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历史:夏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出发,梳理夏商及其以前之历史》
第29节作者:
史海求索 日期:2015-08-02 06:04:38
历史要求真,这是无可厚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要真正做到“无疑、无瑕、实事求是”,则未免太理想化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历史学是涉及面最广、内容涵盖最多、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门学科,如果过分注意真实性,就会犯舍大求小的错误,甚至会犯钻牛角尖的错误,因为历史的要求是真实,但它的作用不在于真实,历史要求逻辑推理要严谨,但它同时又最“没有”逻辑。而何谓“大”?作用于生活即为其大,数千年来无数治史者的潜心研究,并不主要是为我们提供真实的历史,而是主要为了给我们提供于生活而言有用的思维方法、认知能力、通用规律、前车之鉴,于这点而言,历史不但不必过分求实(事实上也做不到),而且诸如“假如史说”、野史等,只要能给人以启迪,教人以明智,晓人以规律,助人以生活,那就是有用的历史。
那几个批判者,仍停留在历史必需完全真实阶段,是初级的、幼稚的,是不值得回复的,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猖狂。
日期:2015-08-02 18:12:59
12·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事迹,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和涿鹿之战、尧舜禅让一起,堪称我国远古时期三大传说。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洪灾从尧帝晚年已经开始,一直到舜帝初年才被成功治理,历时数十年。在这一洪水肆虐时期,主要有两个人物负责治水工程,第一个是夏部族首领鲧,第二个是鲧的儿子禹。
由于当时人们的治水经验有限,尤其是之前治水主要是针对某个地方的局部治水,而现在是针对大半个中原的整体治水,所以使用老一套治水方法,即“哪里有洪水就堵哪里”的鲧治了九年都不能把水治好,反而是堵了这里决那里,劳而无功,因此被尧罢黜并流放到羽山,后更是被舜赐死。传说中有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来治水,结果被天帝下令处死,其来源可能是鲧用堵的方法治水,填河造地、隆高低地等,然后又治水失败,最后被流放处死,在这一传说中流露着人们对鲧的同情,这也是对失败者的一种同情。事实上,鲧的被杀,有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卷入了尧舜之间的政治斗争,由于反对帝舜而最终身死。
鲧死后,洪水还是在泛滥啊,又没有谁有能力接替他的位置,这可怎么办?这时,有人就像舜推荐了鲧的儿子禹,大家听后都说禹年轻力壮(只有20来岁),而且足智多谋,又了解他爹的治水方法和问题所在,可以胜任。舜也想不出谁能担此重任,看大家都对禹那么乐观,便决定放手一试。
禹的父亲刚被流放处死,此时禹受命时的心情如何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事实上他似乎曾推脱过,说自己不行,请求舜另行委派契、弃、皋陶等人,但舜不允。也许禹是悲愤无比,但心系万民,毅然接受;也许禹是内心坦然,并决心不辱使命,拿回夏后族荣誉;也许禹本身就参与了政治斗争,并且是站在舜帝的阵营。不管怎样,禹领命后,马上就带领年轻力壮的族人和其他部落的人一起开展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治水工程。
禹吸取了其父只堵不疏的教训,一边继续垒土建堤坝,防止洪水蔓延和淹没低地,一边又顺着地势,由高到低,开凿一条条沟渠,疏导河川,疏通九河,把滔天洪水往东引向大海。这样一睹一疏的做法,科学合理,原本堵住的洪水,有了倾泻的途径,很少再发生冲毁堤坝的事件,人们渐渐地收到治水成效,洪水泛滥区开始一步步压缩。
禹为了治水,可谓是费尽脑筋,到处奔波,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他娶了涂山氏女子女娇,新婚仅五天,就又踏上了治水之路,一直到治水成功,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流传千古的动人佳话。而涂山氏在当时是一个有着较强大势力的部族,禹的夏族和涂山氏族的联姻,可能有着较大的政治意味。
由于禹身先群众,赏罚分明,以身作则,方法正确,所以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治水工作得以比较顺利的开展。但是毕竟范围大、时间长,禹“左准绳,右规矩”,走遍了中原大地,甚至走到了东海之滨,可以说,大半个中国东部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也由于禹治水时期在各地提升了华夏影响力,此时也开始出现了“九州”的划分,后世也常常用“九州”代指中国。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共工氏族的阻挠,为此禹甚至率领军士(其实就是治水的民工)与共工氏族打了一仗,把共工氏族打败,治水工作才得以正常开展下去。
关于大禹治水,其真实性我们难以考证,但从历史地理方面看,当时的确属于我国上古时期旱涝灾害比较频繁的时期,不少古遗址也发现了洪灾遗留下来的痕迹。鉴于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些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在当时那个时代,交通水平落后,大禹是不可能真的在这么大范围内活动并指挥治水工作的,可能这个时期的确在我国东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洪水,然后各地区有各自治水的英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归在了大禹一人身上,这也是英雄神话时代很常见的现象。
不管怎样,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反映了作为农耕民族,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不断地提升治理和防范洪水的能力,而且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利用大自然,如疏通河道。后世的治水,很多都从大禹治水中吸取经验,而大禹治水,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和政治、经济内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