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03 11:12:21
正文更新:
虽然对遗传学的科学研究,我国相较西方国家立足较晚,但是在识人度材、品论人物上,我国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通过长期的品鉴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述了这样一件事:“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诣,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这件事中,笔者要提取的两个关键词是“钟会”和“四本论”。
钟会者,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书法家。钟会年少有才名,上至皇帝,下至朝臣,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在魏末平定毌丘俭、诸葛诞叛乱为司马氏立下大功。其后独力支持司马昭伐蜀,于公元263年,钟会统兵十万,讨伐西蜀。在伐蜀局面初定后,钟会先后诬陷一同参与伐蜀的诸葛绪、邓艾等人谋反,从而夺取了伐蜀魏军的全部指挥权。独掌兵权,不受节制的钟会终于露出了真面目。魏景元5年,钟会暗结西蜀降将姜维,假传郭太后遗照,合谋反叛司马昭。其后事败,钟会与姜维皆死于叛乱之中。
日期:2015-08-03 11:13:16
钟会才堪定乱却为臣不卒,在谋反之前,时人就对其人有着精准评价。当时投降蜀国的魏将夏侯霸曾预言:“有钟士季,其人管朝政,吴、蜀之忧也。”、“ 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在魏国内部,司马昭妻子王元姬曾断言:“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事未发而论定,这就是当时品鉴人物的高明之处。类似的,还有三国初年的曹操。曹操年轻时就机敏好权变,但为人任侠放荡、不修德行。时人不以为许。但南阳何颙却断定“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许劭有知人之名,也对曹操有着“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论断。在科举成为国家成型的取士制度之前,对人物才行的品鉴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魏晋时代,品鉴理论逐渐成熟,并围绕着“才”、“性”二者间同、异、离、合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钟会所编著的《四本论》就是对当时“才性同异离合”四种关系的总结性论述。
才性四本论是由才性同、异、离、合四个命题组成。由于原著早已佚失,对原著中“才性”的原始定义已不可考。但经过当代专家学者的考证推断,认为“才性”讲的是才能的本质和本源问题。其中“才”得自后天,而“性”则得自于遗传和天性。
陈寅恪先生通过“夫仁孝道德所谓性也,治国用兵之术所谓才也”推断,才性二者分别指的是才能和操行。在魏晋末期,“才性”逐渐演变成“才行”,“才性”二者的含义进一步向着陈寅恪先生的推断靠近。
日期:2015-08-03 11:14:02
笔者认为,将“才性”二者的含义解读成“才行”,确实提高了品鉴人物时的可操作性。因为才能和操行都可以通过主体的外在的行为特征和成功效率来进行评测。但是在提高操作性的同时,“才行”却离“才性”所代表的本源越来越远了,换句话说,从“才性”到“才行”,就像传统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测病情发展到了现代西医通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出具的数字报告作病情判断一样,虽然在局部点位上,数据更加准确,但是对病患病情的整体把握和对生命活动的近距离体验却是越来越差了。
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乃是基于意识,即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而对意识的认可,更多的是来自后天形象化的经验传递。歌曲《你是我的眼》中说的明白“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眼睛作为将信号形象化的主要器官,是后天意识培养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我们都知道闭上眼睛就是天黑,那是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过天黑。没有睁眼看过“黑”,那么失明者眼中的黑又算作什么黑呢?他不过是通过另一个能将信号形象化的器官耳朵去鉴别信号的不同而已,在盲人眼中,你讲黑色和白色唯一的意义就是这是两种有着不同读音和声调的东西,至于黑白本身是什么玩意儿一点懂不重要。如果我们将周身所有的能将信号形象化的器官全部关闭,直接接受信息本身,那么我们就能突破信号形象化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来重新认知和体验信号本身,并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用心去感悟世界,认识生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