都揪心的痛,除了武则天这个内心冰冷的女人。

  对于所有人来说,没有权势和金钱,并不遗憾,如果没有母爱,才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子女,但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母亲。
  日期:2012-12-22 10:20:19
  贺兰指摘的是,根据春秋的记载,还是“共叔段”更准确些,“公叔段”用的不多。至于“公叔建”,是笔误。有时写滑了,错字连篇,让狼汗颜。姬段的骄傲纯粹是被老娘宠出来的毛病,治理地方,姬段还有些才能,但他完全不是姬寤生的对手。
  周朝的小国实在太多了,多不胜数,经常在舞台玩的的大中型国家也就那十几个。春秋时代,大型的有晋楚秦齐,再加后期的吴与越,中型的有郑宋卫鲁,偏小的还有许陈蔡曹。还有一些更加久远的诸侯,都是从夏商时代传下来的。
  读猴格的这大段评论,让人击节!猴格心有锦绣千言,下笔如澎湃江河,实在佩服。对姬寤生的评价,后世多揪住他挖坑陷弟不放,实际上这也不是姬寤生的过错,这也是武姜和共叔段逼出来的。姬寤生除了权力,一无所有,他没有亲情,而这是姬寤生最想得到的,母亲偏偏不给他。姬寤生人品并不算差,人性也并没有因为母爱的偏误而扭曲,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姬寤生对共叔段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且共叔段也不是姬寤生杀死的。历史上为了夺位导致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数不胜数,姬寤生已经不错了。兄弟成死敌,主要责任人还是偏执的武姜,不是她兴风作浪,也不会酿成如此不可收拾的局面。好在姬寤生还念母子的天性,做为一个受害者,姬寤生主动与母亲和好。武姜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过了儿子伸过来的感情橄榄枝,虽然兄弟相争的过程很冰冷,但结果却很温馨。

  日期:2012-12-22 10:24:46
  三 石碏的大义灭亲与祁奚的举贤不避亲仇——论士大夫公私边界的划分(1)
  周朝的爵位分为五等,周天子以外,以爵位高低排列,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即著名的五等爵位制度。
  在泥腿子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前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王侯确实都是有“种”的,老子打江山,儿孙坐江山,很少有人质疑过。
  周朝的等级制度极为严格,凤凰生的儿子,天生就是凤凰,麻雀生的只能是麻雀。和诸侯有五等之分一样,官僚阶层也分为五等,即上大夫(也可单独称为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和诸侯的爵位高低要看与周王室的关系亲疏而定不同,诸侯辖下的官僚阶层并非铁板一块。能力出众的,又生逢其时,就可以挤进官僚统治集团,最典型的就是百里奚和孙叔敖。

  在春秋诸侯的官僚体系中,二大夫的地位要高于三士,士是统治阶层的最低一级,再往下就是庶人(自由民),之下还有奴隶。虽然士在官僚体系中地位不高,但却是权力金字塔的基座,人数最多。历代官僚体系,都是以帝王(天子)为塔顶,高级官僚(大夫)为塔身,士人为塔基。
  在周朝各级统治阶层的政治待遇名单中,士都列入其中,比如按制度,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再如统治集团所冠戴的冕旒,天子有十二旒,诸侯有九旒,上大夫有七旒,下大夫有五旒,士有三旒。这应该是上承夏商两朝的礼仪制度,可见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有了士的存在。
  大夫的政治待遇虽然比士要高一些,但都是领工资的打工仔,不过大夫算是金领,士算是白领。在春秋诸文献中,大夫和士被连称为“大夫士”,直到战国之后,逐渐演变成“士大夫”。不论是大夫士,还是士大夫,他们都有着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属于知识垄断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
  “士大夫”的存在意义,大致从三个角度可以切入解读:
  一是文化意义,这是士大夫的根基,没有文化便谈不上士大夫。
  二是道德意义,在春秋以后的语境中,“士”和“君子”基本上是同义词,而这两种身份到了唐宋以后,基本实现合流为儒。在他们看来,士君子应当临危不苟免,行事磊落,坦荡无私。

  三是政治意义,食君之禄,谋君之事,以天下之忧为己忧。
  在这三重意义中,士大夫群体最看重的是第二种,即道德意义。《孔子家语.儒行解》中着重讲了士的道德标准,“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日期:2012-12-22 10:27:06
  三 石碏的大义灭亲与祁奚的举贤不避亲仇——论士大夫公私边界的划分(2)
  从道德层面解读儒家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洁身自好,不贪不佞。《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能做到以上举的这两条标准,基本上就符合了儒家士大夫的行为规则。
  儒家之士在社会人群中的存在,讲究的以德服人,以仁义教人,如以上所举的“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春秋时代的卿大夫们多出身贵族,如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所举的臧文仲、子罕、吴季札等二十人,但后人从春秋的高级官僚身上已经看到明显的儒家行为特质。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其人虽都是当时的贵族,但已成为将来中国典型学者之原始模样。他们的知识对象,已能超出天鬼神道之迷信,摆脱传统宗教气,而转重人文精神,以历史性世界性,在当时为国际性社会性为出发点。专在人生本位上讲求普遍的道德伦理规范,而推演到政治设施,决不纯粹以当时贵族阶级自身之狭隘观念自限。”

  虽然儒家思想因为孔子而发扬光大,实际上儒家真正的创使人是周公姬旦。孔子的儒家学说只是集大成而已。孔子平生最大的偶像就是周公,他曾经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从西周开始,卿大夫们就开始积极的融入政治生活中,如反对周穆王穷兵黩武的祭公谋父、劝周厉王多听社会下层民意的邵公虎,以及和郑桓公姬友进行国运大讨论的太史伯等人。

  “道德”一词,不仅为道家所用,也成为儒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只不过各方对“道德”的解读不尽相同。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开篇就讲到: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说明儒家思想在早期阶段就已经非常注重培养知识分子兼爱天下的普世情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