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道德经』》
第32节

作者: 逸天御玄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历史上最著名的治水典范便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状况,依据江河会集处的特殊地形、水系及水势,进行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即保证了防洪、灌溉、又发挥了舟楫水运功效。从而变害为利,造就了饮食富饶的天府之国,历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使人、地、水协调完美,利民百倍,功业千秋,诚人法地之不世壮举。

  防止水患,时至今日仍是掩堵与疏导共存。而事实证明因势利导,疏浚导引,才能顺天法地,治患利民。若是自恃聪明智巧,妄行改天换地,虽则奇技淫巧得逞于一时,但是依然山不移其势,水不改其性,地不换其容。终究祸国殃民,自取灭亡,贻笑天下焉。”
  御妙先生若有所悟地问道:“治理水患犹如治理天下,而人世间如何弃绝圣智,民众而能得利乎?”
  御玄先生答曰:“民众类乎柔弱之水,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淳朴善良,知天乐命。
  柔弱之水处天地之间,能动能静;动则为溪、为瀑、为江河;静则为潭、为湖、为海洋。藏于地则蕴而不显,喷涌出则趵突为泉;顺崖落则叮咚,沿江下则奔腾;经沙土则渗流,拍岩石则溅雪;跌断崖则瀑洒,遇山阻则绕行。汇滴滴小雨而成涓涓细流,集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合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柔弱之水常态是液,凝固是冰,炽热是气。低飘为雾,高聚成云,凝结下落可化雨,可化雪,可化霰,可化雹而百态千姿焉。”

  御妙先生马上接着说道:“前些时日在碧海瑶池,御兄详细给我解释了水中含有火的玄妙,小弟深受启发,看了一些关于水的古籍,记得孔子曾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拘必寻其理,似义。其恍恍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而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涿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者必观焉。’小弟一直在想,圣人孔子所言的水,与宗师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相比较有何区别吗?”

  御玄先生笑着说道:“御弟问得好,让我们来看看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高山仰止之人有何不同,孔子所言的水,无为地普施万物,似德。谦卑地流下低处,或曲或直有条有理流淌,似义。浩浩荡荡延绵不绝,奔流不息而没有穷尽,似道。若有决开,如应声般奔赴万丈深谷而不畏惧,似勇;注入量器一定持平,似法;充满既能保持平面,似正;柔弱而无微不致,似察;万物出入于水,皆获新鲜清洁,似善化;虽经千万次转折一定流向东海,似志。

  孔子所论,乃是以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及善化来囊括水的自然属性,深中肯綮,惟妙惟肖,启迪后人。然而孔子却是仅以常态之水而论之,与民众自然属性相仿,浅显而直白,稀有深远意境。而宗师老子仅仅以一个善字便高度地浓缩了水的自然品性——水善利万物;一个不争便全面地概括了水的自然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正是因为不争,才会无有怨咎;至于——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则更是高屋建瓴,极其精辟地揭示了自然界鲜为人知的至理——柔弱之水运行在坚硬的物体中,无形的东西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这便是无为的益处。

  总而言之,两位高山仰止之人以水言教,亦是道者与儒者的不同。儒者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者,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儒者博而寡要,劳而无功;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旨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也。所以,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虽是同气连枝,意境却不可以道里计焉。”

  御妙先生频频点头连连称是:“御兄所道破民众类乎柔弱之水,端的如圣人们的以水言教。民众有耕耘劳作,供养天下之德;有谦卑低处,奉公守法之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习以为常;辛勤劳作,乐善好施,则善化天下;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则依循正道;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则殊勇可嘉;五湖四海,遍及天下,则兴衰可察;朝代更替,兴亡轮回,则依旧以食为天;并且生生不息,繁衍不止,与道同在。其确实如此矣!小弟窃以为:修复大道的圣人之治,便是教化民众,德化民众,根除虚仁假义,消除假冒伪善,民不为盗,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则天下无不治矣。御兄以为如何?”

  御玄先生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教化民众就应做到:弃绝圣智,使民犹水无有机心而质真若渝,普利万物;弃绝仁义,使民犹水无有意念而恩泽公正,子孝父慈;弃绝巧利,使民犹水无有巧利而蛊惑尽失,无争无抢。德化民众就应做到:使民向善若水而滋养天下,乐善好施;使民纯朴如水而朴实无华,谦卑低下;使民平淡若水而减少私欲,不争不斗。

  只有这样使民无知无欲,则天下无事;天下无事,则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取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这便是符合道的圣人之治,天下百姓自然会是乐天知命矣。”
  御妙先生赞同地说:“御兄剖析的细致入微,令我突然领悟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至理,不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高论。老子真乃绝世超伦,微妙玄通。孔子难及也。御兄,小弟查阅古籍,其中记载东、西、南、北及中央分为天地所始生,天地所收引,天地所长养,天地所闭藏及天地所生养众多之域,何以民众所处方位不同,饮食起居品性嗜好亦不同焉?”

  “御弟,春秋时人管子曾曰:‘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麤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圾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侫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其言便是以不同地域的不同水质,来论断不同地域的民众习性,虽有偏颇,却也还算公允。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之论,则甚符圣人之论。归根到底,民以食为天,东西南北中尽皆奉为圭臬,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诚不欺也。

  宗师所主张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实乃高人一筹,震古烁今之论,普施于天下,比民以食为天更为精深博大,亦正是宗师清静无为之治之基础。
  御弟,汝来仔细看看这翠海碧水,还有何奇特之处乎?”
  御妙先生在翠海边蹲下身来,用手撩了撩水自言自语地说道:“湛清碧绿,清澈见底,平静如镜,映照天地。”
  御玄先生应道:“御弟所言翠海碧水正是清静的奇特本质。茫茫人海,尽皆醉心功名,贪婪利禄,妄求财宝之徒,在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的尘世中,又岂能知晓清静的妙用,只有宗师老子独具慧眼,洞幽察微,绝学独到,无忧无患,令后人尊崇敬仰,追思难忘。宗师清静无为,巍巍乎仰不愧于天,洋洋乎俯不怍于地,与天地同攸,共日月千秋,高山仰止不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